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导言小结

十二天的时间,每天大概50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用了近6万字,才将《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序言和7小节导言读完,不敢说完全的理解,只能说刚刚摸到了康德理论体系的门槛。

康德书中的文字风格和大量的术语是入门者理解的敌人,但并不是解决了这些敌人,阅读就会变得轻松。蹲在文字后面的理念之虎才是真正的敌人。不过在没有深入康德真正的论述之前,无论是序言还是导言,也都是在一个概括的、框架的层面去论述问题,相对来说也更容易让人理解。

而且,如果不打算深入的了解康德是如何想的,只希望大概了解其理论框架的话,把序言和导言读透,也算不辜负康德的一片苦心,至少可以在总体的意义上领会到康德理念的精髓。

经过了序言和导言,在此也做一个短暂的休息,同时回顾和总结一下导言部分的核心内容。

Day 13-2020年5月23日

《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一共有七个小结:

1、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2、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的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3、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4、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5、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6、纯粹理性的一般课题

7、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

先不说各个小结的内容,如果希望更透彻的理解康德的理论,首先还是看一下他写这本《纯粹理性批判》的用意。

明面上,康德反复地强调,传统的形而上学总是制造出这样那样的理论,但每种理论又会制造出这样那样的矛盾,能不能参考成熟的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构建一门自身不矛盾的形而上学,并以此对人类思维的考察和认知呢?

但实际上,在这个表面的问题之下,康德实际上是用整本书去回应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对形而上学发出的诘难。休谟认为,诸如像原因和结果这种概念,只不过是人在时间顺序上对先后发生事情带来的经验的幻想,一厢情愿的构筑起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内部关联。

这种怀疑论从根本上怀疑了三个层面的东西:

其一,就是怀疑了形而上学本身,因为形而上学就是以研究原因结果这种思维的概念对象为核心的;

其二,怀疑了人类将形而上学中的理论扩展到其他科学中,比如自然科学中的效果,也就是怀疑人类认知能力本身,是否足以认识到真理;

其三,在怀疑了人的认知能力之后,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一切的自然现象、自然经验、自然规则都不需要人的参与,这样人就陷入到一种决定论的世界中,丧失了能动性,也就是失去了自由。

这三个层面虽然是层层递进的,但是在休谟的怀疑论中,是同时发生的,他的怀疑就是对这三个层面的同时怀疑和彻底否定。

所以康德的理论本质上,就是要回应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者,维护形而上学的地位,以及把被怀疑论者从自然规律中赶走的人的意志再找回来。

所以康德在导言中,先从怀疑论的观念入手,因为怀疑论虽然怀疑一切理性所产生的观念,但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经验的存在,甚至是只承认经验的存在。康德像一位优秀的辩手,从容地而起身,在对方辩友(怀疑论者)的根本认知中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推演,这样怀疑论者就无法从理论的根基上去驳斥康德。

导言的第一小节,“纯粹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区别”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让康德跟怀疑论者在同样认可“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之后,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康德说“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他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

要理解这句话的核心就在于,知识从经验开始,是一种时间的先后顺序概念,的确,如果没有经验的激发,一切知识都只会是空白,但康德从逻辑上并不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在论述中,他明确的提出了有一种不是从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知识,并将它们称为“先天知识”。而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先天知识就可以称为“纯粹”。

如果说在第一小节中,康德只是从逻辑上寻找到了“先天知识”存在的可能的话,那么在第二小节“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中,就开始勾画先天知识的特点。

必然性和普遍性,就是先天知识一体两面的特性。从逻辑的角度,这两个特点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知识区别为经验知识,和经验之外的知识的话。那么不是经验知识的,应该就是经验之外的知识,也就是先天知识。

根据经验知识的特点,它做不到什么呢?经验就意味着是单一的、特殊的、有限的,经验能提供给我们的素材,无法支撑我们做出任何关于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判断。所以反过来看,能做出必然性和普遍性判断的知识,就一定不是经验知识,那它就会被划到先天知识中去。

就如人类会有不同门类的科学去研究不同的经验知识一样,既然我们发现了存在着先天知识,那么就需要一门科学来去研究先天知识,这也就是第三小结的核心内容——“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康德在此提出了“形而上学”,明确形而上学就应该是研究这些先天知识的科学。他还举出了三个形而上学绕不开的问题:上帝存有、自由意志和灵魂不朽,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是检验形而上学的一个试金石。但此前很多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提出的形而上学解决方案往往导致了自相矛盾,从而使得自身的理论大厦彻底崩塌。

此前的同行们的失败,康德总结到,他们都是基于建设大厦,而忽略了地基。这里他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轻灵的鸽子在自由地飞翔时分开空气并把那都空气的阻力,它也许会想象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它还会飞得更加轻灵。同样,柏拉图也因为感官世界对知性设置了这样严格的限制而抛弃了它,并鼓起理念的两翼冒险飞向感官世界的彼岸,进入纯粹知性的真空。

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哲学家们,觉得经验是一种限制,他们的做法就是抛弃经验,在纯粹理性的世界,开始了自己的飞行,但殊不知,没有经验的依托,纯粹理性世界是无法翱翔的。康德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承认了经验的限制,在他的理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让经验限制经验知识,而在经验无法触及的范围发挥理性的作用。

至此,康德明确了先天知识的特点以及和经验知识的关系,但依旧没有提出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方法——如何判断先天知识,或者说是否能够找到它们,如果能,该怎么找到。

带着这个问题,康德首先提出了他关于知识的一个分类方法,也就是第四小结所讨论的“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在康德看来,知识就是判断,而在判断中,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析式的,比如“A是B”这样一个判断,如果B本身就包含在A的概念中,那么这就是一个分析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可以明确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因为不需要额外的经验支撑,在判断本身,也就是A这个概念的定义中就包含B,也就包含了判断的结果。

而综合判断恰好跟分析判断相反,也就是在“A是B”这样一个判断中,A和B都不互相包含,判断是让A有了一个全新的属性B。康德认为一切经验判断都是综合判断,因为分析判断是不需要经验的。但他也从反方向明确了,并不是所有的综合判断都是经验判断,因为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涉及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综合判断。

所以与分析判断必然是先天的不同,综合判断就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先天综合判断,一种是后天综合判断(也就是经验知识)。后天综合判断有经验作为印证,是可以进行判别的,那先天综合判断该如何去判别,到此康德就在人类的知识中,明确了一块暂缺的石板,他认为能够规定“后天综合判断”的科学,必然会称为那个支撑起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

在此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以及先天综合和后天综合,跳出康德给的定义,我们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去理解。

第一个角度,就是可以把分析判断称为说明性判断,把综合判断称为扩展性判断。形象地来说,分析判断就是把一个问题向下不断地细分,去研究这个问题内涵的种种,明确其中的而细节。而综合判断就是把一个问题向上的扩展,在这个问题之外去寻找一些与之相关联的东西,并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出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更大的联合体。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三维图形,分析判断就会将其分为二维、一维,在每个维度上对其特点进行考察;但综合判断就会在三维之外,去寻找一个时间的维度,把这个维度加进来,考察时间跟三维的关系,从而构筑一个四维的体系,并在这个四维体系中,重新审视这个三维的概念。

而第二个角度,就是从人的能动性方面来考虑。分析判断,实际上是不需要人的参与的,因为分析判断中的结果是隐含在判断的各部分的概念中,也即是说对于分析判断,人只需要去理解,不需要去做什么。

而后天综合判断,主要是根据经验的反馈来对给出判断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这里人起到的作用就是经验的载体,也就是经验投射到人的思维中,人用这些经验来去验证判断,实际上人的主动性也没有发挥。

但先天综合判断不同,这种判断不需要经验支撑,但判断的结果也不能在判断本身去寻找,这样的判断结果,就一定是存在于人类理性世界中。其实确定了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就等于康德给人类理性找到了一块自留地,在其中,人类理性才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体现出人存在于世界上的能动性。

也正是因为先天综合的存在,才能彻底反击休谟的怀疑论对人类认知能力地驳斥。所以接下来康德并没有着急,而是先看看先天综合判断在各种科学中的存在情况,也就是第五小结“在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首先,康德论述了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其次自然科学(物理学)包含先天综合判断作为自身中的原则;最后,虽然形而上学还未完全建立,但在完善的形而上学中,也应该包含先天综合的知识。

由此,康德开始导向《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的主要问题,他希望将之前这些分析,归结到一个课题之下,那么这个课题就应该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对此,他将这个问题细分为四个,针对纯粹数学、纯粹自然学和形而上学的不同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正好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正文的四个主要部分:

先验感性论——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分析论——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辩证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如何可能的?

先验方法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最后在第七小节“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中,康德明确他所提出的只是一个方法论,而并不是形而上学本身。《纯粹理性批判》实际上是一个引导,导向他的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所以他说这本书是个准备,按照这个准备中的法规,终究有一天会引出这两门学科。

的确,康德在未来构建了道德形而上学,但自然形而上学一直没有去完善,也可能对于康德来说,一方面道德是高于自然层面的,更值得先去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自然形而上学就显得有些过于简单,不值得在花力气。

在最后,康德提出人类认识的两大主干:感性和知性,并从感性开始了他的批判,也就是导向正文的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0天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先验逻辑导言 1.一般的逻辑
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
手把手带你读透哲学经典|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精读(1)
叶秀山 |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形而上学”
康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