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上感应篇】简介

朗读者:静待花开

【相关链接】
【太上感应篇】全文


【太上感应篇】全文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成书于我国北宋末年,其作者不详。它是一部篇幅很短的道教典籍,全文仅1274个字。该道经由道教基本理念、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善恶报应说这三大素材结合而成,是三教合流较为成熟的产物。《太上感应篇》因其知名度倍受古今中外众多学者的评注,然而他们多为考究该经的形成渊源或文本特征。

《太上感应篇》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想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总结。

该书中的承负观念,虽然与佛教因果报应有些相似,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太平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 名为承;同样, 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 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道教承负论认为一人作恶,则自身及其子孙皆受天地神明报应;因果论则更认为自作自受。

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与人对环境的蝴蝶效应,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

所以"欲求长生者",就必须回避大大小小"有数百事"的过错,而与避恶相统一的是趋善,"善"能使人幸福美满的人生,进一步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得道成仙。

《太上感应篇》 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佛教因果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

《太上感应篇》不仅只简单地兼容了儒道思想,更是突出了传统宗法性宗教的宗教思想——天道承负。大大缩小了宗教界限,得以劝化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群体行善积德。

《太上感应篇》浅显易懂流传广泛,从帝王将相到渔樵耕牧,各阶级各阶层几乎都有它的信奉者。古时许多世代书香人家,尽管门口贴着"僧道无缘"的标语,但在他们的案头大都放着教导子孙的教育范本《太上感应篇》等。

《太上感应篇》作为一本道德行为手册,加之其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提倡,更是对当今创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完成有积极明确的指导作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矛盾,社会各个领域的诸多不和谐现象仍屡见不鲜,如奢靡浪费、家庭纠纷、盗窃抢劫、巧取豪夺、贪赃枉法、毁坏生态等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太上感应篇》里所竭力提倡的行善去恶思想对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太上感应篇》虽生于中古,但对当时及现今广大民众,对人间善业的发展,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创建都有不匪的现实意义,是一部极具生命活力的不老经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看不懂人生因果,就读一读《太上感应篇》
【走进道教】“承负观”:天道循环,善恶有应
【道教知识】——道教的“善恶承负”观
为您详解什么是道教的“承负”
道教论承负,佛教说因果!“因果”和“承负”有什么区别?
道教中的“承负”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