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之路】王静安:通古知今 慈幼惠众

王静安先生简介】王静安,(1922~),四川成都市人。师承蜀中名中医廖理奎、谢铨、曾彦适,后于1955年考入四川省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学院前身)深造。曾任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授“国医大师”称号、“终身理事”,全国第一、二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外治法专业委员会会员、四川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儿科专委会名誉会长、成都市中医医学会名誉会长、成都市计划生育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中医“特约编审。

从医60余年,研习历代医家名著,博采众家精华,以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临床师古不拘于陈词,求实而不侈空谈,谦恭好学,勤奋深研,其医术始得博大而精深,于众科之中,尤精于儿科,其高尚医德、超群医术为人称道,慕名求医者长盛不衰,被誉为“小皇帝的保护神”在群众中有“王小儿”之美称。学术专著有《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等。

王静安:通古知今  慈幼惠众

1922年4月,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平民家庭。为谋生计,9岁时家中尊长送我投师学艺,希望我学成一技,以服务于社会,并得以生存。由于身居社会下层,耳闻目睹百姓苦难,故立济世活人之志,八岁从师学医,先后师事蜀中杏林名师廖有庚、李辉儒、白子熔、周秉良、曾文轩、何伯勋诸先生,学习《内》《难》诸经与伤寒、温病,兼修书画。《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宋·欧阳修云:“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各位老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给我印象极深。由于我虚心向学、勤奋努力,因此得到师尊的亲切教诲与悉心指教,使我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颇有收获,尽得诸师之传。其后又受业于王文志、邓治平、邓冲阳诸公,广求真知,博采众长,对我提高不少。满师之后,先在成都水津街开设“济群诊所”,又于1951年和张潜修等先生在成都市东城区合开“友联诊所”,因心系民生,同情百姓,疗效肯定,收费合理而受到广大病患的欢迎。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遗产,精研岐黄之术,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诊疗技术,1955年我考入四川省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系统学习中医药经典著作和临床内儿诸科。得到著名医家李斯炽、伤寒专家邓绍先、曾砚石、针灸圣手蒲香澄、儿科名家谢铨熔等老师的精心教导与提携,受益良多。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市卫协中医门诊部工作,担任内儿科医生。上个世纪50年代,我在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为响应党的号召,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又直接参与了成都市中医医院的筹备与组建工作,并长期担任儿科主任。由于注重医德,关心疾苦,坚持服务宗旨,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并经常主动关心贫穷病人,赠医赠药,自己出资为外地患者安排住宿,提供返程路费,受到民众欢迎,因此求诊者日多,技艺日进,广大群众为表尊敬,亲切地称我为“王小儿”、“王爷爷”。1983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8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500名传承学术经验的名老中医之一,获得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荣誉证书,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殊津贴,前后三届当选为成都市东城区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委员。同时,还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当选为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先进会员、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名中医,“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之一,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2006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随着临床工作的延续和年龄的增长,我感到有必要把自己数十年来对祖国医学的感悟和积累起来的临床经验总结交流出来,以启迪后进并就教于同道,因此陆续在全国性和省级刊物以及全国性学术交流会上公开发表《自制清宣导滞汤治疗小儿发热》、《退黄汤治疗小儿黄疸》、《宣痹汤治疗胸痹临床经验》、《防治小儿厌食症》、《外治要诀》等学术论文数十篇、撰写《静安慈功心书》、《王静安临症精要》等专著两部,同行评价颇高,社会反应良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风云变幻,神州革故鼎新,国家改革开放,杏苑春风化雨,政府颁行法令,尊崇名老中医、实行专家津贴褒奖贤达,配备高徒传承学术,鲜花、绶带、证书、奖牌、头衔、称号等荣誉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到我头上,捧在我手中,使我感佩不已,激动万分。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中医医师,60年来,我只不过尽了医生应尽的职责,为广大患者服了应服的务而已。所不同者,只是我工作的经历长一点,牺牲的业余时间多一点罢了。我不敢说对祖国医学和广大病患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聊以自慰的不过是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对待病人热情诚恳一些。党和政府给予我崇高的荣誉,人民群众给予我极大的信任,使在85周岁的老迈之年,仍然坚持临床工作不敢有一点儿放松,特别是对祖国的花朵般的患儿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医院安排的门诊任务,即使身体不爽,只要爬得起来,抱病也要去完成,以免病家失望。豫剧大师常香玉先生生前说过“戏比天大”。我认为说得很有道理。对演员来说“戏比天大”;对医生来说,“医比天大”。医乃仁术,艺海无边。通古知今,才能慈幼惠众。余每自忖:为医之道,在于济世活人,医德为先;著述之道,在于继承发扬,予人裨益。孙思邈有云:“人命至重,贵逾千金”。故医生临证,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妍蚩,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临证必用十分力,业余还读万卷书,才能早起病人于沉疴,急拯患者于苦海,此即余之心愿也。下面就我亲身所历,谈几点体会。

济世救人  首重医德

现在独生子女多,儿科医生责任重大,要“急病家之所急,痛患儿之所痛”。他人子女,犹如亲生娇儿,《礼记》有云:“德者,本也。”故济世救人,当首重医德。

古论医德者众多,医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论之最详最佳者,当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该书将医德列在首卷,可见其重视程度。不重医德,不是良医。

该书说:“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则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则岂能愈病……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初诊,精察观,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言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须先问曾请未,曾请师即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无误矣。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尔。”

我认为,这段对医德的论述,说得极好。“医之为道,通于死生呼吸。”故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为医者,必须勤奋谦恭,深入实际,讲求实效,力戒空谈。如是方能取信于病家。

然虽有活人之术,而无慈人之心,亦不能得到病家尊重;即使有一点名气,万不可盛气凌人,让人敬而远之。小儿古称“哑科”,尤需耐心,当不厌其烦,躬听病儿家属述病。对患者当不分贵贱,应一视同仁。尤其对贫者,当慈之、扶之、助之;遇远道而来者,若经济拮据,无处吃住,应慷慨解囊,或给钱粮或请同餐,如是病家信赖之感方能油然而生。万万不可拒人于千里之外。诚如清·喻昌《医门法律》所云;“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

《管子·戒》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论语·里仁》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故敲诈病人,向病家索取钱物乃为医之大忌。大夫者,使病者愈,危者安也,治人济世此系天职,切不可以此为本,坑人吃人。十年以前一肾病综合症患儿,多方求治不效,经我手而愈。病家千恩万谢,甚下跪请收厚礼重金,我领其意而拒其钱。病者一家,因病求医,走南闯北,耗尽精力财力,况且收入菲薄,岂能良心泯灭落井下石哉!

通古知今  古为今用

中国医药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金匮》、《脉经》、《甲乙经》到《千金方》、《温病》以下,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就有上万种之多。这些典籍为我们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参考资料。但由于社会在向前发展,地域环境,自然气候,饮食内容,饮食习惯,生活内容,生活习惯,社会竞争,思想情志,均与前人有异,若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前人经方验方,则非其治也。所以,要做一名良医,必须通古知今,古为今用。诚如裘庆元所云:“医之为道广矣,大矣,精矣,微矣,危乎其危矣!举凡古今中外学问事业,无有难于此矣!……非探天地阴阳之秘,尽人物之性,明气化之理,博考古今,随时观变,汇通中外,因地制宜,而又临事而俱澄心定灵,必不能悟于此。”今以小儿为例,古之天府成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黎民朴实,心态平和,为人杰地灵之都,小儿发育正常,成长壮实,故蜀中人众为全国之首。今之蜀中,气候变化甚大,四季不分,似有冬无春,有夏无秋,炎热之气日盛,小儿肌肤柔弱,常感而受之,焉能不生燥热?今之蓉城,小儿皆为独生,美食遍地,应有尽有,甘肥厚味家长无法避之,导致湿热内生,炎毒必长。又学校分等级,重点与否相差悬殊,小儿入学即参与竞争,强压之下,小小年纪焉能不生躁烦?空调电器,汽车尾气,建筑尘埃,工厂排污,化肥、化学药品、抗菌素滥用等等,小儿卫气焉能正常?凡此种种均与古代不同。细心体查小儿之体质及发病的体征症状,余以为小儿致病之因多为“湿热炎毒”。自制新方亦多以此意而立,如:治疗小儿高热之“清凉丹”;治湿热炎毒炽盛所致小儿鹅口疮之“吹口丹”;治疗湿热咽炎之“咽炎灵”;治疗急性婴幼儿黄疸之“退黄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惊厥之“清宣导滞汤”;治疗小儿肺炎咳喘之“清肺化痰汤”;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热咳嗽之“宣肺化湿汤”;治疗小儿痰热哮喘之“清热涤痰定喘汤”;治疗小儿急性湿热腹泄之“二马白头翁汤”、“清化汤”;治疗小儿腹胀之“加减地榆汤”,以及治疗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之“九味蠲痹通络汤”、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之“消肿通利汤”、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之“解毒宁心汤”等,均依此而立,临床使用得当,疗效甚佳。

辨证有法  八纲为常

明·李中梓尚云:“病不辩则无以治,治不辩则无以痊。辩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故辨证论治乃中医精华之所在,为其他医学所不可比拟。然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卫气营血辨证诸法,而以八纲辨证使用最多,而清·程国彭《医学心悟》有“变证百端,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则变而不变矣”之论。故我在临床上就以八纲为常,兼及其他,因为提纲挈领,纲举才能目张。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部位与病邪之浅深。如阴虚可分为阴血虚,阴津不足,阴精亏损;阳虚可分为阳气虚、脾阳不振、肾阳虚惫;寒可细分为表寒、里寒、风寒、寒湿、阳虚生寒等;热则可细分为外热、内热、风热、热毒、湿热、虚热和肺热、胃热、肝热、胆热等;虚者可具体分为脏腑气血不足和阴阳不足;实者可具体分为邪实和腑实。验之临床,余以为阳热表实居多,而以小儿为甚,故用药祛邪多于扶正,或祛邪扶正并用。小儿体质稚嫩,极易感染疾病,且脏气清灵,一旦发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传变迅速,但只要治疗及时,又易趋康复。所以对小儿疾病,要尽早诊治,认准病机,切中要点,精选方药,快捷服药。若有变化,当随证变方,最忌犹豫,坐失良机。而成人病情复杂,对其疑难重症,有时还应作诊断性治疗。成年人对药物反应不太敏感,服药后若无不适,一般应守方三五日,不要急于变换方药。若病情逐渐向愈,就不可操之过急,而同时又要不断巩固治疗效果,方能稳操胜券。对于虚实交结、寒热错杂的复杂病症,临床诊断就要全面检查,分清主次。比如,对咳嗽、发热并腹泻的病人,当先宣肺解表,俾外感去后再健脾止泻。又如,阴虚挟湿热者,须养阴兼除湿热,用药则要注意养阴不碍湿,除湿不伤阴。再如,以疼痛为主症兼有发热者,当先活血行气止痛而后退热。对慢性病多从虚寒考虑。小儿急、慢性疾病后期,万万不可忘记顾护脾胃……如此方能胸有成竹,临症应对裕如。在治疗上,必须熟悉药性,才能调拨自如。成方古方都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今人学之用之,则应师古而不泥古,取其精华,补其不足,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若无成方古方可用,我常根据病情需要,自制新方。如自拟止呕和胃饮治外感呕吐,用荷叶茅仙汤治小儿鼻衄,用吹口丹治口腔糜烂。用温经消液汤治小儿疝气,用白薇散治疗淋证等等,都收到很好的疗效。又如退高热方、平喘方和加味白头翁汤(原方加泥鳅串、马蹄草、马齿苋、熟大黄)、加味胃苓汤(原方加腹毛、白蔻、苏梗、豆卷)等,临床使用疗效也比较优越。

精究药性  依法组方

时代在前进,环境在改变,人类的体质在变化,疾病的种类和本质古今也有所不同。因此,对祖国医药遗产仅有继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同时要注意学习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包括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和诊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探究和摸清药性,找准方向,有的放矢,从而既提高了疗效,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药特点。

中医认为,理法方药乃辨证论治之精髓。药可组方,方体现法,依法据理。药之不当,方不对症,势必“有法不依”、有“理”不讲,必然用之不效,甚或有害。一草一药如一兵一卒,必须熟悉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开合补泻、有毒无毒以及炮制后的药效等,对药物了如指掌,才能“用兵如神”,立竿见影,应如桴鼓。故清·杨西山有“济世之道,莫先于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医为九流魁首,药为百草根苗,丸散未修,药性先识”之精论。

常人爱用甘草之性味甘平,调和诸药。余不喜之。因甘草矫味不起其他治疗作用,反有碍湿满中之弊,小儿脾胃薄弱,脾喜燥而恶湿,湿邪中阻易影响脾胃受纳与运化。但炙甘草汤中,甘草补益心气;芍药甘草汤中,两药相配缓急止痛,甘草又不可不用。小儿阴虚烦渴少用沙参、麦冬、玄参之属,而常代之以水苇根、花粉、石斛、知母之属。小儿咳嗽不用杏仁,麻杏石甘汤、杏苏散等经方中都有杏仁,余亦不用,因杏仁苦降易损伤小儿元气,故不宜用。又如健脾多不用泡参、黄芪、白术,以其补而偏壅,代之以鸡内经、白蔻、炒山药、炒麦芽等醒脾益气。

在药物配伍中,要注意发挥它们的相互作用。如黄连与白蔻合用泻心除痞,温中化湿,治疗胃肠恶疾;郁金与姜黄合用,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利胆退黄,而治胁痛、痹痛和肝肾疾病;檀香并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可治虚寒胃痛、腹痛、胁痛。木通与连翘,清心泻火除烦,利尿泄热,用治小儿睡卧不安、烦躁啼哭。桑叶熬米汤加百合治阴虚肺燥,再加冰糖、饴糖、蜂蜜,长期服用治肺痨虚损等,疗效都很突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广香、白蔻、玄胡、丹参合用效果较好。荆芥性平,一般用于发汗,疏风解表。而荆芥炭则可止血,常用于治疗鼻衄、血尿。谷芽、麦芽消食健胃,炒麦芽、炒谷芽则重于消食导滞,麦芽单用还有舒肝、除胀之功。大黄酒炒后可减轻泻下通腑的作用。如此等等。

成方古方是前人经验之积累,今人学之,当师古而不拘于古。吾常据切身之体验,灵活使用古方,或依法另组新方,或变化使用,取其精华而补其不足,如是方成个人之长。

如自制新方止呕和胃饮治外感呕吐;荷叶茅仙汤治小儿鼻衄;痹症外洗方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止痛;吹口丹治疗口腔糜烂;还有小儿疝气温经消液汤、退高热方、平喘方各有所司;变通使用的如加味白头翁汤,原方加泥鳅串、马蹄草、马齿苋、熟大黄疗效更佳;加味胃苓汤,原方加腹毛、白蔻、苏梗、豆卷治脾湿腹泻;还有三妙加味汤治痹症;白薇散治淋证(八正散变方)等等,都比一般用方效果优越或提前显效,使病家少受病贼戕害。

见微知著  未病先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仲景有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国古代医学的这种“预防重于治疗,早治胜于晚治”的光辉思想为临床医生提出了一个理念,这就是见微知著,未病先防。多年来,我一直遵照这个理念指导辨证论治与处方用药。

如在治疗小儿高热的清宣导滞汤中,除用宣散辛透,苦寒降炎,清热凉血等直指病原的药物以外,复用苏梗、山楂、神曲,芳香醒脾和胃,消积导滞,可防苦寒之伤脾胃之气。小儿高热极易内传致惊厥,遂用“清凉丹”“紫雪丹”清热解毒,除湿消炎,熄风止痉,不仅可助其热退,还能预防惊厥,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也。治疗小儿厌食、食滞,在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方中,常佐焦栀1.5g、黄连1.5g,其义在防止小儿脾失健运,积滞化热而生它变。治小儿热淋,在清热利湿通淋方中,常配以复盆子、菟丝子、苏梗、白蔻,可防通淋化湿伤肾,又可固肾涩尿,以免苦寒泄热损伤脾胃,并宣肺气益水之上源,醒脾胃而助水气运转。治小儿湿疹,于清热除湿解毒方中常配苍术、白蔻,可防伤胃又可运脾除湿。治小儿鼻渊,大剂量胆草与小剂量细辛共用,细辛辛温,可宣、可透、可行、可防胆草之苦寒伤气,胆草苦寒,泄热、清肝、利胆,可防细辛之辛燥伤阴,辛开苦降,共建殊功。

又如3年前余在都江堰市消夏时,一市委干部带女孩杨××,12岁,来至余所求治。患者反复头昏、耳鸣、乏力、心悸半年,加重半月,经服硫酸亚铁丸等西药,又在某医院服中药归脾汤、参苓白术散、八珍汤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近半月症状有加重,精力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全家忧虑不安。吾视之身材瘦高,双目无神,面无华泽,下眼浮肿青暗。经常头昏乏力、心悸耳鸣、心烦少寐、食少纳呆、大便时溏,近日食欲不振、脉细、舌体瘦小、质淡苔白腻。

吾思之,患儿虽有心脾不足,血不养心的临床表现,但贫血一症不可忘乎肝肾,耳鸣心烦,形瘦舌小即其见证。肾主骨生髓,化生精血,肝肾同源。前医仅从补益心脾,健脾益气、气血双补为主,且多滋腻之品,不利气血化生,并忽略了气血同源、肝肾在化生精血方面的作用,所以疗效不够满意。故从前医治心脾,益气血,而用归、芍、川芎、炙草、大枣、山药、二芽、白蔻之属,又补肝肾、化精血,加枸杞、苁蓉、桑椹、故纸,再用丹参、红花、安桂活血通络,并刺激骨髓造血,取得满意疗效。方药如下:

黄  芪30g    当  归30g    白  芍15g    枸  杞30g

苁  蓉15g    桑  椹15g    故  纸15g    丹  参30g

川  芎 9g    红  花6g     安  桂 6g    大  枣15g

炙甘草 9g   炒淮山30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白  蔻 6g

方中以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益气养血;枸杞、苁蓉、桑椹、故纸补肝肾之虚,化生精血;丹参、红花、安桂活血化瘀通络;炙甘草、大枣养心安神;炒山药、炒谷芽、炒麦芽、白蔻醒脾开胃,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益气血生化之源。用上方治疗月余,服药20余剂,诸症好转。继以胃苓汤加减而治,健脾利湿醒中,7剂后,诸症消失,而告痊愈。

内外合治  提高疗效

每当回忆往昔跟师学艺之时,余总是对各位恩师充满了感激之情。谢铨熔老师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小儿麻痘惊疳疑难重症的独门绝技,曾砚石老师运用参附、桂附温阳益气固本治疗内科凡寒湿痹的显著疗效,蒲香澄老师运用针灸方法治疗各种内科杂症,特别是针刺治痛症的手到病除,给我极深的印象和很大的启发。余以为要提高临床疗效,除使用汤药口服以外,还必须内外合治,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提高疗效。尤其是对治疗小儿的发烧、腹泻、厌食等病症,内病外治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现在的小儿,一般多为独生子女,除父母双亲疼爱以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众多亲眷的钟爱。小儿在成长过程中,衣食、睡眠、玩耍、营养、生活都得到多方面的爱护。一旦患病,往往是举家焦急,多方求医。但病儿年幼无知,不知良方苦口,内服汤药,每每拒不张口,更难下咽。故诊病时,先用手法推拿揉按,使其症状缓解,让家长见到疗效,从而坚定信心,密切和医生配合就为治愈患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治疗小儿厌食症,先使用小儿推拿法,在患儿腹部与背部相关经脉与穴位推揉按摩三十至五十次,再内服健脾开胃方药,常可取得满意疗效。治疗小儿高热,可先行在患儿头、手、胸、背等相关部位按、掐、推拿,再配合采用外洗法让患儿洗浴,内服“清凉丹”、清宣导滞汤,退热神速。治疗小儿食积腹泻,先予外治小儿胸腹推拿,再合消积导滞、和胃醒脾之品内服,可即刻取效。治疗小儿雷头风,先予外治,用手法点肩井、列缺穴,合内服清肝胆疏风透邪之剂,痛可速止。治疗小儿解颅,需用外敷方紧束外敷,合内服升降加味方能奏效。小儿痉病先用散寒解痉汤薰洗外治,再合加减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络,其效亦佳。小儿历节用祛寒通经活血汤外洗,合九味蠲痹通络汤内服,其效显著。治疗小儿疝气用温经散寒方薰洗敷包,合内治温经消液汤,内外合治疗效比较理想。再如用“贴脐法”配合内服方药治疗小儿遗尿,用“敷脐法”配合健脾和胃,补虚止泻之品治疗小儿久泻不愈,用“贴敷法”配合清热解毒方法治疗小儿痄腮,用“涂搽法”配合相应方药治疗头发稀少不长,用“吹鼻法”配合内服芳香开窍、提神醒脑之品治疗小儿痴呆神智昏厥,用“浸洗法”合药治疗痿症,用胸腹推拿法配合对症方药治疗咳嗽、气喘、食积以及胸腹多种疾患等等,事实证明,“内外合治”,其疗效远比单纯内服汤药为高。

慈幼惠众  剑胆琴心

要做一名优秀的医生,医圣张仲景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王叔和则有“医药为用,性命所系”之论;而皇甫玄晏先生更有“夫爱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因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之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尝有“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之语。

历代圣哲的遗训格言对医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深知“医之为道,天地赖以立心,民生赖以立命,自非博览而得其精华,由精详而得其会通,鲜不以活人之术,而反为天下毒”。临证六十年来,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男女老幼不同的病人,面对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疾病,我愈来愈感到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重大,越来越感到知识缺乏,捉襟见肘,因此尽管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然感觉到学习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慈幼惠众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剑胆琴心,才能学有所成、高屋建瓴。同时我感到作为一名杏林老兵,有义务有责任把自己的一知半解、一鳞半爪和千虑一得,和盘托出,一吐为快,公诸于众,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爱,感谢群众和病患对我的信任,回报同道和青年英俊对我的期待,所以从上个世纪中期起,我以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为已任,热情诚恳地接待中医药大学的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来我处实习,并以同样的热情和诚恳接待院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等各个单位、各种层次的进修生来我处进修学习,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来精心培育和耐心指导国家及省市给我配备的高徒。《礼记·学记》云:“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尔我时感责任重大,以“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为训。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由于师生同心协力,亲密配合,培养计划有的已经圆满完成,有的尚在顺利进行之中。他们当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并在专科、专病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使中医后继有人、后继有术。尤其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有的弟子后来居上,在中医药学术和诊断医疗技术的继承创新方面还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为了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大众的健康服务,我不避鄙俚曲碎,列述了以上几点切身体会,下面附上病案数则,作为几瓣心香,敬献于病家,奉献给读者,以表明医乃大道,非穷尽毕生精力,不能知其万一也。

案1 小儿发热

王×,男,4岁。发烧七、八日,服药、打针,病势不减。旋请我诊治,证见:患儿肌肤灼热无汗,体温高达39.8℃,日轻夜重,唇红眵多,烦躁不安,舌赤苔黄腻,两脉浮数。此乃湿热发烧,表邪郁闭故无汗,温热内蕴则高烧不退。治宜清热解表除湿散邪,方用自制清宣导滞汤加减:苏梗6g,荆芥、黄芩、木通各9g,柴胡10g,黄连、栀子、赤芍各3g,青蒿、滑石、苇根、石膏、大青叶各30g,神曲15g。患儿服药1剂而汗出烧退脉静,唯精神欠佳,纳谷不香,随证用药调理而愈。

案2 小儿咳嗽

廖×,女,3岁。咳嗽月余,初起鼻流清涕,喷嚏连连,白昼阵咳不爽。经西医治疗未见减轻,后来我处医治,证见:烦哭吵闹,咳嗽频作,喉间痰鸣有声,舌红苔黄厚,脉浮滑数。此系风热袭表,湿热内蕴,肺失清肃。治宜疏表宣肺,清热利湿。遂用自制宣肺化痰汤加减:苏叶10g,银花、炙复花、橘络各15g,荆芥、桔梗、木通各9g,黄连3g,滑石、苇根、炙麻绒、石膏、炒谷麦芽各3g。服2剂,咳喘大减,精神转佳,苔退脉静,唯白昼时咳,是外邪已除,里邪将尽,据证遣方,霍然病已。

案3 小儿水肿(肾小球肾炎)

郑孩,6岁,一身尽肿,小便短赤。某医院化验小便:蛋白(卅),红、白血球满视野,脓球少许,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两月,经服用激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肿势反加重,纳差神疲,面白溲赤,舌淡脉弱。经诊断,此为肾气不充,脾失健运。治宜健脾化湿,利水消肿。方用自制消肿通利汤加减:紫苏、连翘各9g。白薇、扁蓄、瞿麦、滑石、车前、仙鹤草、炒谷麦芽各30g,大小蓟各15g,木通、山楂、神曲各10g,白蔻6g。服4剂,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再加黄连9g,姜黄12g,又服8剂,浮肿消退,激素减量渐至停服。三诊用前方去紫苏、连翘、大小蓟、山楂、神曲、白蔻,加清热凉血、疏利气机之白茅根、焦栀、郁金、炒槐角、炒地榆,继服10余剂后,小便检查已正常,后用健脾补肾之品与前方加减,间断服药巩固疗效,病愈。随访未见复发。

案4 小儿天行赤眼

杨女,9岁,患'天行赤眼'(俗称红眼病),双目红赤,眼泡肿胀,眵多胶结,夜啼心烦,便秘溲黄,舌红苔黄厚腻,指纹青紫。经诊断,此乃肺胃风热,复感疫疬之气,风火热毒交结而致。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方用自拟'五花饮'加味:银花、金钱草、车前草、密蒙花、连翘心各15g,蝉蜕、刺藜、夏枯草、谷精草各30g,菊花、木贼各9g,黄连6g。患儿仅服2剂而病愈。

案5 黄疸

刘生,15岁,尿黄、目黄、皮肤发黄、食欲不振、厌油腻,肝脾肿大,肝区压痛,经某医院住院治疗后,黄疸反而加深,腹胀如鼓,一身悉肿,食欲锐减,鼻衄齿衄不止,皮肤粘膜出现瘀点及出血点,肝功异常。医院邀请会诊。我见诸症如前,苔黄白秽腻、脉弦数。此是湿热疫毒壅盛熏蒸肝胆,侵犯脾胃,胆热外泄所致。必须重剂清热利湿,顿挫黄疸鸱张之势。处方1:金钱草、车前草、满天星各60g,煎水代茶,频服。处方2用自制退黄汤:茵陈、金钱草、满天星各30g,郁金、栀子、白蔻、广香、香缘各9g,黄连10g,炒香附15g,沉香6g(单煎30分钟)。煎汤日服数次。服上方三日后,黄疸明显消退,尿量大增。服完8剂,诸症悉减。嘱停服处方1。又于处方2中加苍术、厚朴、草果、檀香以增强疏肝利胆、运脾除湿之功,再服6剂,肝功恢复正常,遂痊愈出院。通过临床病例显示:退黄汤医治黄疸,功效确实优于茵陈蒿汤,即使门人亦屡用不爽。使用该方的要点是剂量当轻则轻,当重则重,不必迟疑。

案6 小儿惊悸

张轶华,男,6岁。4年前患儿不明原因出现夜卧不安,常梦中惊醒后东张西望,面容惊慌,其后症状逐渐加重。患儿自诉梦中每觉有墙堵路,惊醒后即欲夺门而出,伴冷汗、四肢冰凉。至白昼又如常人,只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20多天前开始咳嗽,时轻时重。服中药症不解。

初诊:证见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胆怯懒言,时有咳嗽,喉中痰声漉漉,纳差,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左弦右稍滑。此为心虚胆怯,痰火扰心,又兼夹外感所致。法当涤痰清热,清心除烦。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

白  薇30g    紫  苏10g    姜半夏 6g    瓜  壳10g

黄  连 6g    陈  皮 9g    姜竹茹10g    炙麻绒15g

桔  梗10g    炙覆花15g    橘  络30g    连  翘 6g

栀  子 3g    川木通 9g

牛黄清心丸一盒。

汤药水煎,先服1剂,一日1/2剂,每日4次,每次50ml。

牛黄清心丸,每日2次,每次半丸。

嘱家长多关心抚抱患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二诊:服用前方后两夜安睡,仅偶然出声,喉中痰鸣尚明显,纳差。舌淡红痰白腻已减,脉稍滑。此是心中痰火得以清化,心神得安。效不更法,加姜黄15g,以增强通经活血、宁心安神之功。2剂,一日1/3剂,余皆同前。

三诊:服前方后,咳嗽渐止,喉中痰鸣明显减少,现每隔4-5天睡后惊醒一次,醒后已无夺门欲出之状,惊慌之态减轻,四肢温,汗仍多,食欲增进。证见胆怯懒言,躲入家长怀中,舌红苔薄白微腻,脉稍滑数。“汗为心之液”,过汗则心气心血不足,心主血,肝藏血,子病及母,心血亏损则肝血不足,胆气怯弱。此为心神虽稍定,但心胆气虚未充。故涤痰清热、清心除烦之外,兼以重镇安神,固敛收摄。

陈  皮 9g    姜竹茹10g    黄  连6g    栀  子 6g

连  翘 9g    知  母15g    胆  草10g    姜半夏 6g

瓜  壳10g    炙覆花15g    橘  络30g    龙  骨30g

牡  蛎30g    川木通 9g    车前草30g

3剂,服法禁忌同前。

按:本案病位在心、胆、脾。病性为虚实夹杂。诸病惊骇,皆属于火。除外感热病可致邪热扰心之外,内伤情志,五志化火,皆可动心神。小儿虽少七情伤害,但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更笃。加上小儿神气怯弱,不耐惊扰,心虚则神摇不安,胆怯则善恐易惊。又因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伤脾,故纳呆,痰浊内生,则喉中痰鸣。痰郁化火,扰动心神,则心烦易怒,惕惕不安。故初诊先用涤痰清热、清心除烦、解表止咳之法以治之。方中姜夏、瓜壳、陈皮、竹茹、黄连燥湿祛痰具黄连温胆汤之意,本是涤痰清心之要方。配以紫苏、麻绒、覆花、桔梗、橘络又有化痰止咳之功效,一举两得,既遵循急则治标大法,又直中要害、澄本清源。而黄连、连翘、栀子直折心中邪火,遣川木通引热下行。纵观全方简单平淡,细味可知其中深意。二诊时患儿症状明显改善,但痰浊并未尽去,故守前方,略加变化,乘胜追击,防心神又被侵扰。三诊时病之实邪已去大半,患儿饮食增加,但病久脾之健运不能速复,仍需祛痰以逐邪于外。表邪已散,痰浊得清,心胆虚怯之状展于眼前,应加重镇安神,固敛收涩之品。然小儿脏腑轻灵,选药宜补而不滋腻为要,龙骨干涩而平,为重镇安镇之要药,牡蛎味涩与龙骨相配安神定志,又能敛汗补心。无论长幼用之皆有显效。

案7 小儿多发性抽动

何宇航,男,8岁。重庆渝中区上清寺江都花园B座17—1。

3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左右摇动、耸肩、歪嘴、眨眼,发作时不能自制,停后又如常人。家长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不断张口闭口动作,或歪嘴、眨眼、耸肩。上述动作或交替或同时出现,每隔几分钟即发作一次,且随情绪波动或减轻或加重。曾接受脑电图等检查,诊断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建议服用妥泰治疗,家长拒绝。仅自服中成药“小儿聪儿灵”,症状有所减轻。

初诊:患儿体型较胖,神志清楚,语言流畅,但烦躁不安,阵发性摇头、耸肩、歪嘴、眨眼。汗多。纳可,睡眠尚安,大便调,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出现上述症状前1周内曾出现感冒头痛,在当地治疗后,感冒头痛痊愈。自诉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一般。此病病位应在肝脾肾,主要责之于肝。而怪病多与痰有关,故本病为风痰内扰所致。治以清心泻肝,熄风止痉,化痰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方药如下:

炙柴胡10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    黄  连 6g

栀  子 9g    知  母15g    陈  皮 9g     竹  茹12g

姜  黄15g    钩  藤30g    龙胆草10g    炒枳壳9g

川木通 9g    车前草30g

6剂。连熬3次,去滓取汁,分三天服用,每次50ml,每日服5--6次。

同时辅以牛黄清心丸,早晚各服半粒。

二诊:服药后摇头、耸肩,现象基本消失,眨眼较频,偶有口唇开合与歪嘴动作。情绪稳定,睡眠欠佳,纳可,大便1—2日一行,易解。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患儿病情明显缓解,亢盛之心肝火热去半,但由于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主要症状转为眨眼。此时治疗在清热涤痰以外,应加强清肝明目之力,故去柴胡、知母、龙胆草、炒枳壳,栀子减为6g 。加入金银花15g 、密蒙花15g、菊花10g 、荆芥花9g 、木贼15g (即自制“红眼五花饮”,专攻头目之疾),6剂。余皆同前。

三诊:服上方后患儿眨眼现象缓解,仅偶然出现。做事注意力集中,期末成绩优异。纳可。眠佳。舌红苔薄黄腻,脉稍数。前方去荆芥花、姜黄、川木通、车前草。加石斛15g 、知母15g 、炙柴胡10g ,龙胆草10g 、金钱草30g 。

随访至今,患儿症状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如常。

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属于一种儿童神经精神性疾病。据报道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症状属肝风、慢惊风、抽搐等范畴。该病的发生既与儿童父母身体疾患、不良嗜好、胎教胎养有关,又与患儿后天伤病、家庭教育、环境污染有关。此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不足亏损为本,心肝火热有余为标。治以清心凉肝潜阳为主,如兼夹它邪则随证治之。此案为肾阴不足以致肝阳偏亢,热邪上扰,心神不宁而躁动标急,故先以柴胡、知母、栀子、黄连、连翘、胆草等清心疏肝解热,用龙牡、钩藤等育阴潜阳,用陈皮、竹茹、枳壳化痰开窍,用木通、车前导热外出,更服局方牛黄清心丸清心泻火。牛黄清心丸有益气养血,镇静安神,化痰熄风的功效。与汤药同用可奏标本兼治之效。

案8 小儿痹症

米扬,男,1岁10月。家住双庆路45号。

初诊:患儿不能站立,一天有余,纳差,大便调,小便黄,舌红苔黄厚腻,扁桃体红肿,咽红,纹紫过风关。查体:体温37℃,蜷曲其母怀中,拒绝触碰下肢,双下肢皮色正常,无明显肿胀,膝关节周围皮温略高,轻触膝关节及周围皮肤,患儿即哭闹不止。诉1周前因扁桃体发炎出现发热及腹泻,至当地医院治疗后,热退泻止。此为小儿痹症,患儿先感风热之邪,又与湿气相并,致使风湿热合而为患,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气血运行受阻,以致关节疼痛,皮肤灼热。现患儿表症未去,邪热流于经络,故需表里同治,治宜祛风散寒,解肌止痛,清热祛湿,活血通络。方用柴葛解肌汤及三妙散加减。处方如下:

荆  芥10g    柴  胡10g    紫  苏10g    葛  根10g

银花藤15g    黄  芩 9g    栀  子 6g     川  芎 6g

川牛膝10g    炒苍术6g     炒黄柏10g    川木通9g

车前草30g

1剂。加水煎煮,连煎2次,去滓取汁,分2天服用。每次20 ml,每日4--5次。嘱忌生冷,避风寒。

外用祛寒通经活血汤洗熨患处。处方如下:

麻  黄30g    荆  芥10g    陈  艾30g    石菖蒲30g

细  辛30g    白  芷30g    羌  活30g    独  活30g

川  芎30g    紫  苏30g    桂  枝30g

1剂。加冷水2000ml,姜、葱各2两,气柑壳半个同熬半小时后,药液分2--3次使用,待温度适宜浸泡双下肢至膝关节以上,药渣布包熨患处。连用2日。

二诊:家长代诉洗熨当日患儿微汗出,现患儿已能站立、步行,仅觉双足欠有力,无触痛。微咳,痰少,稍流涕,纳差,腹稍胀,大便成形,小便调,舌红苔白微腻,纹青,过风关。患儿症状明显改善,苔由黄转白,里热已去八九,故去黄芩,减轻清热之力。患儿外感未解,肺失宣降,故于前方中加入炙旋复花15g ,橘络30g ,桔梗10g ,以宣肺止咳化痰。3剂。余皆同前。

患儿2006年12月29日因全身泛发湿疹复来,言前方尚未服完患儿即行动自如,停药观察一周仍无异常。

按:小儿痹症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在正气虚弱,营卫失和时入侵人体所致。但小儿患病其在风寒湿热的偏胜之状,往往并不明显,故不可拘泥。成都地处天府,湿气偏盛,人体脾阳不盛,加之小儿尤脾常不足,故易生内湿。外感风热之邪于湿相并,日久不愈,郁而化热,常表现为湿热夹杂,宜内外合治。内服以清热祛湿,利尿通阳为主。用三妙散加入银花藤、栀子、黄芩等清热解毒除湿,川木通、车前草利尿,使湿从下焦而散,川芎解表活血通络,既助清热通络之力,又与柴、葛、荆、苏之类共奏祛风散寒之效。外用方祛寒温经活血汤为自制验方,专攻风寒湿气引起的痿软痹痛。以舒经活血通络之品,令其汗出,使风寒湿气速去,疼痛缓解。常在服药之前即可见奇效。

案9 小儿痿症

肖婧瑶,女,2岁。初诊时发热1周余,伴行走困难5天。患病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达39.4℃。在某医院输液后热退。随后体温徘徊至38-39℃之间,5天前患儿行走时腿软无力,渐显困难,终致不能行走。初诊:证见患儿不愿走动,强迫则蹲地不行,家长扶助前行,则患儿迈步困难,无扶助即不能站立。夜晚烦躁易惊醒,入夜汗多,手脚散见疹点,伴瘙痒,纳差,大便前干后稀,小便调。唇红,舌红苔白微腻。纹青。查体:体温:38.2℃,心率:115次/分,呼吸:25次/分。下肢痛、温觉正常,肌力2级。

温热犯肺,肺热伤津,上源枯竭,治节失调,津液不能敷布全身,以致筋脉失养,且小儿脾胃素弱,又因病致虚,脾胃纳运失常,损脾滞湿,湿热蕴积,壅于络脉,气血瘀滞,故肢体痿弱不用,是为小儿痿证,

治宜清热祛湿,益胃解肌。

方药1、内服方:三妙丸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炒苍术6g      炒黄柏10g     淮牛膝9g      川  芎3g

苏  叶10g     荆  芥6g      葛  根10g     柴  胡10g

黄  芩9g      知  母15g     栀  子3g      连  翘6g

楂  曲各15g    

1剂

服法:直接煎熬,一剂服两日,每日4次,每次30ml。

2、外用洗方

麻  黄30g    桂  枝30g    细  辛30g    紫  苏30g

荆  芥30g    陈  艾30g    菖  蒲30g    川  芎30g

苏  木10g    川红花30g    赤  芍 6g  

1剂

用法:上方加气柑壳半个,姜葱各2两熬水浸洗下肢。

二诊:经用前方治疗后患儿已可站立,能下地缓慢行走数米,躯干上散在红色疹点减少。食欲增进,睡眠改善。舌红舌苔白腻,脉沉。查体:体温:36.7℃。前方去荆芥、连翘、黄芩、楂曲,加川连3g 、姜黄15g 、白蔻15g 、木通9g 、车前草30g 。

三诊:一周后,患儿行走无碍,仅跑动时较同龄儿童缓慢。纳可,眠安。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查体:双下肢肌力正常。

方药一:紫苏10g ,藿香10g ,川连3g ,栀子1.5g ,姜黄15g ,郁金10g ,木通9g ,车前草30g ,白蔻10g 。嘱服2剂。

方药二:二诊内服方中去葛根、栀子,加老鹿角10g。强筋骨,益精血。

服法:先服方药一,待黄腻苔减退,再服方药二。剂量同前。

外用:荆芥花10g ,薄荷10g ,白芷10g ,细辛10g ,1剂。打碎布包外用鼻闻。

2周后随访前症已愈,活动正常。

按:痿症是以肢体痿软无力,甚至不能随意运动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以下肢运动障碍为多见,故有“痿蹩 ”之称。痿证任何年龄都可出现,但以5—10岁小儿多见。常出现于温热病程中或病后。《医林改错》说:小儿自周岁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症者少,多半由伤寒、温疫、痘疹、吐泻等症病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甚至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皆是气不达于四肢。《素问·痿论》中指出“五脏使人痿”、“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蹩也”。说明痿证多由机体气血不足,肺热叶焦,肝肾亏损,风温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阻塞气血,导致肌肤不仁,筋骨失养,四肢痿废不用形成该病。

小儿肺常不足,心火易亢。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热耗损气阴,肺津被灼,水亏火旺,筋脉失注,加上小儿素体脾胃虚弱,而人居蜀中湿地,既易感外来之湿,积渐不去,郁而生热;又易内生湿热滞留脾胃,壅于络脉,致气血瘀滞,肌肉失养,终致痿蹩。

故痿证初起,重在祛邪,采取清热、解毒、利湿、通下等法;后期以扶正为主。既要清温解毒,又要补气填精,以“独取阳明”治本。

初诊方中三妙丸专治湿热下注所致双足痿软无力。其中苍术燥湿健脾,直达中州,为燥湿强脾之主药,但病变既传下焦,又非治中可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入肝肾直清下焦之湿热。佐牛膝祛风湿以引药下行。而患儿身热夜烦,表证未解,又恐入里伤阴,故治疗痿证虽须慎用风药,但此时却需解表与清里同用,方中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柴胡疏畅气机,以助郁热外泄,少佐荆芥、苏叶、川芎而易柴葛解肌汤中之羌活、白芷,既发挥解表之效,又访过燥伤阴。方中黄芩、知母清胃热、益胃津,栀子、连翘清心除烦,楂曲去胃中积滞,共同体现“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再用祛湿解表外洗方直达患处,而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故能取显效。

二诊时表证已解,然舌苔仍白腻,是为湿邪滞留,故以清利湿热为主。三诊时虽患儿行走如常,考虑小儿素体虚弱,久病易伤肝肾之阴,本应扶正强筋骨、益精血,但苔未去,湿未尽,仍如炉中覆灰,犹可复燃。故又予芳香化祛湿健脾之剂先服之。待其湿去之后,方加老鹿角补益肝肾以善其后。再用辛香之品嘱其常闻之,防止感冒。

此案本“治痿独取阳明”之法,柔宗筋而拯痿废,清胃火以肃心肺之热,滋胃津以润五脏之燥,祛湿热以安肝肾之阴,补脾运脾为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故痿除病愈,患儿重获健康。

案10 阴萎

刘男,44岁,阴萎内缩,疼痛难忍,反复发作年余,舌淡苔白,脉细弱,行动困难,发则昏厥。此为缩阴,应温经散寒以治其外,温中行气以治其内。外用小茴60g,吴萸、三奈、八角、官桂各30g,研为细末,炒热布包外敷少腹。白蔻60g分三熬作茶饮。治疗两次明显好转,复治半月而痊愈。

案11 脑积水

陈××,男,43岁。近年来头昏头痛,后头部膨大如斗,头围竟达80cm以上。内江某医院诊断为阻塞性脑积水。行动困难,不时抽风,痛苦莫名。来蓉求诊,又不幸被贼偷窃一空。万般无奈之中,闻我之名,辗转找来求援。余怜其苦,遂热情接待,先安排好病员食宿,又温言劝慰,然后诊治。证见苔黄厚而腻,脉弦而数。此为气滞血瘀,水邪停聚。治宜活血化瘀行水。处方:泽兰、车前草各30g,白蔻、木通各10g,桃仁、郁金、前仁、三七粉、丹参、橘络、丝瓜络各15g。上方服二月,诸症悉去,得以康复。病员临别依依不舍,一再道谢,殷殷之情,令我感动。

案12 癥

王媪62岁,患子宫肌瘤手术切除1年后,右少腹复生包块如鸡卵、形瘦神疲,食少口苦,面色青黄,神情紧张。舌红少津,脉细而涩。此为癥瘕,治宜祛风散寒,疏肝行气,清热通络。处方:柴胡、苏叶、木通、香通、血通、丝瓜络、青皮各10g,安桂、白蔻各6g,花粉60g,知母、橘络各15g,玄参、浙贝、牡蛎各30g。上方连用2月,B超检查包块消失而病除。

案13 胃脘痛

谭鸣,男,38岁。10月前患者因进食过量继而食欲下降,半年前患者又以饮食不节引起腹泻,并出现胃脘胀痛、泛酸打嗝、呃逆不止。4月前症状加重并放射至心窝左侧,且有烧灼感,体重下降,失眠多梦。胃镜显示:浅表性胃炎(轻度)。曾在省内多家医院求治,服用左克、雷尼替丁、甲硝唑、耐信、辛若纳等,无明显改善。

初诊:患者胃脘胀痛无有定时,自觉有气上冲,时觉烧灼、恶心泛酸,少气乏力,神疲眠差。小便调,大便时干时稀。舌红苔白腻,脉沉,查体:胃脘处无压痛,得压反觉舒服。此乃寒凝气滞中焦,法当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用温中顺气汤加减:高良姜9g,炒香附15g,神曲15g,广香9g,枳壳9g,栀子6g,黄连3 g,砂仁6g,檀香6g,沉香粉6g,苏梗10g,藿香10g,白蔻30g。3剂,每日1剂,少量频服,并嘱忌食生冷辛辣之品。

二诊:前方服后,胃脘烧灼感减轻,泛酸次数减少,食欲增进,睡眠渐可。大便恢复正常,舌红苔白腻,脉沉。此乃阳气得复,胃脘郁滞气机得通,气机畅则痛减,食欲增加。胃为多血多气之海,病久则耗伤气血,有气滞血瘀之虞,故加丹参15g,青藤香9g。用丹参以去瘀生新,青藤香以辛行苦泄,二物均善治肝胃气滞所致脘腹疼痛。9剂,服法禁忌同前。

三诊:服前方后又见显效,仅饭后略感烧灼,胃脘胀痛消失,食欲渐佳。此是胃气得复之象,而无食滞之忧,故去神曲;气机畅通,已无胃寒郁滞耗伤之虑,且恐川连苦寒久用损失胃气,故去川连。加法罗海以巩固气机的调畅顺达。4剂,服法禁忌同前。半月后随访患者诸症全消,康复如初。

按: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成人多发病、常见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患者往往久治不愈。此病有虚有实,实则缘于肝郁、食积、湿热、寒湿、痰饮,虚则累及脾肾。

胃脘痛的发生,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实证虚证,气机郁滞是其必然。正如《景岳全书》所言:“胃脘痛者,亦无不关于气”。故治疗应以宽中和胃、疏理气机为要。

患者纵恣口腹饮食不节,有形之邪已成而仍饮热酒煎煿,复餐寒凉生冷,终致气机郁滞当心而痛,胃气上逆嗳腐吞酸。治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使气顺痛减。方中良附丸为治疗胃脘痛良方,高良姜辛热散寒,与香附相携共奏疏郁行气之功。配以沉香、檀香、广香,疏郁和胃,行气止痛作用更强。再伍以黄连、枳壳、砂仁、白蔻、栀子以理气健脾,燥湿化浊,以神曲、藿香、苏梗消积导滞,宽中降逆,故治疗胃脘疼痛颇具奇效。二诊加以丹参、青藤香,既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又具有去瘀生新之义,与三诊去黄连,加法罗海,都是我临床之一得。(谢克庆协助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小儿扁桃体肥大要手术? 中医儿科陈乡钱医生表示不开刀也可以治疗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主编汪受传(六)
小儿疑难脑病 | 综合疗法治癫痫
宝宝咳嗽哮喘怎么办 适合吃顺气的食物
春天''''小儿咳嗽''''高发,必读的3位名老中医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