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记】我的古诗教学——“画诗”以创造力引发高阶思考

几年前我开始教小朋友们学古诗,从第一节课开始,一系列问题都萦绕在我的脑海:古诗课堂要怎么开展?给这么小的孩子简单的重复重点字词的注释,孩子们能不能懂?给孩子的背景知识要拓展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让孩子们背会诗意等等。

这其中,最让我头大的是,前两年一开始的试卷总会考察古诗诗意,可是让一二年级的孩子理解诗意,只让孩子照着标准答案背诵吗?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去帮助孩子理解诗意,真正的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意境呢,我开始思考做尝试。

小朋友们升入了二年级,有些程度好的孩子大概能感知了某些古诗的诗意,但是用语言顺畅的表达还很有难度,如何让孩子们来表达,我在朋友的建议下想到了另外一种不以文字为主的“书面表达”方式——画诗

这种别样的“书面表达”方式有它的优势,孩子们正处于文字书写还有难度的阶段,他们更容易接受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我发现孩子们在开始动笔的时候,事实上在脑袋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阅读古诗、理解大概内容、对理解进行分析(有哪些景,每个景之间有何关联)、发挥想象力去创造。

这一系列的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的画作才能呈现出来。而这整个过程已经达到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最高目标——创造,于是,我也在过程中更坚定了这一古诗教学模式。

“画诗”在古诗课堂中如何设计?在二年级的学习中,经过几轮和孩子们的反复磨合之后,三年级的古诗学习就有了我自己感觉相对比较成熟的一个框架了。

古诗课怎么讲,我做了个三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的整理,一方面为自己后期梳理完整的古诗教学模式做准备,一方面也可以分享交流,抛砖引玉。

课前阶段

讲古诗的前一天晚上,给孩子们安排小任务:回家画诗。17课总共三首古诗,因为我第二天的第一课时准备用比较大的篇幅来重点讲《望天门山》,所以安排的任务是根据这首古诗来画一画你想象到的画面。如果你有时间,还可以去了解本首诗的作者,以及写这首诗当时的背景故事。

我的课前任务目的是,让孩子们先对整首诗有大体的感受,比如说,整首古诗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让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课中阶段

课堂教学安排主要为三大环节。第一环节:初步感受画面。第二环节:了解古诗创作背景,理解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第三环节: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本上三轮结束,孩子们对于一首诗的诗意已经有比较深的理解了。

第一个环节【初步感受画面】主要运用的就是孩子们课前的画作来开展。这也是课堂的重点部分,这里主要介绍这一部分。

1.在课前收到孩子们的作业之后,我会第一时间在孩子们的“大作”里选出来画面与诗意最贴切的一到两幅画。

2.带上选出来的一到两幅画,先来欣赏画作,感受我们的同学画了些什么。(《望天门山》的代表画作如下图)画里有丰富的表达,相对于古诗,孩子们更愿意先来欣赏同伴的画作,那我就会提出来一系列的问题:你从这位同学的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让孩子们充分的去感受画作之后,我会让这张画的小作者给大家讲讲他的画,以及他的想象和感受。

4.然后结合小朋友的介绍,我会把重点字词的注释以及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和大家一同分享,孩子们会在我的引导下一起口头描述。

5.最后选几个画作类型相似的小朋友拿出自己的来分析区别在哪里,口头表达还需要完善的部分是什么,尝试初步表达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也就是诗意)。

第一幅图中把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画面描绘了出来,让我们形象的看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奔腾将天门山一分为二的直观画面,有趣的是,小朋友还自己联想了楚江之下一番鱼虾丰美的景象。

第二幅图则正好是另外一个角度的画面“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山一对一对,一叶孤帆正顺江而下。碧水、青山、孤帆、日,显然小朋友是理解了一番诗意,有自己的感受和赏景角度的。

课后阶段

课后会给孩子们的作品评奖:本首诗画的最贴切的同学是谁,态度最认真的是谁,最有特色的是谁,细节最好的是谁等等,一边评奖,一边给孩子们展示。

准备第二课时的其他古诗,尝试着结合注释先去理解诗意,时间比较宽裕的同学,也可以尝试着画一画。

关于此我还有一些话想说:

01


先讲再画,还是先画再讲?

听起来又浪漫又有趣的画诗,真的经过了很多轮的实践和完善,比如说先给孩子们讲诗意,讲完了再画,还是先画,画完了再讲。

我觉得这个可以灵活把握,一方面可以考虑孩子们的年龄段,比如一二年级刚开始实践,孩子们对古诗的感受还不是很深刻,可以先讲诗意。经过几轮大家互相磨合的差不多了,那就先画后讲。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课堂的实际情况,比如说,第一课时可以先画,根据画作重点讲解。第二课时可以先讲诗意,再布置画诗的自主任务。

02


教学模式是否实用?

这个古诗配画来进行教学,我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没参考过别的老师怎么讲的,我入行较晚,但是在进入一线之前,有过好些年跟着我的领导们全省到处听课的经历,加上我自己专业学习了好些年的教学系统设计,所以我自己就是会琢磨课堂流程,然后自己尝试梳理设计。现在的这个只能算是一个简单的框架,不是具体的完整的教学模式。

随着开始写公号,结识了非常多的优秀的老师同行,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慢慢知道了很多在做同类型教学实践的老师,以前不自知,觉得自己很厉害,学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底气反而越来越少,因为发现了自己的局限,就会出现不自信,但是这是我自己的亲自实践,至少现阶段对我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如果有同行小伙伴也在做的,希望有机会沟通交流,我们一起来继续完善这个模式。

03


怎样通过评价促进孩子们的画诗兴趣?

画画这个东西多少有些天赋在的,我曾经遇到过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因为老师给布置的画《田螺姑娘》的思维导图的作业哭闹到不要活的地步,真的毫不夸张。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任务反而成了孩子的极大负担,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评价的时候要多元化的去评价。

1.这幅作品中的“拂堤杨柳”最形象

2.这幅作品获得了“最可爱儿童”奖

3.这幅作品获得了“最帅气帽子”称号

4.这幅作品获得了“最凶险楚江”称号





1.这幅作品中的青山“最有创意”

2.这幅作品中的纸鸢“最丰富多彩”

3.这两幅获得了“最豪华危楼”奖





再差的作品,如果仔细发现,都有可爱之处,给予鼓励,孩子才会享受其中,孩子只有享受其中,才有可能去好好感受诗意,学习才能高效,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04


给家长们有什么样的帮助?

家庭是个微型的小课堂,也许我们没有精力和专业程度去让孩子们这样学习古诗,但是这个方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比如说孩子在理解一些相对有难度的古诗,一些不好理解的古文,甚至是要去梳理整本书的结构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去画一画。

孩子能画出来就像能写出来一样,他在脑袋里做了一定的深加工,这非常有助于孩子的理解,能帮助孩子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中,提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也强调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富有童趣的诗歌和故事,发展想象力。

布鲁姆和众多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认识到,创造能引发最高阶的思考,因为孩子一旦开始为创造而想象时,他就开始了思考。

我想说的是,创造力不完全是天生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熏陶和环境所习得。

你好,这是我

一位二胎妈妈,同时也从事了多年的互联网教育和一线教学,践行教学新理念,在学习方面异常爱“折腾”。

这里是贾老师的语文笔记,也是一个小小的成长联盟,欢迎你的到来!我们一起终身学习和成长!

我把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都当作一份鼓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池》其它杂项
“部编本”语文教材古诗文大幅增加,学生这样学才会更轻松!
叶芝:愿你不止拥有此生,还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诗是用文字描述的画,画是用笔墨表现的诗
儿童诗配画:打开古诗学习大门的正确方式之一
诗中有画,画中悟情 ——诗画结合教学古诗《望天门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