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辞赋第16讲 赋文的立骨·衍意

辞赋16讲   赋文的立骨·衍意

主讲:绝谷画蝶

大家好,先复习上一讲的内容:隐脉和立意。

一、隐脉

所谓“隐脉”是指文章的段落大抵清楚之后,就要为这些段落找到一个可以串联的主线。这个主线不是技法技巧,而是你的文脉所在,而这些文脉正隐藏在各个段落之中。这也是一篇文章除技法技巧之外最关键的部分,或者说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所以“隐脉”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有“脉”。这个脉,在落笔之前已经想好,然后再围绕这个脉选取素材,安排章节,然后通过层层相连,最后牵脉而出。甚至是这个文脉,早已充盈在赋文的点滴之中。至于隐的问题,是指不宜将文章的主脉暴露得太明显或者太早。要作隐兵、奇兵,但通篇的素材又必须围绕这个主脉,也就是所谓的似隐非隐,似显非显。也就是说既不能太直白地把中心思想过早完全暴露,也不能让中心思想全然隐匿不见,要有显而非全显。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到文章的气脉,又不至于看一段就一目了然。要让读者顺着你的思路、你的文脉去思考去思索。这就需要在素材上做取舍,在炼词上下功夫。

文章除了立意、炼词、句式、用韵、平仄等因素外,其章法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段落先规划好再动笔,要点忌东拉西扯,杂乱无序。“文由心生”不是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起码在章法结构上不是。对抒情部分或议论部分而言,抒情贵真,议论重理。就是说,抒情要抒发真实的情感,要抒有感而发的情,不作无病呻吟。议论要立足真理,不可去为求一异一新而不惜推翻常识道理。

二、思想立意

一篇文章的思想立意,常是人们评价一篇文章的重点。文章的思想部分,是由作者的思想品格所决定的。文章的思想立意,都应该立足于一个“正”字之上。弘扬正气,扬善挞tà恶,永远是一个古典文学作者的责任。要做到立足于“正”,首先需要“正知正解”,即首先需要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对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要有正确的认知,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否则以偏见去创作,即使文笔再好,也不是一篇好文章。通常来说,与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相契合者,都属于“正”的范畴,反之就是不正,这是一个通俗的衡量尺度。

我们需要知道,赋文的思想立意,固然需要创新,但不是去推翻传统的道德认知。真正好的立意,是置于传统道德之下,以独特的感受,较新的角度展现出来。忧国忧民、针砭时弊、以小悟大、体物抒情等,都可以通过赋的形式,以千变万化的手法予以展现,唯一不变的还是一个“正”字,从这个层面上讲,思想立意部分的高低,其实是体现一个人的情操与修养。

赋,本有议论功能,我们在文中就需要论及道理。文以化民,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道理。读书之人,秉传前贤先圣之理,应是分内之事。虽然我们未必已经做到,但起码我们有这种认识。

写赋和写出好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掌握了写赋的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而后者则是一个人的人品、学识、才华、胸怀、气度等诸多因素的集中体现和升华。这种体现和升华最终决定着辞赋的命运和质量。

三、补充骈句中的对仗问题

骈句源于古偶句,先秦诸子文章中已可见其发端。古偶句的手法是由排比句演化来的。如:《论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的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等。

当《切韵》成熟之后,真正的骈句开始出现。他启于古偶,又受四声影响,并借鉴了八病说的一些原理。所以不仅仅是在字意上讲对偶,亦还有声调上的要求,同时在重字的规则上亦更加细化——通常是虚词重复可不论,而其他词皆要求对偶。

唐代论骈对的理论,主要是论述骈对有多少形式,如正名对、隔句对、当句对等等,虽计有属对二十几种,但大都是形式上的区分。

所谓实字,按对类的说法是——盖字之有形体者谓实。比如天,地,风,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名词。

另有半实字——似无而有者为半实。比如:威、情、文、意、理,力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我们现在说的抽象名词。

所谓虚字,按对类的说法是——字之无形体者谓虚。虚字中再有死活之分。虚字类涵盖了现代所说的动词,形容词与大部分的副词。

虚字活类——谓其使然而然者。相当于现代的动词。比如:来、吹、飞、洗、开等等。

虚字死类——谓其自然而然者。相当于现代的形容词。比如:高、大、细、厚、妙,美等等。

另外助字类的副,连、介等等以及数字,表方位,数量的,都在虚字这一大类。

再就是另有些特殊的,包括联绵字、叠字、同〔近〕义连用字和反义连用字,它们虚实不拘、死活兼有,这样的属于虚实门,古人称之为“双字对”(其他的都是单字相对的关系)。凡虚实门的不论虚实死活均可互对。

总结:

1、并列结构的词组,可以不管古代的“虚实死活”与现在的词性说法,皆可相对。

2、“之”后面单缀一字的,除了方位词之外,通常可以不管古代的“虚实死活” ,与现在的词性说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骈律赋的隐脉和思想立意,今天我们继续讨论立骨和衍意立意

一、立骨之法

1、什么是立骨?

立:建立;树立;确立。

骨:⑴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可指:话语、文章的架构、主题(即:中心思想)。⑵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

立骨:立骨是确立文章骨架的一种写作技法。“立骨”的叫法不一,其实就是“思想立意”、“中心思想”、“主脉构成”等,要把文章立骨做好,首先作者必须要有通明豁达的思想境界,饱读百家诗书的知识面。然后立骨要从于正道,忌讳一味取巧和哗众取宠。章法、用词可以巧,立骨之道却不然。立骨必须立足于符合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认知,人们常说的“文以载道”,也是同样道理。

对于立骨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一些旧塾有简单总结性歌诀:

风端则骨立,学厚而思淳。万千奇绝倒,莫如一脉真。秉恭圣贤在,心殊岂同尘。至微照古月,抱朴入九津。凛然问要法,吾是天地臣。

这个歌诀附有一段注释:谓立骨之法,取矫正之道。使其枉滥,用以匡矫。拟以偏而主以正,此偏隐之骨也。此法积读课为,引事以证而已。举篇适中而宜。更有大者,以直骨通篇,成横绝之势。气贯先圣之要,法在自然之中。拈、描、议、慨,无不一脉为之,别无他顾。此刚正之骨也。此法惟行事无疑,志相文契者可为。斯法举篇甚小者宜之。再有雍肃之骨,宾主俨然,不偏不侵。主隐隐而宾喧喧,然主位之崇,莫敢怠其尊也。若天雷将起,电怖其威,宾阔主荣,惟不偏也。此法合众,亦易也。举篇中大者为宜。

仔细分析这个歌诀与注释,我们用现代的语音表述出来,无非是对立骨之法作了以下三种方法的总结:

2、立骨之法

①反证立骨法

要点是反正对比,然后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的主脉,需要掌握大量的典故,这个方法适合篇幅中等的赋。

②一气贯注法

要点是确立主骨,并且勿乱是铺陈景物还是发感议论,皆要善于取材,需与立意不偏不移。注重气势与立骨相符合,并且要求作者的实际为人行事与所作文章的立骨方法相契合,这样才能真正地一气相贯。这方法适合篇幅不大的赋。

③主次立骨法

要点是分立主骨和次骨,要做到宾主分明。主脉不一定要着墨过多,但要通过副脉来表现主脉,要通过副脉来渲染主脉,不能主次颠倒。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大众,其篇幅最好是中等或较大篇幅的作品。

总的来说,文章的立骨不如其他的技法好掌握,因为每个人的阅历是不同的,观点认识上也就不同,而在这些不同之下,很难有一个统一的鉴赏标准。技法部分,我们一看就知道这篇赋的用韵是否正确,句式是不是灵活多变,而思想立意,有人或许觉得你的想法有新意,也合大道,而有些人则可能认为不过如此。所谓的“文无第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此。所以,我们只能强调用正道去立骨,至于其他的细节部分,只能靠自己的通读破解和广博见闻。广泛涉猎之后,才能“想常人之所不能想”。 从这个层面上讲,以上三种方法,不过是立骨技巧上的一些引导罢了。

3、立骨的方式,常见的有3种:

①一字立骨——指选用一个字作为文章的中心。

②一句立骨——是以一句耐人咀嚼的话作为文章的“真宰”。(一句话确立话语、文章的架构、主题。)

③一段立骨——指用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揭示文章的主旨。

下面以诸葛亮〔两汉〕的《诫子书》来作一个说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中心思想)是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分析:主骨:勤学立志

次骨:“澹泊”自守,“宁静”自处,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此文既有“静”与“躁”反正对比,又有主次立骨法的分明。从篇章来看,注重了气势与立骨相符合,虽只有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二、衍yǎn意与发慨之法

衍:yǎn 音同演。〈动〉会意字。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形〉以盛、多、过多、多余为特点,富足的、丰富的、种类多、数量大的。

衍意属于战术上的范畴,或一二句用之,或一段用之。它是立骨之后根据自己的主题思想来进行发挥和阐述。旧塾对衍意的技巧有以下分类与引导:

1、曰生

附注释:“正顺为生。若言之孝义,推之为本也。或言之忠义,举之为社稷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其实是一种已过关系的比喻,即为证明忠义之举,要举用保国安民的事迹。

2、曰附

附注释:本意趋之为附。言暴戾事,或不忠者也。而言其不仁,则非暴戾。暴戾不仁,乃顺意而生,非可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一个附带成章的一种比喻,即如果一个人非常暴戾,那么这个人可能附带有不忠不孝的品行。而暴戾之人,必定是不仁的,所以暴戾与不仁的关系,不适合算在这类中。

3、曰反

附注释:“虽反实归,谓之反,其反在表,以求见骨也。若言大仁,使其不仁。不仁者或轻于乡闾,而大仁者仁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反谓之法,即如描写一个人的大仁大义,可以先说其不仁不义之处,而不仁义的地方,必然是小的地方,比如有人虽然对不起乡亲父老,或者没有尽孝道,但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是为了民族或国家,如有人将一生奉献于边防,奉献于事业。

4、曰推

附注释:“举一事而知其本,谓之推。常以小窥大。若喜梅菊而照心性,养竹兰而志南山也。或以景见性,或以事推理,皆在此类。”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是以小见大的推理与隐喻之法。

5、曰衍

附注释:“衍者发也。取其一而发之,盖其大衍于类,故别于生。若以青木之性,而衍发于五行之末,纵横阴阳之中,此即是也。惟不偏其要旨为之。”这句话的意思:这就是取其一而衍发万象之法,因此“衍”比“生”更加宽广与宏大。

以上衍意诸法,从实际效果来看,是使赋文在表现形式上,具备了起伏跌宕的效果。自古文不喜平,不论你再主脉立意上有多么正统优秀,若在具体表现时,只是循于人人都可以观一而知其二的普通思维上,即太过平淡,这将使文章大打折扣,欲使其表现出不平淡、不平常,即是以上衍意诸法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刚才所说的“立骨”部分的引导,是用来指导文章的思想立意的;而“衍意”方面之技法指导,是用来更好地表现文章思想立意的,一为战略层次,而为战术层次。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柳宗元《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选择这篇文言文,我们主要是学习它的篇章技法。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

这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在必须弄清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什么之前,我们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这就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

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了。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却精、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由此可以这样说,《黔之驴》的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三、辞赋作品的评分标准

我们学习了辞赋的创作,那么一篇优秀辞赋作品的评鉴标准有哪些呢?下面附上由赵薇、胡健、马铭清、马向党、钟阳等共同编写的《骈体赋评审与鉴赏标准》(仅限于骈体赋)。

《骈体赋评审与鉴赏标准》

1、作品的思想立意占总分数的 30%,即 30 分。其余为“基础体式”分数与整体印象分(两项共计 70 分)。总分数为 100 分。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得与现行之法律相违背,亦不提倡在思想立意上过分标新而有悖于我国家之传统道德观念。

2、基础体式分数评审细则

①章法构架

作品应结构严谨并层次分明。发端、衍生、照应等诸象皆具。段落过度需衔接自然。通篇文脉流畅,张弛有度。合于此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 10 分。否之递减。遇结构散乱,主次不分者 , 可予 0—8 分。另提倡骈赋篇幅在 500—1000 字之间为佳。

②用韵

骈赋的正文部分,皆需有韵。但散领之句不计韵。新韵、中古韵系皆等同视之。但凡用韵处不能古今韵混杂,亦不能平仄韵混用。若使用“中古音系”之韵时,韵部合用情况可宽泛至以词林正韵为限。提倡转韵,原则上亦提倡随段转韵,若同段转韵不宜过频,并需有“提引”类以做转韵区分。亦提倡随段落表达之需要,而分别使用平仄不同的韵。不能重韵、凑韵。合于此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 5 分。否则视情况递减。遇古今韵混杂及平仄韵混用或出韵与重韵、凑韵者,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 1 分。

③句式

骈赋应避免句式单调乏味。单句相骈句式及各种“隔句”相骈句式,应随文章气氛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到位。单句字数在 3-9 字之间为宜(含虚词)。4、6 字句虽为常式,但 3、5、7、8 字句式亦当配合抑扬之情而使用。散漫句使用得当且数量不宜过多。句式转换之间,应顺其文气,手法纯熟而无滞碍者为佳。提倡少使用三分句或三分句以上相骈的句式。合此者,可得单项最高分 10 分。否之递减。遇句式单一、散漫句过多及句式转换生涩者,可视情况之不同给予 0—8 分。

④平仄与节奏

句中节奏应合乎骈句特点。间有少量 5、7 言近体诗节奏或间杂“兮”调者可不计。但若使用过频繁而至喧宾夺主者,则为不宜。句中字平仄应相谐而诵读不拗。具体表现在一个节奏之内,不提倡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的同声调字。提倡在使用“隔句对”句式时,句脚字平仄安排合于“马蹄律”。提倡骈句在两句对应的节奏点上,其字之平仄应相反。而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替从宽。亦提倡做骈句应擅于使用虚词。若于以上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 10 分。否之递减。遇通篇大量使用诗句节奏者,可视情况予 0-8 分。遇平仄不谐而诵读拗口等情况,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 0.5 分。

⑤骈对与炼词

提倡做骈句时关键词组骈对精严并忌“合掌”。骈句在通篇中,应占 85%或以上的篇幅。并需无“因骈害意”现象。用词上应求典雅。不提倡不经炼化地使用人尽皆知的成语与俗语。若自造词汇应不引歧义。无论做骈句还是散句,皆不可有逻辑混乱不通之现象。不提倡使用生僻字。提倡在相邻较近的句子中不重复用字(有规则的重复与虚词除外)。合于以上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10 分。否则递减。遇整篇骈句过少者,低于 85%,扣 3 分。遇“合掌”严重者,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 1 分。遇用词粗陋或强使生僻字过多者,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 1-2 分。遇有逻辑混乱不通者,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除 5 分。

⑥典事

提倡契题用典。但不宜过僻与隔意太远。用典应加注释。合乎此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 10 分。否则递减。遇滥用或造作典故者,不拘单项总分的限制,每出现一次扣 1-3 分。有用典过僻晦或隔意甚远者,可酌情扣 1-3 分。

⑦精警句

作品有精警之句者,可给予单项最高分数 5 分。无则不予。

整体印象分:此项评分主要立足于整篇作品的艺术化处理。具体表现在咏物、体物、写景、写人时的刻画细腻度、形象逼真度、虚实相宜程度,以及发慨议论时的感人度与深度,亦包括技法技巧的整合使用等等。此项评分最高分数为 10 分。此项评分由评审者自行把握,但需详细说明给分理由。

备注: 以上七项技法与整体印象分总计共70分。评审人员需一一评分,不可遗漏。每项评分皆需说明详细给分理由,第七项评分需引例作品完整句。技法与整体印象得分 +思想立意得分 =作品总计得分。思想立意得分由评审者自行掌握,但需详细说明给分理由。

以上技法类评分皆以原创作品为必须之前提,若发现整段落或大量单句抄袭者(被抄袭作品不拘古今),评审者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可提交评委会做取消参赛资格处理。

本讲提纲:

一、立骨之法

二、衍意与发慨之法

三、辞赋作品的评分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写赋
辞赋论——中华辞赋,吾观以复
辞赋写作第九讲
赋 体
辞赋韵律
(1)辞赋与骈文之同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