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论语》(10)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打击异端邪说,这危害就停止了。比如他做鲁国大司寇时,就毅然决然地把跟自己并驾齐驱甚至有超越架势的当时公知大V少正卯给灭了,并且阐明罪状昭然霍霍: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大意:

有五种恶人,比强盗小偷还奸恶。第一种人通达事理,但内心险恶;第二种人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第三种人说话虚伪,但是很有辩才;第四种人志向愚陋,但是知识广博;第五种人行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泽。

这五种人都有懂得思辨,知识渊博,聪明通达的好名声,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让他们大行虚伪的一套,招摇撞骗,他们的智慧能够感染群众,强大的势力能够独立于世,五恶居其一就该杀,而少正卯兼具五恶,是奸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

按现在说法,少正卯仿佛邪教领袖,如果不及时剿灭,怕生大事端。关于这桩公案,专家评论很多,我只觉得,孔子一定有必杀少正卯的理由,至于是否他言说的理由,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温良恭俭让的夫子其实不弱,在其位谋其政,大权在握,他也可以杀伐决断,不由分说。

然而,同样是这句话,孔子想要表达的还可能是:攻击不同阵营的观点,这是有害的。

如果这样理解,就与前面意思截然不同了,此意更多包容多元的立场,倒与夫子仁爱温良的形象合上了。

那么,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如何讨论有关“异端”的问题呢?

首先,异端是什么?是谁?我们无法一概而论,但我们应该可以认为:与我们意见不同立场不同的,不一定就是异端。

其次,异端应该由谁确认?有权利确认吗?网络世界,言论纷纷,人们开口的自由好像无极限,于是就开始有了这样一种现象:非黑即白杀威棒,不合我意开口骂,人云亦云帮腔调,乌合之众键盘侠。疫情期间,许多所谓“毒王”“海王”因为一份个人隐私泄露,于是迅速一传十十传百,发酵为舆论的漩涡,过程中不断有人添油加醋,丰富细节,以致最后引发众怒的版本早已面目全非,如果仅仅是传播捏造顶多算是一种愚昧,可是事实证明,愚昧与狂热一旦嫁接,便立即转化为一种暴力,以口舌之暴,足够令某无辜个体万箭穿心。类似事件屡见不鲜,大概参与者都有一份打击异端伸张正义的自我催眠,等到最终可能酿成的悲剧,却会反过来觉得自己很无辜。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所谓“异端”(关乎家国大义者除外)?异端意味着不同甚至对立,其实是世界多元的正常模样,只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意气之勇,却常常不允许这“不同”存在,久之,太容易形成一种可悲的狭隘认知,即世界是“我”的世界,顺“我”者正,逆“我”者错。却不知,长此以往的结局,很可能,下一个被一哄而上众口铄金的受害者成了自己。

因此,无论孔子对所谓“异端”持全力打压还是包容理解,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在信息爆炸的热火中保持一份独立与清醒,即“理性”。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门子路,有名的率真,课堂回答问题最积极,不管懂不懂,总是先觉得自己可以,这份自信与磊落值得我们学习,但老师就怕他太草率,于是和蔼又严肃地教育他:

仲由啊,你要记住我教给你的话:……

苏格拉底倡导理性,他渊博多知,却总说自己一无所知。其实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任何人类的个体,都必然存在认知的盲区,而接受自己无知的事实,好过不懂装懂。因为一旦你接受了无知,你将走上求知正知的正向之途,顺其自然就行,努力探究更好;而坚持不懂装懂,结果则难以预设,一个谎言需要更多谎言来打圆场,一份无知的假装会引发更多无知的连锁反应,太容易崩盘,不可收拾。

所以,无论渊博的先哲,还是希望获得真诚尊重的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的无知:我不知道,我不懂,我错了,……这些话不丢人。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干,义项之一为求取。

子张来问老师怎么才能求取到俸禄功名,老师说:多倾听,不明处保持怀疑,谨慎发表意见,就减少怨责;多观察,危险或迷惑处要精心,谨慎行动,就减少悔恨。

其实,何止求取功名,争取仕途进步,干啥都可照此办理。口无遮拦言多必失,任性妄为悔之莫及。求名要爱惜羽毛,求利要谨慎交易,求情谊要把握分寸,求功劳的要敬业求实,还想求什么?只要铭记,多听多看,好过不假思索,什么都懂,信口开河。

当然,言多必失,并不是所有言语过错的唯一原因,有些时刻的发表,可能就是经过深思熟虑,却轻描淡写说出来,到发现苗头不对,再抱歉自己只是没经大脑乱说话,那是另一种狡猾的推卸,被人识破,反而于形象更减分。

夫子表面说功名,其实谈修养。

谨言慎行,保持理性与沉着,是真正成熟的标志,与上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理,今天的我们当与子张共勉之。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的是国家大事,怎么样才能拥有万众信服的民意呢?孔子秉承君臣之礼,回答很简洁明了:

摆正正直人才与邪佞之人的位置即可。

可推而广之到现代团队建设。一个团队需要讲精神,有正气,分上下,聚核心,作表率,有呼应,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选材正直还是邪枉,即代表一个团队是否有正气。群众眼睛是向上的,都心怀期待:仿佛一堆柴,直的堆在上面会把下面弯的压直,弯的堆在上面会把下面直的压弯,同理,正直在上直,枉在上直则曲,否则便要折断了。貌似只是东风西风抢地盘,其实结局大不同。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本义解读:季康子想要达成的目的:使民敬,忠以劝——使民敬服,忠诚且勤勉;孔子给的做法建议:端正庄重的态度,孝顺慈爱的礼义,推善举进的作风。

历史影子:与前则鲁哀公问联系,王老师课上有一点讲解格外精辟,她说,前面是鲁哀公问,如何让民众服从一句是季康子问如何获得民众的敬重。前者问出鲁哀公作为国君的一个弱,而这里则问出了季康子作为公卿的一个强身为公卿却问君王职守,暴露了春秋时代的历史演变的影子:当君王不够强势,权臣便开始不安其分,恃强失礼,礼崩乐坏的风气逐渐不屑掩饰,政局统一的内部开始悄悄瓦解,历史即将重新洗牌。

孔孟君臣说:孔子明见公卿野心勃勃的无礼,依然保持温良口吻,诚恳规劝,而后世孟子关于同样君臣关系却这样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将为政的主动选择权交还给君王,并提醒君王要考虑后果,孟子的口吻明显强硬许多,也为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流变埋下伏笔。《万历十五年》中记载万历皇帝面对的强大的文官集团,就是一个儒家刚强的集团,他们借用儒家条理分明的训诫来指点规范皇帝的言行,使皇帝身为君王,许多时候完全没有自我决定的意志,于是造成强烈逆反,他反抗的方式就是作为皇帝坚持消极怠工,近三十年不上朝,就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奇葩皇帝之一。而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中的强健之气,才使它成为漫长的封建王朝统治的主流思想。

职场建议:孔子给季康子的建议,也可推移到现代职场,领袖以身作则,奖优扶差;下属不可擅自越权,要遵守职场规则,力加勤勉,上下同心,彼此尊重,才能提升业绩。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当然想投身政坛,可惜时运多舛,只好人生大半在野呐喊,因此当有人问他:夫子您怎么不参与政事呢?孔子的回答虽然有理,终究有些无奈。

孔子的为政理念,在《学而》篇就借有子的话明说了: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政之本孝悌始,家国伦理属于同构体系。家国一体,家是小国,孝悌有礼,家则安;国是大家,君民有仁各尽其则,国则强。这套家国论依然有理于当下: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经营家庭做起,由此及彼,进而促成社会正气,促进国家强大。

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是永恒母题。孔子先做假设,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还能做什么呢?接着打比方,把诚信比作了车行于路的关键零件,可见,诚信自古就是人类精神品格的必须,已成共识。

人人心里一杆秤,忌讳诚信双标。

商业诚信:时代发展,商场的诚信开始讲法治,合同有效,白纸黑字立此存照。只管花样作妖,不顾诚信的,不会长久。

交友诚信失信于人,一次管够,要珍惜彼此的信任

业绩诚信纸里包不住火,眼里揉不得沙。职场上千万别自欺欺人,谁都不是傻子,领导当然更不是。

教育诚信:除了曾子杀猪以教子诚信的故事广为流传,《韩诗外传》里还有一段类似小故事,更贴合人情: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母,是人间做母亲的榜样,有关键一点,就是她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为了这个目标始终身体力行,哪怕只是随口说话这样的小事,都不怠慢。

管理诚信言而无信,恃势弄权,一时强服,早晚有应,人群里多不明真相的欢呼,却总会有人清醒,冷眼看失信者当然可以自我催眠,但扪心自问时刻应该会有不安吧。也可能是讲诚信的我们想多了。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主张历史经验的可贵,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而损益可知。

历史经验好过历史虚无,但要警惕轻易的主义,一旦动辄主义便容易跑偏。

历史教人明智清醒,至少前人踩过的坑有标志,有能耐跳过去,没能耐绕着走,节约成本,减少代价,是智慧。暴虎冯河,莽撞硬闯,意气之勇是一种短视。

历史不能重演,经验不能照搬,任何时候,时移情异,可以借鉴参考,到底还要用自己的脑子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规律当然可循,也别忘了例外永远存在,意外很正常。黑天鹅有其必然,不过暗中酝酿作梗,不露端倪时,人类总是习焉不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谄媚可耻的,包括那些谄媚者也心知肚明孔子只是提出一种类比,其实人间谄也,气象万千。

见义不为,无勇也,那见义勇为呢?是否不顾一切?比如见儿童落水,你明明不会水,也敢纵身跳水,除了搭上一条命,于义无补,所以见义当然要勇为,只是要能为则为,不能为马上想别的办法。

孔子这两句,把谄媚和义勇放在一起,也颇有意味,大概,不去谄媚,也是一种勇气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如何看待君臣关系
刘强:《论语新识》学而篇第二章
孟子的理想人格 WORD
孟子的理想人格(图)
孟子性格中有什么致命的缺点,为什么会遭到古代统治者的排斥?
品茗闲谈录 · 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