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一场真实的鸿门宴


前文在这里

大汉荣耀四百年(序言)
(一)大丈夫当如此也!
(二)楚军的内斗
(三)火并宋义
(四)钜鹿、棘原之战
(五)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六)一场真实的鸿门宴

汉元年十一月(前207年),驻军霸上的刘邦收到一条令他忧心不已的消息,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兵抵函谷关后发现该地竟有兵驻守,于是一怒之下令英布发起猛攻,随后破关而入。

原来就在不久前,有人劝刘邦说:“关中富甲天下且兼具地利,而章邯投降项羽后被封为雍王,现在他即将来此就国,如此一来您就无法占有这个地方了。因此应赶快派兵把守函谷关,然后逐渐积累实力,抵抗诸侯联军。”

称王于关中是刘邦的梦想,也是楚怀王当年与众将的约定,为此他收敛了心中放纵的欲望,而是从善如流,尽力收揽人心,他岂会愿意将关中拱手让人呢?于是刘邦立刻就采纳了这一建议。

刘邦率先攻破咸阳是项羽没有预料到的,当他在函谷关下得知关中已尽数为刘邦所有后,项羽立刻就被激怒了,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随着四十万联军入关,形势变得愈发严峻,十二月,项羽大军已抵达位于霸上以北的鸿门,双方相距仅有四十里。

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刘邦军中左司马曹无伤心思活跃起来,动了改换门庭的念头。

如今项羽挟大胜之余威入关,俨然成了众诸侯之主,项强刘弱之势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眼见大战一触即发,而刘邦胜算渺茫,自然要给自己找一条后路了。

于是曹无伤立刻派人去见项羽,告诉他:“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不过曹无伤这段话却不尽属实,他欲为关中王失真,封秦王子婴为相国收买秦人之心也是真,但将秦国财宝纳为己有之事是不存在的。

虽然刘邦和项羽同为反秦义军中的一员,但项羽对秦国的仇恨要远胜于刘邦,他的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皆死于秦军之手,这令他对秦人产生了极强的报复欲望。

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前将秦宫焚毁并大肆劫掠,这便是他对秦人仇恨心理的一种体现,在他看来,取得秦宫中的珍宝应该是对楚国的一种补偿。

或许曹无伤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进一步激发项羽的怒火,因为刘邦拿走了项羽志在必得之物,但其实他的想法有些肤浅了,在这一点上,范增比他更高一筹。

当时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范增是了解真实情况的,刘邦一反固态并未将秦宫珍宝纳为己有,所谓不为小利,必有大谋,这足见刘邦的远大志向,因此不取珍宝的刘邦反而威胁更大。

但对项羽来说这已经不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单凭刘邦抗拒联军想要在关中独自称王这点就是他绝不能接受的。

首先刘邦做关中王源于怀王之约,而消除楚怀王的影响力是项羽的目标,若先入关中的是他便罢,既然不是,便决不能如约,这样就能让楚怀王威信扫地。

其次是因为项羽早就把关中许给章邯了,如果被刘邦抢了先,项羽的许诺成了儿戏,他将如何服众呢?

按《史记·项羽本纪》的描述,似乎是他被曹无伤激怒后才下达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命令,其实即便没有曹无伤,他也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眼见大祸将至,一个人的出现却成了刘邦的救命稻草,他就是项羽同宗的长辈项伯。

按照许多人的印象,项伯往往呈现的是一个叛徒的形象,正是他私会张良,导致项羽没能抓住这次消灭刘邦的好机会。

其实这很可能并非事情的真相,后来英布背楚降汉,项羽“使项伯收九江兵,尽杀布妻、子,”而当他威胁刘邦要烹杀其父时,也成功为项伯所劝阻,可见项羽始终对项伯是有所信任的。

既然如此,项伯私会张良就绝不是他擅自之举,否则泄露机密军情是重罪,即使项羽因同族之故赦免他,以后也绝不会再重用。

因此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项伯是带着项羽的任务去的,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他所下的军令则是为一旦谈判不成而开战所做的准备。

按《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项伯连夜赶到霸上,见到张良后劝他一起离开,而张良却以背弃刘邦不合道义为由拒绝了。这样看来,似乎项伯只是单纯想救救这位老朋友,不想他与给刘邦陪葬。

但这很可能是一种试探,作为刘邦所信重之人,如果张良轻易答应下来,反而说明他是在迷惑自己,拖延时间;可他却拒绝了,再结合他之后的表现,说明张良反而是有意解决争端的。

而张良也一下明白了项伯的意思,这是刘邦摆脱困境的一个绝佳机会,于是他立刻前去与刘邦商议。

此时刘邦对派兵据守函谷关一事极为后悔,众诸侯在钜鹿之战中都出了力,如今到了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却发现最大的一份被刘邦独吞了,这教他们如何能善罢甘休?此时刘邦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于是他对张良表示:“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所谓鲰生即浅薄无知之人,刘邦此时大概已经恨死了这个当初献策的人了。

既然如此,张良便心中有底了,既然刘邦能够看清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于是他便将项伯介绍给刘邦。

此时刘邦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位项伯正是挽救自己的关键,于是他对项伯极为礼敬,并与之联姻。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时刘邦对项伯说:“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请他一定将自己的意思完整传达给项羽。

刘邦重点强调自己“封府库”的目的是要等项羽到来再做处理,而据守函谷关则是为了防备盗贼,如此一来他的行为就有了解释。也幸亏他之前能有所收敛,否则受到威胁后再交出财宝,性质便不同了。

于是项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并要他亲自去和项羽解释以消除误会,在得到了刘邦的应允后便离开了。

回到鸿门大营后,项伯对项羽说:“若不是刘邦先攻破关中,我们也不能进展如此顺利,攻打有功之人是不义之举,不如善待他。”

听到这一番话,项羽陷入了沉思。他并非一定要消灭刘邦,他要的其实是刘邦的态度。

项羽对刘邦本无敌意,而项、刘两家还有着不小的渊源。当初项梁曾借兵给刘邦收复丰县,而定陶之战前项羽和刘邦也有着并肩作战的经历,若非刘邦想要独吞关中,项羽绝不会愤怒至此。

之前刘邦抗拒联军成了公敌,可如今他既然已经愿意献出关中,双方便根本没有剑拔弩张的必要了,众诸侯自然也不愿再启战端,很可能会在之后的刘项之争中保持中立,而这则导致项羽不具备在短时间内消灭刘邦的基础。

按我们前面文章的分析,定陶之战的惨败令项氏家族的中坚力量损失惨重,虽然项羽杀宋义夺得兵权,但这支楚军不过五万人。

据《汉书·项藉列传》记载,“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由此可见诸侯联军兵力为三十余万,再加上数万楚军,总兵力正好是四十万。

而刘邦在关中招募了大量士卒,总兵力达到十万,纸面力量已经超过了项羽。

项羽并不怕与刘邦开战,他也有取胜的自信,但问题是即使能够获胜,自身也会遭遇一定损失。

在兵力方面,项羽在联军中本就不占绝对优势,单是赵国兵力就不在他之下,是项羽凭借钜鹿之战打出的威名才让众诸侯臣服,如果他遭到削弱,难保不会有人生出不臣之心,如此一来与刘邦开战便成了弊大于利之事。

因此当项羽将这个问题考虑清楚后,便采纳了项伯的建议。

按照《史记·樊哙列传》记载,当鸿门宴后,“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饹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似乎是说到鸿门宴后项羽才对刘邦消除了敌意,若不是樊哙刘邦就危险了,但其实项羽早就决定不再为难刘邦了,而刘邦正是确信了这一点才敢赴会。

很快,刘邦便带着百余骑来到项羽营中履行他之前承诺项伯之事,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开始了。

一见面,刘邦便解释道:“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他先是强调双方曾并肩作战的情谊,随后指出双方发生误会是因为曹无伤挑拨离间,而项羽也顺势承认了这一点。

之后宾主落座,按史书记载,在整场宴会上,刘邦再未发言,而项羽也只是说了些无关紧要的话,原因无他,二人其实早已通过项伯这个中间人达成了默契。

而鸿门宴上的座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

按古礼,君王的座位应该是南向,但这里项羽东向坐,南向坐的却是范增,说明项羽没有把这个场景视作朝堂,而仅仅当做是宴请宾客。在这个场景中,主人是要东向坐的,因此项羽这是待客之道,而并非将自己视作君王。

但刘邦却没有如西向坐的张良那般把自己当成客人,他是北向坐。

这里刘邦先是表达了称臣之意,同时又算计了一下对他敌意甚重的范增,因为他又将场景转换到了朝堂之上,那样南向坐的范增岂不坐上了君王之位?这也为后来的反间计埋了一个伏笔。

然而这种恭顺的态度虽然可以令项羽满意,但范增却不可能接受,他一定要借此机会置刘邦于死地,于是在连续三次向项羽示意动手而无果后,便自作主张请项庄前来舞剑,然后伺机将刘邦刺死于宴席之上。

历来大多数人都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因妇人之仁放过刘邦从而留下后患,而范增才是那个有先见之明的人,事实上这完全是结果论,并不足取。

项羽不愿通过军事手段消灭刘邦,他同样也无法在鸿门宴上直接刺杀刘邦。

此时刘邦已经表示了臣服并将关中拱手相让,这样一来他便不再是众诸侯眼中的公敌了,反而成了为联军开路的功臣。

众目睽睽之下将这样的人无罪而诛,显然不能令众人信服,那样会将项羽于借战功树立起的威信彻底毁坏,毕竟其余诸侯也会担心自己是否将成为下一个刘邦。届时人人自危,离心离德,项羽的霸业便无从谈起了。

史书中的描写之所以会给人留下项羽妇人之仁的感觉,只是一种文学效果,为了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鲜明,其实深入思考边会发现,项羽的行为并非一时疏忽,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事实上制约刘邦根本不需要行此下作手段,项羽有充分的条件在政治和军事上压倒对方,认为鸿门宴上项羽不动杀手是失策完全无从谈起。

从这一点来看,范增确实有些言过其实了,项羽的目光比他更长远。

见项庄的举动,项羽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对范增的自作主张他必然是有所不满的,但他又不好发作,而项伯及时出来阻挡暂时缓解了这紧张的气氛。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便轮到张良出场了。

当然,张良直接出来劝阻是不合适的,毕竟他和项伯有故交,难免授人以柄,于是张良便将同行的樊哙叫了进来。

樊哙的举动颇为无礼,他带着兵器进门,还用盾牌将卫兵撞倒,随后对项羽怒目而视。

而项羽似乎并不在意,在称赞了樊哙后,还给了他赏赐。

其中项羽有一个举动很不寻常,他竟然问“客何为者”。

之前我们说过,项羽曾与刘邦有过并肩作战的经历,而樊哙作为屡立战功的宿将,项羽却不认识他,这是不合常理的。

因此只有一个解释,一切都是有意安排的,张良请樊哙进来就是缓和气氛的,而这很可能已经通过项伯传达给了项羽。

项羽本就不愿在宴席上生出事端,那样会让人看了笑话,而樊哙的出现正好可以让项庄有所收敛,因此他才对樊哙的无礼表现得毫不在意。

至此,刘邦的危机彻底解除,很快他便以如厕为借口离开,这大概也是项羽默许的,因为尽管刘邦走小路返回霸上只需走二十里,这也不是短时间可以赶到的,张良预计刘邦回营后才去拜见项羽对此进行解释,这中间经过的时间绝对远超过一次出恭,项羽若真的察觉到异常打算追究,刘邦必然是走不掉的。

总之,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早就通过项伯被平息了,因为刘邦表现出了令项羽满意的态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项羽从此就对刘邦放纵不管了,很快他就将通过其他手段对刘邦进行压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邦为什么会封闭函谷关
【古今中外】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深谋远虑?
“鸿门宴”辨析
史记-鸿门宴、楚汉争霸
鸿门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鸿门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