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胄进化史  ▌林屋公子

.

甲胄进化史

北京晚报 | 2022年11月12日

  ▌林屋公子

  说到古代的攻击性兵器,那可是五花八门;但要说到防护性兵器,其实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拿在手上的盾牌,一种是穿在身上的甲胄。

  甲,就是铠甲,也叫介、函、铠;胄,就是头盔,也叫鞮(dī)瞀(móu)、兜鍪(móu)。鍪(瞀)本是古代一种长得像胄的炊具,这一称呼生动反映出戴胄就像是把一顶锅子倒扣在头上。

  相对于需要腾出一只手使用的盾牌,不需要用手就可以起到防护作用的甲胄更加实用,也更加普及。那么,古人早期使用的甲胄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有哪些关于甲胄的有趣故事?

      蚩尤发明了甲胄?

  根据汉代纬书《龙鱼河图》,上古时期,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铜头铁额,以沙子、石头为食物,并发明了刀、戟、大弩等兵器,滥杀无辜,多行不义。天下民众都希望黄帝出手,但黄帝过于仁义,不是蚩尤的对手,只好仰天长叹。后来天帝派下九天玄女,授予黄帝鬼神符箓。黄帝终于制服了蚩尤,四面八方的诸侯也表示归服。

  相对《史记·五帝本纪》来说,这个“黄帝战蚩尤”的故事神话色彩明显浓重,不会是历史事实,但也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认识。当时可能流传着蚩尤发明胄的传说——把金属头盔戴在头上,不就相当于“铜头铁额”吗?

  至于甲的发明者,也有传说是蚩尤。《管子·地数篇》说蚩尤用葛卢山之水与金属,炼出了剑、铠、矛、戟,消灭了九个诸侯;又用雍狐山之水与金属,炼出雍狐之戟和芮戈,又消灭了十二个诸侯。

  不过,按照《世本》的说法,发明甲的是夏朝中期的王杼。王杼是夏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位国王,据说他曾征伐到东海,如此赫赫武功,当然离不开优良装备。

  当然,不管是《龙鱼河图》中的蚩尤,还是《世本》中的夏王杼,都只是传说性质,目前考古并没有发现商朝之前的甲胄实物。不过,可以从这些记载推断,当时的古人已经使用甲胄了。

  这里可以参考民族学的活化石——台湾兰屿耶美人。耶美人保持了原始族群的风貌,他们不但使用藤盾,还使用着藤甲胄。藤甲用藤条和藤皮编制,像一件小背心,有些还蒙上一层坚硬的鲀鱼皮;藤盔用藤皮编制,有些还插上羽毛。虽然这样的甲胄还比较简陋,且对于下体没有任何防护,但已经把人体最重要的头、胸与背保护起来了。

  说到藤甲,大家很容易想到《三国演义》的藤甲兵。当时诸葛亮攻打南蛮王孟获,乌戈国国王兀突骨前来助阵。兀突骨手下就有一队藤甲兵。他们穿的藤甲条用油浸泡十余次而成,刀枪不入,非常厉害,让诸葛亮也吃了些苦头。最后当然抵不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把火将他们烧了个灰飞烟灭。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也反映了古代原始族群存在穿藤甲的风俗。

  除了使用藤甲之外,皮甲也很常见。过去云南傈僳族就使用一整片的牛皮甲,这种皮甲是由两张生牛皮缝制在一起,在中间开一个孔,战士把头从孔中套进去,再在腋下穿绳,把前后两半皮甲系牢固,整件皮甲就能贴在身上了。因为一整片皮甲不方便活动,在肩臂、腰胯这些人体关节活动的部位,也使用了小块甲片编缀。类似形制的皮甲,过去彝族也有使用。


穿甲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商周主用皮甲青铜胄

  目前出土最早的甲胄实物是在商代。殷墟侯家庄发现了两处皮甲残迹,上面绘制有黑、红、白、黄四色花纹。就在这个商墓里,还发现了至少140顶胄。与皮甲不同的是,胄都是由货真价实的青铜炼成。它们的外形比较类似,其中不少正面铸有兽面纹;胄的顶部有铜管,用于插羽毛或者缨饰。铜胄凹凸不平,应该有用布料或皮料作为内衬。

  全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一些同时期的铜胄。山东滕州出土了一种更有特色的胄,整个胄体为皮制,但在胄的正面、顶部和两侧又镶饰了部分青铜,成为一种铜、皮复合的胄。

  西周的甲与商代有一定区别。西周的甲仍然是皮甲为主,但也使用青铜作为镶饰,这样既可以强化防御,又可以震慑敌人,还可以更加美观。西安长安区普渡村出土了一组西周时期的青铜甲片,这些铜甲片应该是用于编缀于皮甲正面,算是铜、皮复合的甲。

  最不可思议的,是陕西宝鸡石鼓山出土的一件铜甲。这件铜甲出土时断裂为数十件残片,其中三件残片体积较大。前两件为弧形薄片,似是身甲;另一件为筒状薄片,似是腿甲。不算铜、皮复合甲的话,这是目前出土唯一一套青铜甲,而且是整块的铜甲。但这种做法既不见于后世形制,也不符合商周模范铸造工艺,反而类似西亚、欧洲青铜锻造成型的传统。这一铜甲是否是军事装备,还是仅用于祭祀,目前不好说,但肯定没有规模化、大范围使用。

  至于西周的胄,也是以青铜胄为主,但不再使用狰狞的兽面。

  春秋时代的甲不再是整块皮制,而是用各式各样的甲片编缀而成。《左传》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春秋时,宋国执政叫华元,他作战失败被敌军俘虏。这个华元也有点能耐,还没等到国家交涉,自己就抢先逃跑回国了。后来华元主持筑城,他有次到现场监工,工人们唱着歌说:“睅(hàn)其目,皤(pó)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意思是:鼓着眼睛挺着肚,丢了皮甲逃回来;大胡子啊大胡子,丢了皮甲逃回来!

  春秋的政治风气比较开放,这些工人也不比后世的工匠,他们都是国家世袭的工匠家族。华元无可奈何,让他的部下去回答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意思是,有牛就有皮,犀兕多的是,丢就丢了吧?工人们却丝毫不给面子,针锋相对唱道:“从其有皮,丹漆若何?”意思是,即使有牛皮,去哪找红漆?华元见实在说不过,只好灰溜溜地跑路了。

  华元这番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甲胄的信息。原来皮甲的材料有牛皮、犀牛皮、兕牛皮等,有些甲片上还髹(xiū,涂)有红漆。《国语》说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年轻时,在森林里射杀大兕(sì,类似犀牛的野兽),并用其皮制作皮甲。天子以其勇武,将其分封在唐国。《周礼》也说函人制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所谓“属”也叫“札”,春秋战国的皮甲都用甲片编缀,所以也称“札甲”。“七属”就是说从上到下,共有七排甲片。

  汉代铁甲成为主流

  战国时期的甲,延续了春秋特征,仍然以皮甲为主。在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不但出土了皮甲,还出土了配套的皮胄。皮甲由皮甲片编缀而成,是战国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皮甲。湖北荆州天星观出土了一件比较另类的皮、木复合甲,以木为胎,两面贴革片,髹黑漆。

  最值得注意的是,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86件铁质胄片。僻处北方的燕国,居然已经使用了铁胄,可能也有配套的铁甲。《周礼》说“燕无函”,燕国没有制作甲胄的工匠。为什么会没有呢?不是不需要,而是人人都会,连国君燕王哙都能自己动手做。可见燕国铸甲非常普及,制造出铁胄也不意外。

  《吕氏春秋》记载,邻近燕国的中山国,有一支神勇的“铁甲军团”,他们叫做吾丘鴪(yù)。吾丘鴪作战都是穿着铁甲,拿着铁杖,所击者无不粉碎,所冲者无不沦陷,甚至可以抓住敌车投向敌车,抓住敌人投向敌人。不过,中山国虽然有这样强悍的部队,但却抵挡不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灭亡中山,吾丘鴪也就殉国了。

  《吕氏春秋》记录吾丘鴪穿铁甲,说明铁甲并没有得到推广,非力大无穷者不能穿。尽管汉朝以后,铁甲胄在军队中得到普及,但是职业军团长期训练的结果。先秦时期全民皆兵,体质相对职业军团差距大。而且春秋战国刚进入铁器时代,铸铁工艺还不太先进,反而不如皮甲轻便灵活。

  至于秦朝,目前只在秦始皇帝陵陵西墓葬发现了一批铁甲片,虽然没有成型的铁甲胄、皮甲胄出土,但在保存甲的形制方面,又超过了先秦时期所有的甲胄。

  秦陵有三个兵马俑陪葬坑,其中绝大多数陶俑身穿甲,但所有陶俑都没有胄。这些陶俑身穿的甲里,以将军俑的甲最为精致,军吏俑的甲次之。这两种甲都是复合甲,甲的主体由皮制,上一层编缀甲片加强防护,甲片应该是铁制。至于其他人俑,他们的甲比较普通,原型应该就是大块甲片编缀而成的皮札甲。

  除此之外,在秦陵三号坑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甲胄。石胄形制与燕国铁胄相似,应当是铁胄;石甲虽然与人俑身上的札甲相似,但甲片比较细密,应当是铁甲。它不穿在陶俑身上,而以缩小的模型出现,但在实践中应该已经使用。总之,秦朝占主流的甲仍然是皮甲,而铁胄的使用可能还不广泛。

  汉末孔融说:“古代圣人制作犀兕革铠,今盆领铁铠,绝古甚远!”到汉代,铁甲取代皮甲,成为主流。不过,皮甲虽然坚硬程度不如铁甲,但也有造价低廉、切割方便、料子轻便等优势,质地坚硬也不输铜,所谓“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gé)如金石”。所以在后世也并未消失,而是长期据有一席之地。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甲”到“铠”:中华战袍的进化
杨泓:古兵札记三题(一)——铁兜鍪
汉字历史——兵器篇(冑)
中国铠甲发展史
古代铠甲的形制变化与使用材质
古代中的各色铠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