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太庙游记

太庙始建于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其建筑遵循周代“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社稷坛相对。太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外垣正面辟正门,内垣正门为戟门,门内左为神库,右为神厨,中轴线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及后殿,整个园区占地19万余平方米,古树700多棵。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陆续接管了清代的坛庙祭祀建筑并于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庙现大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位于天安门东侧

太庙国保标示

进入正门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柏林,均为国家一二级古树,相传是明代历任太子所植,被称为“太子林”。“太子林”东南方是牺牲所,是准备祭祀用三牲的地方。

牺牲所正门

牺牲所建于明代,祭祖所用的牛、羊、猪等均在此宰杀。正门坐东向西黄琉璃瓦硬山顶。北殿在正门旁,黄琉璃瓦硬山顶。治牲房在正门内,黄琉璃瓦悬山顶。宰牲亭在治牲房以里,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井亭为黄琉璃瓦盝顶六角亭,内有井一口,为入涤、治牲取水之处。

牺牲所井亭

“太子林”的尽头是太庙的外垣门——前琉璃门。

前琉璃门

前琉璃门始建于明代,清代改建。是太庙的正门,嵌于太庙中墙南面。中间三座为拱门,旁门二座为过梁式。黄琉璃瓦顶,檐下饰有黄绿琉璃斗拱额枋及垂莲柱。墙下为汉白玉须弥座。

前琉璃门局部

进入前琉璃门就来到太庙的内部,迎面看到的是“礼仪之门”——戟门。

戟门

戟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太庙的礼仪之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汉白玉绕栏须弥座,台阶九级,中饰丹陛。正两侧各有一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顿的旁门。戟门内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银镦红杆金龙戟120条,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全部掠走。

戟门外东西两侧是神厨和神库。神厨、神库均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神厨是制作牺牲等祭品的厨房。内设锅灶,上有天窗,经数百年烟熏火燎,室内屋顶已被熏黑。神库是收藏笾、豆、俎、篚、灯盏和各色绒毡绣片、幄帐棕荐(拜垫)等祭品的库房。

戟门前是汉白玉玉带桥,横跨在河水之上。

玉带桥(戟门桥)

玉带桥(戟门桥)始建于明代,为七座单孔石桥。桥宽八米,两侧有汉白玉护栏,龙凤望柱交替排列。乾隆年间引护城河水流经桥下,并对桥身及栏杆进行改建。正中的桥是皇帝走的御路桥,两边为王公桥,次为品级桥,边桥二座供常人行走。玉带桥背倚戟门,东西井亭相伴,向西与端门相望。

东边桥与井亭

戟门铺首

穿过戟门就来到太庙享殿(前殿),殿前广场宽阔平坦,彰显出太庙的巍峨雄伟。

太庙享殿(前殿)

太庙享殿(前殿)局部

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悬挂满汉文书写的“太庙”九龙贴金题额。面阔十一间(长68.2米),进深六间(宽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高32.46米。六十八根大柱皆是整根金丝楠木,最高的达13.32米,直径最大的达1.2米,殿顶用浑金沥粉彩画装饰,地面墁铺金砖。

享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称“时享”,岁末祭典称“袷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家国大事之祭典称“告祭”。殿内设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设笾豆案等祭器,置稻梁、果蔬、牺牲、香烛、福酒等祭品。祭典时将祖先牌位从寝殿移至此处神座安放,然后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整个大殿气势雄伟,庄严朴素。当年举行大典时,香烟缭绕、仪仗簇拥、钟鼓齐鸣、韶乐悠扬、佾舞翩迁,是中华祭祖文化的集中体现。

享殿丹陛

太庙丹陛石雕

太庙匾额

太庙匾额上的文字出自何人手笔,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所有证据都指向了顺治。除《清实录》中记载顺治下令改动“太庙”匾额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今日高悬于紫禁城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正大光明”出自顺治之手,与“太庙”匾额上文字对比,其用笔特点和书法风格一脉相承,神韵相通。

太庙享殿祾花门窗

太庙享殿台基

太庙享殿台基螭首

享殿背面

太庙侧面彩画和金柱(墙上透雕花砖兼具装饰和给墙内柱子通风的功能)

太庙享殿内的金丝楠木大柱和浑金彩画是太庙一绝,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金丝楠木柱和柱础

金丝楠木纹理

浑金旋子彩画

太庙历经战乱、时代变迁,享殿内的陈设已不存,目前殿内陈设的是铸造于世纪之交的中华和钟。

中华和钟

中华和钟是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为原型进行设计,1999年11月制作完成的青铜编钟,安放在享殿正中,成为太庙馆藏文物,由江泽民主席于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鸣响。

中华和钟架高3.8米,宽21米,共重17吨,三层共108个。上层34个钮钟,代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台湾、香港、澳门;中层56个甬钟代表我国56个民族;下层18个镈钟,中间16个代表中华民族的十六个历史时期,两侧两个象征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与“发展”。重达320公斤的中央镈钟上,镌刻着江泽民主席题写的“中华和钟,万年永保”鎏金铭文。朱红描金的雕漆钟架上有1.2万个表现生命科学、宇宙星空、电子芯片的现代纹饰。钟的两侧各立大红建鼓和石磬、玉磬。中华和钟音域宽广,既可和多种民族乐器配合,又可接轨大型管弦乐队,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演奏双音编钟,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太庙前广场两侧为对称设置的东、西配殿。

太庙与东配殿

东、西配殿始建于明代,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十五间,殿前出廊,廊柱上端卷收,并向内倾斜,屋檐起翘平缓,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

东配殿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有功亲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奕訢等。每间设一龛,内置木制红漆金字满汉文牌位。

西配殿殿内供奉配享的满蒙汉文武功臣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尔泰、张廷玉、傅恒、僧格林沁等。内部设置同太庙享殿东配殿一样。

东、西配殿南侧各有燎炉一座。

燎炉

燎炉建于明代,为焚烧享殿和享殿配殿的祝版和丝帛而设。通体用素白琉璃构件砌造,质地细腻坚硬。整体仿造木结构建筑,筒瓦单檐歇山顶,檐下饰以斗拱额枋,炉身四角有圆柱,炉膛门上雕花饰带,其余三面雕刻菱花,下为须弥座,雕工精美。

享殿后为寝殿(中殿),与享殿在同一台基上,形成前朝后寝的建筑格局。

寝殿(中殿)

寝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2. 31米),进深四间(宽20. 54米),殿高21.95米。汉白玉须弥座,周绕石栏,望柱交错雕以龙凤,台阶中饰丹陛。是平时供奉历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内设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奉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玄烨、胤祯、弘历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将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毕奉回。

享殿后、寝殿前与寝殿西配殿

寝殿(中殿)飞檐和台基螭首

寝殿侧面

寝殿后为祧庙,是整个太庙建筑群的最后一进,独立成院,是太庙的后殿。

寝殿后侧与祧庙(后殿)前琉璃门

祧庙(后殿)前琉璃门内侧

祧庙(后殿)

祧庙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长61.99米),进深四间(宽20.33米)。是供奉皇帝远祖牌位的地方,殿内陈设亦如寝殿。清代规制,正中肇祖、左兴祖、再左显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时享皇帝委托官员在本殿祭祀,岁末将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袷祭。

祧庙(后殿)台基之上

从祧庙(后殿)院落内看寝殿(中殿)

从祧庙(后殿)后前望寝殿(中殿)、享殿(前殿)

祧庙后即为后琉璃门,也是太庙的后门,门外就是故宫的护城河了。

后琉璃门

后琉璃门西侧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柏树,相传为明成祖朱棣亲手种植。

成祖手植柏树干

此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以后,在此处亲手所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庙
京城九坛八庙一一太庙
.明清皇帝祭祖的北京太庙宏伟建筑
中国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门票只需两元
北京太庙
【古代经典建筑 太庙】 清晨海云 摄辑 2021.10.2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