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向操作:道德经中隐喻的逆向经营和金钱反取智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读完老子的道德经后,不禁赋诗一首: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智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越深越好,越系统越好,并且要与自己的驾御能力相匹配。死捧人间太多书,稀里糊涂也是输。掌握老子道德经,天下无敌一身轻。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是万物的固有法则。理即是性,性即是道,这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本来路径,更是人类摆脱痛苦,通向财富的终极之路。没有道那来的理;没有理那来的念;没有念那来的想;没有想那来的法;没有法那来的度;没有度那来的量;没有量那来的权;没有权那来的衡;没有衡那来的定;没有定那来的能;没有能那来的行;没有行那来的成;没有成那来的功;没有功那来的德;没有德,何以载道?!

道德经是古老的中国智慧。这既是道德的,也是实用的。说它是道德的,是因为它建立在人性中真善美乐的基础之上;说它是实用的,因为它让每一个人的人生实践都能导向积极繁荣。这是一个个体的出路,也是一个国家的出路,更是全人类全世界的出路。老子是在两千多年前就预见并批判今天人类文明缺陷的先知。他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我们处于一个充满对人生焦虑恐慌的年代,每个人都忙着向前赶路,生怕自己被落在后面。跑得快,就一定能跑得远吗?太着急地奔跑,反而更容易跌倒。人生就像爬山,看起来走了许多崎岖的路,但终会到达顶点。所谓的经历都是精力,精力花在什么样的经历上,终究就成了什么样的经历。历史川流不息,思想世代相传。老子道德经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将引导我们走出迷茫,走向希望。

道之为大,德之为用。

——道德真经的文脉传承秘密

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喜拜商容学又荐,周朝书馆得习成;传结鸿钧参天地,修得一炁化三清;一片绿波飞白鹭,东来紫气青牛行;函谷关下尹关子,楼观道德现真容。

春秋战国,在中国思想史的天空,产生了大集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先后涌现出很多光芒万丈的思想家和各学派,阴阳道法儒墨名,纵横杂医兵文农。这些光辉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走向,更成为中华文化璀璨的基因和奔流不息的渊源。老子正是那个时代一个神秘的人物,从其出身到其离去,以至到现在依然是历史之迷,留给后来都是太多的传说。

有象浑成,其变有数;内化于理,外化于道。老子是第一个悟道得道的人。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是道家的开创者。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思想之高度,理论之深度,智慧之密度,视野之宽度,语言之精度,文字之简约,古今中外叹为观止,历经两千五百年,依旧大放光彩,堪称哲理诗之绝唱,是中华文化深奥学问的杰出代表,属于三玄之一。

老子出生之谜。由于焚书坑儒,烧掉了之前的太多文献,空出一段失传的历史。所以关乎老子的真实的生平,我们只能从野史传说中寻觅些许若隐若现的轮廓。据传说,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宋国贵族,自幼丧父;母亲一天在河边洗衣服,艳阳高照;河面上漂来一个黄澄澄的李子,其母看那李子完整发亮十分的诱人,就捞起来带回家中;时值中午,感觉到有点口渴,便拿起那颗李子吃了下去,从此怀孕生下了老子。

老子降生时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相貌:脸型四方,头盖突出,额头宽大,双耳垂下,眉须齐肩,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白发白须白眉,像个体虚羸弱的小老头一样,母亲便给他取名:老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乡里坊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学师商容之谜。相传老子李耳从小善于思考,敏而好学。曾经拜商容为师,每当老师讲解传授知识的时候,他总是表现出很强的好奇与不解;喜欢寻根问底,对知识表现出巨大的渴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追问甚至连老师都难以作答;为了解开疑问,他经常在深夜里仰望日月星辰,浮想联翩。商容也非一般常人,他发现了李耳身上善问的这一闪光点,作为老师的他更是李耳的贵人,于是推荐李耳去当时最高学府太学继续深造。

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李耳更加发奋读书,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人情伦理,样样都一一研习,由此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后来老子又得到了贵人的推荐,到周朝典籍收藏之所守藏室做吏。守藏室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包罗万象。李耳身处其中,海阔凭龙跃;天高任鸟飞。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李耳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名闻遐迩,声播海内,为人所尊敬,皆称李耳为老子。

孔子问学之谜。孔子年纪小于老子,曾得到鲁国国君的资助,带着弟子,捧着大雁做礼物,三拜老子求学问道。只因志向各异,所道不同,老子却以包容的胸怀,接待并谆谆教诲孔子。屡次不辞,现身说法,以物喻理,并建议孔子向水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此同时,老子也告诉孔子自己的所悟所得: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生、所无、所荣、所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乎?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

孔子心中自明但也非常谦虚,这虽是儒道之间的较量,更是圣贤之间的姿态和胸怀。拜访完老子之后,孔子返回鲁国,向众弟子夸赞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地上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来逮;水里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空中飞的鸟可以用箭去射。至于尊者老子却像一条龙,乘风扶云上九霄,千变万化不可操。我从未见过,更让我琢磨不透。

真经成书之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老子吸取前人思想精华,渴望在黑暗当中点亮思想光芒。大约公元前516年,八十一岁的老子终于悟道,看清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悟道后的老子看不惯当时的诸侯混战,决定四处云游,顺便找个地方归隐。在过去,重要的关口就类似于今天的海关一样,设置有关令一职,函谷关的关令叫尹喜。一天,他登楼远望,见紫气东来,预示将有圣贤出现。

果然,老子自东向西,骑着青牛缓缓而至。当尹喜知道老子要归隐的时候,心中很是失落,执意让老子写下智慧心得,留言于世,以便后人随时揣摩研习。万般恳请之下,老子同意著书,自此才有了流传于世的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共计文字五千有余。道经中讲的是宇宙与万物的关系,天地规则的变化;而德经讲的就是为人处世应用之方法。

驾鹤西归之谜。据传老子在红尘凡世游离了一百六十年后驾鹤归天。其最终的去向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传奇说法。有人说,老子在人间,本就是轮回历劫,救苦救难,如今功德圆满,便重回天庭;有人说,老子一路向西最终到了甘肃临洮,白日飞升,成道成仙;有人说,老子离开函谷进入秦地,隐居终南山楼观台传道讲法不辍,直至自然离世;还有人说,老子西出阳关,行至西域天竺,化身成佛,教化胡地众生……莫衷一是,各有依据。

原典去向之谜。尹喜拿到道德经后十分珍爱视为至宝。临死前对子孙强调,这是一部无价财富,誓要一代代密藏传承,不到合适时机万万不可轻易示人。说者有意,听着无心。后来,尹家后人遭朋友欺骗,道德经被偷偷抄走,流传于世。再后来,唐李渊追尊老子为始祖,道德经被大量翻印,广为流传,大化天下。与此同时,也开始寻找道德经原典真迹,久觅不见。

圣上所求,自有高人献策。让唐王下旨诏令,献出原典真迹者,当加官厚禄,富贵良田;然后暗安排中一人献出道德真经,假戏真做,以假引真,好个反向操作·借假修真!果不出所料,找到真迹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全国。这可急坏了尹家后裔,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能再坐以待毙,就自报家门,拿着原典真迹献于唐王,不料却发现书简上空空无字。原来,他的管家更是有心之人,早已将道德经的原典真迹暗中带回老家密封在自家墙内,真相大白。

唐王派人取宝鉴定,全属真实。大喜过后,对尹家和管家分别封官行赏。又传旨修建秘密藏书的密香阁。安史之乱,烧太清宫,道德经真迹同藏经楼一起被焚。蹊跷的是,藏经楼里让人观看的真迹也不是真迹,而真正的真迹密藏于唐宫深院,李渊死后,随陪葬品放入了陵墓。或有一说,太宗也非常喜爱道德经,并没把真迹放入李渊墓中,而是放入到了昭陵。天书天意,自有轮回,大道大德,无关世相。

妙门智慧,玄之又玄。

——老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李老无为无不为,道自尧舜迹灵奇;塞关内外契冥绝,永合元气长两仪;阴阳不推难变化;飘飖太虚归真离;万象有道道其中,自古大德德不遗,天地玄黄人间事,尽向道德妙门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德经更是集大成者。无所不含,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其实质涵盖了道·法·术·器·势·场·魂七字旨要奥义。春秋战国,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把这些种种乱象都归结为一个原因:阴阳之道失衡。他寄希望于通过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从而看到一个和谐世界,与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功成身退。

很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辩证哲理。道经论述的是道的本质,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是宇宙的本源和万物运行的规律;阴阳对立与统一,这种相互转化的特点是万物的本质;物极必反则为万物演化的规律。德经论述的是人类当如何过符合道的生活,即人类只有尊崇道的规律,在一切事务上作出有德的行为,国家才能达到天下太平,个人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圆满的人生。

道为本体,德为世用。在道德经中老子不止一次提起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这道既是原则,也是路径方法。天地人唯道是从,万般变化,无处不道,不离其宗。这就是老子思想的精髓。道既是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又是万物产生的动力。德又是道在人伦纲常上的发展。道和法有着共同点相通点,老子的法指应自然的道理,应该在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中起作用。

有无相乘,虚实相生。这蕴含了无尽的天地万物深意,人自然也在其中。虽是道话,有些玄妙,但这却是老子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极尽世道人事之后的觉醒觉悟。说它是哲学,都小瞧了老子。迄今,没有几个人能完全解释全面道德经蕴含的全部智慧,除非解释之人也非等闲之流,通天彻地,否则也只能是管窥一斑。更何况,而言语道断,智慧其实是很难用语言文字准确能表述清楚的。否则,不会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自知者智,自胜者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都是战胜自己的人。

老子战胜了自己,虽得道归隐,其智慧却大化千年不散。人一旦真正领悟了道,这个人,真也就万化由心,他们能想干啥,就干啥,想成为谁,就成为谁。虚无的东西在得道的人身上,就会随时随处照进现实。他们想要什么,就可以照进什么。世界不过是一面镜子,他们想演什么戏,镜子就配合他幻化。虚无照进现实,这样,虚实也就相生。人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千变万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了。

我们需要向老子致敬,需要向道德真经致敬。当然,致敬的最好形式就是不断领悟老子的核心思想: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经营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权谋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道德经道尽宇宙一切秘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并不玄幻,它是经营管理的本质法则。其基本宗旨就是:见真我,利他人。禅门商道·财智动力工程以此为内核,研讨着,实践着,传播着。

反者道动,弱者道用。

——逆向反之而为的获取智慧

道德经传五千言,三玄其中非等闲;有易归藏连山转,老聃白了神仙面;但向天地问谁推,不见太极莫要追;物极必反道之动,柔弱谦下道之用;参透有无通玄妙,归根复命还一元。

道德经内容包罗万象,文意深奥,以尊道而贵德为宗旨,既论述宇宙本源、万物化生、阴阳其合等形而上的大道虚无问题;也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的立世为人之学。如果要择选一二言作为入道的法门,那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真言之一。它的意思是指道生万物,故道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的持存在于归返根本,要学会守弱。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短短几句话,看似不起眼的文字,却蕴含无尽玄妙,可以这么说:这几句话你要是彻悟了,也就算得上得道之人。那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呢?这两句话到底有何玄妙?字面来看,道的运行规律,就是“反”,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天下万物来自于有,有来自于无。

反者道之动。道的法则,就是事物的两种属性之间,总是相互向着对立面运行,在临界点返回,如此反复循环。道的运行规律,就是这个反字,它包含三个含义:第一,相反。指大道对万事万物的反向调节作用。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第二,返回。事物永远存在对立的两种属性,两种属性之间永远相互运动、转化,在临界点返回原来的属性。第三,反复道的运行规律,不是单一单向的,而是不停的循环往复。

反者道之动,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状态都不会永远常在,都是暂时的,都在过程之中,我们能够拥有的,也只不过是当下的刹那而已。所以我们不必苦苦强求,紧紧把持,而应该看淡看开,虽然努力做事,但不必强求结果。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可以了,不必争什么。要知道: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必然。一切结果,都是最好的安排。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弱者道之用。道在柔弱的状态下发挥其作用;不显山不露水,潜移默化。柔,就是不强硬;弱,就是不刻意。柔弱之道,贵在以阴谋阳,以阴胜阳,以阴取阳。顺应自然,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法则,有条不紊,不卑不亢。这样,就是老子所谓的守弱至柔。只有这种状态,道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就要懂得:凡事应该柔和,不要强势,不要张扬跋扈。否则,道会让你适得其反。

读懂了道德经,也就读懂了做人的诀窍。平淡时,懂知足;得意时,懂知止;失意时,懂知常。学会了道德经就学会了最高级的处世法则。所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做事要学会后退的哲学;道德经深藏成长之道,受益无穷。有时候退让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一跃。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德经有三个智慧:柔、静、慢。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老子参透宇宙人生真谛之后的至理名言,也是有道之人修道成道和谋事成事的最高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无不内含着相对相异相反的对立面,对立面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渗透,这种内在的生命动力,既相互对立、相互依赖,又相互冲和,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冲相荡,交通成和,两个对立的事物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促成,从而使得万物充满生机。

反者道之动,因阴阳互根,阴阳互为体用。弱者道之用,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至坚,弱可包容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为有物有象。有生于无,这个无为有物无象。反者道之动,坚强者死之徒;弱者者道之用,柔弱者生之徒。有为者反道而行,早亡;柔弱者顺道而行,长久。所以,强者守弱,弱者争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就是老子的思想逻辑,这也是鬼谷绝学·反向操作的应用智慧。

反向反取的思维法贯穿于老子道德经中几乎所有的章节,它反映老子的一种独特视角和思维方式。正因为借助于这种反向反取的思维方法,老子才把博大精深的道揭示得淋漓尽致和细致入微。老子用高度浓缩的语言,为我们凝练出一套整体宇宙观,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创举。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着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取向。

反向反取的思维法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是从事物演化的结果进行反向推演、反向思考,它属于一种动态观察法,是立体地、全息地、多维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自然是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学习老子的这种智慧,能帮我们解析当下困惑,能够帮助我们再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平衡,以无形影响有形,以有形带动无形,使人性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到底是为,还是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智慧

盘古开天斧辟地,手把乾坤人始立;馄饨清浊上下分,阴阳谓道二曰一;道儒两家本自体,孔老似有各东西;道宗立教书传启,紫气东来三万里;无言有言为显道,有为无为心中系。

道,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中一直具有“人的行为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的意蕴。在老子那里,道的概念首先是包含着宇宙观方面的丰富内涵,主要意指天地万物的存在本根,即所谓的万物之奥,万物之宗。不过,引人注目的是,在界定道的本质特征时,老子恰恰也特别选择了“无为而无不为”六个字,明确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命题,从而使他指认的“道”依然浸润着“为”的深度意蕴。

人们常常认为,老子不重视“为”。其实,在中国哲学史上,恰恰是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便是:无为而无不为。这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道生长宇宙万物,但没有主宰的用意。道的作用就是无为,它的效果是无不为。道顺应自然,是自然而然的。好像什么没有做,无为。无为就是不违反自然。万物都要因为这个无所作为的道而生生不息,千变万化,所以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理念,就是无为会自然无不为。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难免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窘困之中。

无为,是道德经思想的经典理论。无为,所指向的结果是:无不为。这是老子观察世界而得出的结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在世俗中被人误解很深,有人将“无为”发挥得淋漓尽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听之任之。可这并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翻译成现代白话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成的。

道德经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背后是道在掌管和推动。由道开始,而生万物。老子用玄之又玄来描述道的特殊性与深奥性,然而这个“道”虽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捪之不得”,但老子说这个道并不远人。这个“道”不仅不远人,而且与人类紧密联系,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此,老子进一步发现“道”掌管或说运行宇宙万物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在万物中,道在人心里。其实,“无为”的真正含义是“无私我”,即在做任何事或判断任何事物时,无个人私欲掺杂进去。这里的“私我”,指的是自我的私欲、自我的喜好、自我的成见。简而言之,所谓“无私我”之为,即消除我个人的“私欲、喜好、成见”之为,我所思所想所行皆顺道而为,我成就道,道成就我,如此便能得大亨通。因此,无为便是大为,无为便是无不为。

人如何达到无为的境界呢?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内圣外王·道术并行·福慧双修。

出世还是入世?相比于有为与无为,对个体来说更具备现实意义的,则是出世和入世这两种看似相悖的人生价值的选择。究竟是做一个隐世逍遥的神仙?还是去做一个向苍天争命的斗士?哪一个才真正符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进精神呢?其实,所有主张和追求的理想境界都是两重的,从来不是单纯的隐或者显,而是具有隐中有显、显不舍隐的特殊性。所以,道之所在,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万物有序而合道,四时有常而自然。诸多修行理念,终究还是要落脚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把此生的人间世做好,这即是最好的一场修行。如果每个人都能淳朴如初,合于道真,自己的心神不被外物所化,这即是从显归于隐的过程。入世可看做是对欲求的追逐,出世则是对真性的回归。当追逐变成放纵,也正是需要回归到内心真我的时候。这个过程,是为修行。

在这一层面上看,入世又是出世的前提。没有入,何来出?若无拿起过,又能够放下什么?所以在一入一出之间,才能渐渐地使人明白此生的修行大义是什么。只不过,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未能从入世中明白出离的意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无不为。由心品人生,人生由心品;我在此心中,共臻三昧境。修行如饮水,冷暖在本心……[你的关注将是我前行的动力,影响带动十万有缘人,跟随禅门商道持续修为,一起开启财智之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紫气东来道德经的三大智慧,读完顿悟人生智慧
老子《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反者道之动里面推,可以推出道...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内容提要及老子思想概论
​“阴阳说”与“有无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