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艺探讨(下)
userphoto

2024.03.29 安徽

关注

近年考古学新发现,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中国玉文化的面貌。中国玉器起源、分布、内函等,随着考古手铲挥动得以不断刷新。1990年地质学家闻广公布,东北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出土的八件玉器,科学晓行鉴定全属闪石玉,为“全世界已知最早真玉器”,一举把中国闪石玉文化推早到距今8000多年前。



林西县西门外琢制石人。


然面,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玉器的出土状况。考古学家杨虎在兴隆洼遗址墓葬中,从一些保存良好人头骨两侧的耳部,检出了成对环状玉饰物。显而易见,这种在两耳侧紧贴出土的玉环状饰,就是穿戴在耳垂上的饰物。考古学界一般称之为玦饰。8000年前双耳戴玉玦的风俗,是科学发掘揭露的事实。

翻检世界考古范围内有关耳饰物的资料,西亚伊拉克Ur发现约4500年前的黄金耳环,被认为是已知年代最古老的耳饰。这样一来,兴隆洼的玉玦,很可能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耳环。新石器时代最早真玉器与世界最古老耳环,两者合二为一,这真让人兴奋不已。杨虎先生更告诉我们,兴隆洼时期一部分男女老少,有穿戴玉玦的习惯。8000多年前中国东北的一隅,一些人爱戴玉耳环,拉着长长的大耳垂,这样的民族多么神秘和令人神往。

进一步深入玦饰的探索,我们发现更多令人兴奋的事实。玦饰分布的范围,超乎想像的广袤:大陆从俄罗斯雅库特至滨海地区沿海南下横跨中国的东边,以至中南半岛的泰国湾、西面波及印度的东边;岛屿从日本至加里曼岛及新几内亚岛,都曾出土过玦饰,牵涉现今十多个以上国家的疆域。迄今东南亚及海南岛,也有少数民族穿戴金属的玦饰。

东亚地区8000多年来连绵不断玦饰的历史,文化沉淀之深厚,令人咋舌。玦饰历史的真相,如烟波混茫。从清末吴大澄考证玦饰开始,一百多年来玦饰起源的论争,一元多元说此起彼伏。迄今还有不少研究者主张,爱美是人的共性,像玦饰般简单的外型,甚么地方不能独创!2004年日本出版《绳文化时代的玉文化》专集中(《季刊考古学》89号),有关玉玦饰起源问题上,土肥孝的日本自生说与藤田富士夫的大陆渡来说,针锋相对。究竟东亚这么辽阔范围里,为什么先后都出现了玦饰,社会功能是否一样?诸如此类的难题,千头万绪,如盘根错节,能否迎刃而解,真是考古这门学问很大的考验。

峰回路转,近半世纪以来东亚考古蓬勃的发展,为玦饰历史的来龙去脉,打开了局面。按笔者粗略统计,迄今东亚地区至少有一千多处遗址,发现过玦饰。可以断言,这仍然是埋藏于地下玦饰的冰山一角。玦饰的发生一元与多元争论,一时难有定论。考古学的新发现日进月步,玦饰多元论观点,越来越难于自圆其说!近年来笔者一再主张,玦饰东北起源一元说。玦饰一元起源论最重要的支持理据有四:

一、玦饰在中国东北起源后,次第向四周扩散。大致而言,距离东北越远的地方,玦饰出现的年代就越晚。按现今东亚玦饰整体分布,8000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学辽海一带已经形成,在距今8000~7000年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是东亚最早玦饰的分布圈。距今7000~6000年间,玦饰的次生集团向南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向北越过三江平原与俄滨海地区,又跨过日本海,直接渗透至日本列岛。距今5000年以后,南方岭南及俄罗斯北部雅库特相继出现了玦饰。东南亚大陆如越南、泰国;岛屿如台湾、菲律宾和印尼等的玦饰,大约都在距今4000年前以后出现。

二、早期玦饰的传播,是玉玉组合的扩散。往东北方向,如玦、匕形器、弯条形器与管珠等是同步扩散,由辽海地区北至三江平原,跨过俄罗斯滨海地区,横渡日本海登陆北陆。往南方向,玉器组合上逐步脱漏及变异较明显。辽海地区玉器南传到天津河海平原一带,玉玦与匕形器组合沿能稳定出现。又往南传至山东丘陵地区,可能因闪石玉资源的问题,而改用滑石和贝壳制作玦与匕形器。再南传到了长江下游平原,匕形器已失传。马家滨文化中还是管状及环状玦并存,但管状玦又分化成梯形、贝形、腰鼓形、台形等几种亚式。到了河姆渡文化,就连管状玦都消失不见,一些环状玦又转化成坠饰。看来由于生态环境相近的原因,兴隆洼文化北传的渗透力显得更强大。从兴隆洼遗址向外伸展,至日本北陆桑野和杭州河姆渡遗址的直线距离相约。然而前者桑野和三引遗址出土玉玦、匕形器、管珠和弯条形器等,更能保存兴隆洼玉文化的原貌。

三、作为一种物质载体,玦饰所承载的意识,亦随玦文化同步扩散。如对闪石玉坚贞玉质的爱好,又如以黄绿色代表生命萌芽的色彩意念,以至对温润而泽半透明质感的执着等。日本列岛在距今5000年前出现非常独特的辉石玉传统,翡翠硬玉饰物一枝独秀。然而,日本数千年辉石玉文化的传统,也是东亚大陆新石器时代闪石玉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分支。

四、玦饰扩散的过程中,玉工艺技术亦同步传播。一些极特殊的玉工艺技术——线切割技术工艺在东亚大陆大行其道,从俄罗斯方面阿穆尔以至广东沿海都有分布,均与玉文化扩散有着密切关系。

考古发覆千古。考古揭示一条8000多年东亚玉玦之路,跃然活现于纸上。中国东北玉文化对东亚玉器传统的巨大贡献,仍然是难以估量的。杜甫诗《春夜喜雨》中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往返细无声。”距今8000多年前起源中国东北的玉玦文化,润物细无声,如水银泻地,于东亚各地渗透。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出土的匕形器。这可能是农业民族所特有的餐具,玉制餐具的出现说明了一些部落成员具有特殊的身份。

匕形器的制作。长条形,一面内凹,一面外弧。顶部略窄,身部稍宽。匕形器的两侧可见因琢击留下显著点及块状白斑。(本博定义此物为食具,这此白斑也可能是匕形器两侧面长期与牙齿相碰撞而形成的)顶端坠孔周沿可见一圈点状琢痕,可能是琢击穿孔后,再扩孔成椭圆形坠孔。内凹一而中央部全是点状琢击痕,可见内凹部份是先琢击后研磨制成。



兴隆洼遗址201号房址匕形器。

长条形,一面平齐,另一面微鼓。顶端坠孔呈8字形,坠孔接近器的顶部边沿,极容易被拉破。




兴隆洼遗址125号房址匕形器。

长条形,一面外弧,另一面内凹。顶端有弧形坠孔,是旧坠孔破损后在略磨平器顶端留下的痕迹。新坠孔主要在内凹一面开成。




兴隆洼遗址128号房址匕形器。

长条形,一面外弧,另一面平齐,器顶端有明显打撀疤痕,末端在平齐一面略研磨。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匕形器。




兴隆沟遗址采集的匕形器。

匕形器的功能和分布。匕形器为兴隆洼文化的典型玉器,呈长条形状,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外弧,也有两面平齐的。器上端有墜孔。查海遗址7号墓出土大、中、小三对匕形器,分别置於主人颈部至腰部,推测可能是身体不同部位的坠饰。近年俄罗斯滨海地区和日本北陆都发现了典型匕形器和玦饰共存,显示兴隆洼文化玉器分布广泛的范围。



兴隆洼遗址113号房址坠饰。

由小型玉锛纵割半分形成,原玉锛上部边沿倾斜一侧,带有琢打块状白斑,另一侧被上下对向切割,切割后稍作研磨。




兴隆洼遗址109号墓地弯条形器。

弯条形器起源。弯条形器造型可能是仿效动物的獠牙,人类自旧石器时代三万多年就佩戴獠牙的坠饰。兴隆洼文化先民也佩戴野猪獠牙饰物。这件弯条形器上端可见残坠孔,新与旧坠孔间尚有一未穿坠孔,估计这件坠饰曾被长期佩戴。




兴隆洼遗址250号房址弯条形器。



兴隆沟遗址11号房址弯条形器。可能是残破的玦饰制作而成。




兴隆洼遗址173号房址出土玉锛

玉锛分割。次件玉锛出土173号房址第二层堆积土中,并非是玉作坊所在,玉锛长轴中央有一道切割沟槽,沟槽的宽度参差,规则性弱,究竟玉锛制作者与中央沟槽加工者是否同为一人不无疑问。沟槽目的明确是企图纵半分割玉锛,可能意味著玉锛的主人把玉锛分割转让作其它消费用途。




玉锛刃部的使用痕迹






兴隆洼遗址110号房址出土玉锛

呈梯形,长轴倾斜一侧轻琢打磨平;另一侧由对向片切割后折断,折断后略作研磨,可以推测此玉锛曾被分纵割。细微破裂面,集中在锛刃部一侧,估计是使用痕迹。


玉锛使用痕,玉锛曾被半分纵割,刃部上有由于使用产生的细微破痕。



兴隆洼遗址138号房址出土玉锛




兴隆沟遗址采集玉锛




兴隆沟21号房址玉锛

两件器物长轴一侧有分割的痕迹




兴隆洼遗址220探方出土玉锛



兴隆洼遗址130号房址出土玉锛




兴隆洼遗址260号探方出土玉凿

日本东北大学藏青森县笹森钉出土绳文时代的辉石玉坠饰(翡翠大珠)

日本青森县遗迹出土绳文前期辉石玉坠半成品

兴隆洼遗址110号房址锛。边缘有明显的打撀的痕迹。

兴隆洼遗址17号房址玉锛

兴隆洼遗址130号房址玉锛。两者顶部都有留下打撀裂面

兴隆洼遗址出土琢制石磨盘、石磨棒、石铲和是琢

兴隆洼遗址173号房址一侧琢製

兴隆沟遗址锛侧面对向切割至一半再打断

两者侧面都留下有片切割痕迹


切割面的研磨。三件锛的侧面由片切割后,切割面在经不同程度的研磨。依图所示由左而右,切割面的研磨愈来愈精细。

兴隆洼遗址118号墓砺石

兴隆沟遗址128号房址匕形器。打撀痕被研磨平滑。

兴隆沟遗址128号房址匕形器。器身上有琢製遗痕,亦可见仔细的磨面。

兴隆洼遗址585号灰坑(上)。兴隆沟遗此22号房址(中)。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下)。

兴隆沟遗此22号房址蚌人面饰。左眼外围部分为未钻穿。

兴隆洼遗址585号灰坑石人面饰。U字形部分是由石器多次刮削形成。

兴隆洼文化玉石器抛光技术先进,此件兴隆洼遗址125号房址匕形器表面抛光细致。

兴隆洼遗址585号灰坑石人面饰。

人面饰四面都留下很多交错划痕,是在毛坯阶段以石器刮削修整表面。眼部两处开孔可能是由实心钻先打小孔后再扩孔形成。U字形部分是石器徒手刮削而成。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石人面饰

上列双孔以为繫孔,未穿透双孔是实心钻形成,代表双眼。口内镶嵌三角形蚌嵌片,并刻划出牙齿。

兴隆沟遗址采集石人面饰。上端破损,口部为刮削开口。

兴隆沟遗址18号房址(上)蚌人面饰及22号房址(下)石人面饰。

製作中人面饰,周边未均称,表面有待进一步研磨,口部亦为施工。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蚌人面饰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人头盖骨牌饰

利用人头部钱额骨加工而成。用石具在器面上钻孔及刻划纹饰,酷似人面。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上)及23号墓(下)人盖头骨牌饰,中央穿孔。

兴隆沟遗址4号墓(上),10号墓(中)及22号房址(下)壁形蚌饰。

兴隆沟遗址4号墓管。一端有斜凹部分,可能与串戴方式相关。

兴隆窐文化石出土门石玉管饰。管长短不一,可以单个、成对或多个串合使用,一般作为项饰。兴隆沟遗此22号房址出土长9.8里面长的石管,估计从两面以实心钻开孔,钻开孔至少也有7——8厘米只长度。此管对钻之淮确,钻入之深,可见技术之精湛,在距今8000多年前就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管饰,令人叹为观止。

兴隆沟遗址4号墓管

兴隆沟遗址4号墓管

右下角最长一件管出于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其余为四号墓。


日本青森县上尾駮遗址出土辉石玉翡翠坠饰。



山东章丘小荆山遗址出土约7000年前岫岩闪石玉锛及仿真玉玦饰、骨匕。



广东省汕尾市田墘镇出土可能是岫岩闪石玉的琮。



珠海宝镜湾遗址出土的水晶玦饰。环珠江口一带缺乏闪石玉原料。从4000~3000年前,这里仿真玉环玦作坊甚为兴盛。



中国早期玉玦:黑龙江滕家岗子(左)、内蒙古兴隆沟(中)、江苏祈头山(右)。



1996年越南考古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发掘长睛遗址;2002年上述两单位于Xom Rem遗址发掘冯原文化墓葬,出土软玉玦饰。

越南北部从4000年前初次呈现真玉文化圈。在冯原文化时期北部湾沿海出现长睛、白寺等大型软玉饰物作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中)
远古文明之光
8000年了跟新的一样:市场上碰到此物,你敢认吗
8000年的古玉 ,少碰为妙 !太珍稀
中国最早出土的玉器究竟有多美(之二)
兴隆洼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艺探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