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明太祖-建文帝)
作者 戈大只 彭小瓜子

主要观点

朱棣以一生辛劳,回馈皇位。


1

 
永乐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


缔造“永乐盛世”,是继朱元璋之后,明代第二位杰出的雄主。
 
明代之后的所有皇帝,跟太祖、成祖两位,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永乐大帝的文治武功,不亚于其父。
 
在政治理念上,朱棣延续了朱元璋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并开启后世内阁制、巡抚制的先河。
 
经济发展,人口增殖,与民休养,国力增强,四方朝贡,这些常规的盛世图景,也都一一展现于永乐朝。
 
但除了常规的缔造盛世之外,永乐大帝在某几个方面的功勋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取得了远迈古人的成就。
 
首先是开拓版图。
 
北方草原已经不再是一个整体性的帝国,蒙古文明分为鞑靼部、瓦剌部、兀良哈部等部族。
 

虽然经过了洪武朝十几次的军事征伐,但蒙古游牧民族仍然是边境大患。
 
朱棣称帝并迁都北京之后,五次亲征漠北,取得赫赫战功。
 
甚至他本人都是病死于第五次北伐的回师途中,也算是鞠躬尽瘁,马革裹尸了。
 
在这种天子守边、天子出征的氛围中,明帝国四路出击,继续开疆拓土。
 
在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在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南征安南将越南暂时并入明朝版图,在西藏实施政教合一的羁縻政策。
 
永乐朝对于明帝国四面边疆的开拓,也是成效斐然的。
 





2

其次是迁都北京。

 

永乐大帝迁都北京,肯定有一部分私心,毕竟他是以燕王的身份夺取帝位的,在北京地区根基深厚。
 
但迁都北京的战略决策,也彰显了永乐大帝的雄心壮志。
 
从历史大进程看,封建时代后半程,汉族文明,是被北方胡族压制的。
 
明代则是千年以来唯一一段,汉族文明重新掌控整个东亚局势的时期,这个成就与永乐大帝迁都北京的战略决策,是分不开的。
 
北京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中心枢纽。
 
蒙古高原的游牧文明,东北的游牧渔猎文明,和中原的农耕文明,正好汇聚在北京这个区域。
 
所以汉族农耕文明,想要控制西北、东北两个方向的游牧文明,就必须把帝国军事重心放在北京。
 
可以说,近代海权时代到来之前,北京就一定是东亚的重心所在。
 
但北京过于偏北,历来都不是中原王朝的统治核心,反而数次成为胡族建立的胡汉交融政权的首都。
 
所以从江南经济核心区的南京,迁都到胡汉交融地的北京,是需要极大的魄力的。
 
天子守边的决心,是促使朱棣战略抉择的根本。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高屋建瓴。
 



第三是编著《永乐大典》。
 
作为一个盛世,文化繁盛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永乐大典》全书两万多卷,近四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如此浩繁的文化工程,对于立国不久,刚刚又经过战乱的明帝国,也是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和资源才能完成的。
 
永乐大典先委派大才子谢缙主持编纂,变成《文献大成》。
 
但永乐大帝对于成果并不满意,于是加大投入,由黑衣宰相姚广孝挂帅。
 
累计投入编纂队伍三千余人,永乐五年编纂完成《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宋太宗朝编纂了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清代乾隆年间编纂了《四库全书》。
 
宋明清三代编纂的这三套典籍,算是中华历史图书集成类型的集大成者。
 
《永乐大帝》规模超过宋代四大类书,在真实保存书籍原貌方面超过《四库全书》,有其独树一帜的文化价值。


 
第四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华外交史、航海史上的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在七次下西洋的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巨型船队,远航印度洋,拜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出于朱棣的私心,为了寻访建文帝流亡南洋的消息。
 
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还是向南洋、印度、中东地区的各个国家,宣扬明帝国威德,拓展外交贸易。
 
甚至有向中亚霸主帖木儿帝国宣示武力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都很熟悉,就不详述了。
 
郑和下西洋的时期,距离欧洲大航海时代,还要早了近一百年,说明中国的航海术、造船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足矣参与大航海时代。
 
可惜后继无力,明清帝国都没有在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和近代化浪潮中,分到一杯羹。
 
朱棣一生也有为人诟病处,篡位夺权,修改史书,对政敌的残暴杀戮。
 
饱受诟病的诛方孝孺十族,虽然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方孝孺家族和学生数百人被屠杀是真。
 
朱棣对于哥哥朱标一系的子孙,也基本是赶尽杀绝的,不是逼死,就是囚禁。
 
但永乐大帝作为皇帝,是非常杰出的,继承了其父的遗志,以一生的辛劳,创造了伟大的文治武功,使汉族文明再一次君临东方。
 




3

我们最后还要讲述一下,作为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建文帝,他的终局。
 
靖难之役失败,建文帝的下落和结局,史书中有很多种记载,至今仍然是个迷。
 
按目前主流的观点,是认为建文帝并没有在南京城自焚而亡。
 
他是逃出了南京城,流落民间了。
 
南京的熊熊大火中,烧死的应该是他的皇后马氏。
 
但朱棣为了尽快让自己名正言顺的当皇帝,消除建文帝可能的政治影响力,所以急匆匆的哭祭所谓的建文帝焦尸,下诏书宣布建文帝的死讯,并以天子礼隆重安葬。
 
由于事发仓促,虽然之后朱棣大肆修改了史书记载,但还是留下很多的矛盾处。
 
比如在他修订的史书中,建文帝是矫诏篡位上台,那怎么又以天子礼安葬建文遗骨呢?
 
另外朱棣虽然明面上宣称建文帝已死,但还是要派遣水陆两路的探子,大规模寻找了建文帝。
 
直到朱棣临死前一年,才结束了对建文帝下落的搜寻。
 
建文帝很有可能是出家为僧了,浙江东明寺就被考证,很可能是建文帝出家为僧的寺院。
 
当然还有说在贵州的寺院出家,在云南寺院出家的,在江苏吴县普洛寺,还有在江西做了道士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最终也没有定论。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就是有传闻建文帝流落南洋了,所以借此打探建文帝下落。
 
郑和下西洋本身是和平旅程,却带着三万精兵,这也是怕建文帝在南洋组织起武装力量,发现了就立即剿灭。
 
在陆路,朱棣派亲信胡濙在国内各地寻访建文帝下落,找了十几年之久。
 
最终是到了永乐末年,胡濙急赴宣府行在,拜谒朱棣。
 
朱棣已经睡了,听说胡濙来禀奏,立刻召入。
 
君臣二人密谈到凌晨才结束,史称“至是疑始释”。
 
虽然无法得知他们君臣究竟是谈的什么内容,但推测应该是找到了建文帝的最终下落。
 
很可能是建文帝已经去世了,朱棣的心中大石终于落地。
 
二十多年了,这对叔侄的恩怨情仇,终于落下帷幕。
 
建文帝含恨九泉,明成祖的生命,也即将走向尽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那些皇帝之三(明成祖朱棣)
为了法统,朱棣如何塑造“正确的集体记忆”?
身为建文帝旧臣,夏原吉为何能成朱棣心腹?还不是因为他有真本事
下西洋时郑和带回2只麒麟,朱棣信以为真,今画像公开却贻笑大方
英雄末路——明清简史(2)
细说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