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遗忘的碌碡
被遗忘的碌碡


同事们聚会吃饭,玩笑中取笑某个胖子“圆轱轮墩”像个“碌碡”。在座的有八零后的还能见过,用过,但是很多九零后,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甚至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怎么读。大家立刻用手机去搜索。


“碌碡”,据说有的地方念liù zhou,而我们那儿发音念的是“绿竹”。
百度汉语对这个词的释义是:
“农具,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也作磟碡。也叫石磙。”宋时的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提到:“繫牛莫碍门前路,移繫门西碌碡边。

从百度搜出的图片,大小形状不一,居然还有的是粗粗的石碾,只有见过的人才知道那些细一些的是真正的碌碡。但是图片上,都没有我们那里的碌碡做得好看。


在农村长大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当年,是靠它打麦子碾场用的。粗壮的石头打磨成圆柱体,一头粗,一头细,表面均匀地打磨出了一道道凸起的圆棱和凹陷的槽。两头截面上的中间有个凹进去的圆洞,方便外面套上木头做的辊,再用绳子拉起来套在牲口身上。

虽然一年中用到它的时候不多,但却不可缺少的农具。

麦子快成熟时,把打麦场上的杂草锄掉,把地面弄松软,再散上麦穰和水,用碌碡压实。

麦子割回来,在烈日下的打麦场上晒得干干的,就开始打场了。人站在中间,拉着长长的缰绳和鞭子,看着牛和驴等牲口拉着套好的碌碡,在场中反复地转啊转啊,把麦子辗去糠皮。


冬天的时候,为了让麦苗安全过过冬,人们还用碌碡压麦苗,把开裂的土地纹路给压好,防止冷空气把麦根冻坏了。

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碌碡,虽然是石头做成的,年复一年在打麦场上的辛苦劳作,年复一年的风吹雨打,日月剥蚀,青石做的碌碡变得越来越光滑。时日久了,有时也会破坏缺损,掉个角,破个边。在农闲的季节里,它就被随意放置在场里院里,那么沉的东西,也没有人会去偷。


后来,脱粒机收割机兴起,慢慢地,打麦场都没有了,碌碡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曾经是劳模的它,也光荣地下岗退休了。不能用的碌碡闲置起来,在大门前或是院子里的犄角旮旯里。夏天当座位来坐,冰冰凉凉的还挺舒服。
渐渐地,它的身影在乡村里就逐渐越来越少见了。就算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有些也不太认识它了。


“耙子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在农村,还有簸箕、筛子、面箩、粮囤、竹筐、耙子等很多工具,和碌碡一样,在时代的进步中正在闲置和消失。
这一代人关于农村生活不可缺少的回忆,或许有一天,要到博物馆中去寻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陈新安 | 夏 收
月光下的打麦场
打麦场变奏曲
打麦场
乡土散文:过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