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玉华||不一样的同学情

不一样的同学情

王玉华


周日的上午,乐涛打来电话说有段时间没凑了,让我约东川一起坐坐说说话。东川和乐涛是文化新闻界的朋友,我又和他们二位分别是同学,所以电话一通东川就高兴地答应并把饭局安排在他家附近的“味老香”菜馆。
傍晚时分,霓虹闪烁的小街上空回响起了殷秀梅《妈妈教我一支歌》那动人的歌声。在这个2023年春夏人气爆满的季节,“味老香”菜馆自然也是顾客盈门。择一处靠墙临窗餐桌落座,菜齐倒酒,按照老规矩先三杯啤酒下肚。这时,我忽然想起东川前几天发表在网络平台上的一篇怀念他父亲的文章,便提建议说:咱兄弟仨今天不叙同学情,专题聊聊各自的家世渊源吧。
我和乐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博山时的同学,又见过他的父母,所以我自认为很是了解他的家世。便提议让他带头先说。乐涛是个爽快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我就讲讲我父亲的人生经历吧。
乐涛说:他父亲兄弟俩,据父亲回忆,1937年年底黑铁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20岁的父亲正在地里给地主扛活,听说黑铁山起义闹革命,他父亲想都没想扔下镢头就参加了部队,后来又叫上叔叔一块加入部队参军,叔叔在大军南下战斗中牺牲了,是父亲从死尸堆里扒出尸体运回老家安葬的。听父亲说,他在黑铁山起义后跟着廖容标司令跨过胶济铁路来到淄川一个叫马棚的村庄与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军汇合,史称“马棚会师。”在鲁中抗日根据地战斗到1946又随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大上海。上海解放后,组织安排他到公安机关任职,他却把职务让给别人回山东要求到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先后在济南、菏泽等地工作,后来因为在部队受伤的伤口感染转业,1965年离休后才回到老家。乐涛的父亲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老了生病也很少住院,一直到1993年76岁去逝始终勤勉节约,村里的人说让他找找组织给乐涛这个独苗按排个工作,他说有本事就自己努力自己考,天下农民多了去了,那有那么多工人岗位按排。每当回忆往事,他讲述最多的就是黑铁山起义军和徂徕山起义军两军汇合时的“马棚会师”。有了那次会师部队才得以壮大,才有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讲到这里乐涛又倒满啤酒一饮而尽。两眼瞅着东川问:“东川你四川人跑淄博来干啥?”
东川把酒杯往前推一下,笑笑说:“你才四川人来,我啊是地地道道山东人,也可说是淄博人。”
     原来东川的老家是莱芜卧云铺,离我的老家只有几十里路。东川的父亲是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吉山保卫战”的幸存者。更是抗战最艰苦时期打通和创建联通鲁南、鲁中、胶东、渤海等抗日根据地交通咽喉要道,史称“淄西通道”的主要负责人和筹划执行者。还是抗战时期由马棚村周围十几个村组成的“金寨区”党和政府的主要负责人。
所以,东川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抗战最艰难时期建立起来的“淄西通道”成为维系山东革命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应该说他老人家居功至伟。东川说:老父亲晚年常常回忆起当年和马棚人共同战斗.共同欢庆抗战胜利的情景,在心中对马棚寄托着无尽的深情和思念,所以才给我起名叫李东川,让我回到山东、回到淄博报答老家的养育之恩。
当我听完东川和乐涛讲完他们各自的身世,我惊呆了。他们家两位老人的人生过往聚焦,竟然指向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村庄!那就是生我养我,也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这个村就是淄川区西部大山里边的马棚村。
听完乐涛和东川的讲述,我这时在默默地想,东川呀、乐涛呀、我们都已结识四十多年了,从来没听你俩说过自己的父亲是开国功臣,是身经百战的开国将军。你们身为新闻文化行业楚翘,又都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高级人才,总是那么低调行事、低调做人,连对我都低调地不透露丝毫信息。
见我低头不语,东川把刚才推开的酒杯又慢慢地移到胸前。我抬头向他俩一字一句的问道:“你俩知道我是哪里人吗?”“我就是你们两个、也是我、咱们的老父亲晚年常念叨的马棚人。”
我告诉他俩:我的老父亲原在周村绸缎庄做账房,受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的革命影响辞职回乡参加革命,把自己的名字由王光铭改为王光明。据母亲回忆,1945年10月在金寨区举行的欢庆抗日战争胜利军民游行联欢会上,我父亲带头领着队伍,打着节拍边唱歌边扭秧歌,队伍一遍又一遍地走过马棚清水河边那长长的街道,从村北到村南,从村东到村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曲响彻云天。那年、那天、那山、那人、那歌声、那场景、那期盼,永远是父辈人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的盛大节日。
说到这里,我们仨心里好像忽然明白了什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不约而同地在问:这世界上有这么巧合的事吗?三个人的父辈情系同一个山村,三个本来天南地北、互不相识的普通后代,相识四十多年又相聚在同一屋檐下,这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巧合,又是多么珍贵的情缘巧合。
我们仨个人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说:来吧!干杯,为这份来之不易的、弥足珍贵的、不一样的同学情,干杯!

作者简介:王玉华,男,1958年生,淄博淄川人。1980年中技毕业,1985年山东广播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省党校函授本科毕业。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原政工处长,高级政工师。喜欢文学,曾在淄博日报,中国供水节水报等新闻媒体发表作品数百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棚村八景二味
【军史琐忆】张敦金||淄西通道
抗日时期转辗求学
高晓力追思父亲高元贵
淄博大事记
古香古色第一村――淄博周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