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的童书是什么样子的?(魏智源)

儿童喜欢是好书的标志吗?或者儿童喜欢是好书的必要条件吗?显然不是。儿童不喜欢的不一定是坏书,儿童喜欢的也未必就是好书。如果要为好书下一个定义,凡是能够促进儿童深度成长的书,就是好书。当然“好”是一种感觉,一种价值判断。我们这里所谓的“好”,更多的是从一个成人引导儿童的角度来讲的。

一本童书能够让儿童喜欢感觉到满足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消极意义上的,让儿童完成了宣泄。另外一种可能是积极意义上的,是让儿童完成了进化。这里的消极是个中性词,不含贬义。那么区别在哪里呢!

郑渊洁老师的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中皮皮鲁与鲁西西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郑渊洁的童话却不是经典,它不仅不是经典,在特定的处境下还是有毒的。

在儿童文学领域,经典具有怎样的特征呢?

特征一,用象征或隐喻的方式深入儿童的潜意识,触及到儿童生命及成长的核心冲突或情结。

特征二,需要的是围绕着核心冲突或情节给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正向的或超越性的解决方案。

儿童文学上最常见的故事是成长故事,在经典的成长故事中,往往包含三类角色,他们是主角、反对者和帮助者。角色的功能特别清晰,主角例如像王子、公主等要成长,因此他必须要遭遇反对者,例如像巫婆、后母等等,要面对反对者制造的障碍。但是,主角永远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反对者,因为这意味着原有经验能解决问题。主角要发展,必须依赖于帮助者,这也很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而帮助者的角色很有意思,他可以帮忙,绝不可以替代。例如,像老师和家长作为帮助者,他是否有启发意义呢?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成长。辛巴必须独自去战胜刀疤,无论是狒狒还是父亲的亡魂,都只是启发引导,而绝不是替代。罗喜必须独自回家,好女巫可以吻她,但不可以代替他。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经典结构,当然经典结构还有其他形式。这个结构的潜意识意味是以结果作为保证,鼓励儿童勇敢地面对困难,因此,经典读多了,儿童就能够从经典中获得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是潜意识里输送的,是通过潜意识里的自居作用完成心理强化的。

郑渊洁童话中的主角往往不是成长者,不是问题解决者,而是反抗者,是不与体制合作者,是捉弄和游戏体质的人。比如,在郑渊洁的童话中,鲁西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儿,是一个脸谱化的体质适应者真正生动的是皮皮鲁。

在应试体制下,儿童往往是体制中被压迫者被不断的规训,以便成为鲁西西这样标准的人。现实中的儿童,因此也无法从童话中获得滋养获得潜意识中的启示。在这种情况下,童话的暗示就是消极的。儿童会陷入幻想之中,例如像白日梦,儿童会期待奇迹的出现,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依赖于自身真诚的努力。换句话说,这样的童话助长了儿童的逃避倾向,而不是给予儿童以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木偶奇遇记》这是流传久远的不折不扣的经典吧。它有一个积极上进的主题一切真正的男孩儿,在没有经受过考验以前,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只有经历了勇气、忠心以及诚实的考验,最终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并且匹诺曹的耳边也有一种帮助者就是好心的蟋蟀

按道理,这是一个标准的童话,并且在发表之后就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深受意大利人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然而我们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一个孩子可能会因为丑小鸭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但是很难因为匹诺曹变成一个更好的男孩儿。

《木偶奇遇记》这个故事本质上是属于讽刺小说。从背景上讲,它以夸张讽刺的方式现了意大利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落后和丑陋的现象。例如像贫富差距、老百姓的饥饿与贫穷、司法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虚伪等等。

在真正的童话故事中,背景往往与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确保了充分的虚构性。例如像森林、城堡、国王,这种距离确保了儿童忘我地进入到故事中去,从而完成一种想象性经历。而一旦故事的背景上与现实太接近,他会导致故事本身的对象化,或者说客观话。

《木偶奇遇记》最早的成名恰恰不是因为儿童喜欢,而是他本身的讽刺性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本质上《木偶奇遇记》是预言是批判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不仅对当时的意大利是批判性的,甚至从儿童文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儿童尤其是主人公匹诺曹也是批判性的。

在经典的童书中,对于主人公不应该是批判性的,为什么呢?这会导致错误的自居。而应该是反思性的。批判性的含义是:你不对,你要改。而反思性的含义则是:你是个好孩子,但你可以变得更好。换句话说,真正的好的童书是接纳加引导或者是反思。

《木偶奇遇记》本身的预言特性和批判气滞导致了一种错误的自居,在这种错误的居中,儿童在潜意识中同化了比诺曹身上的不好的部分还有一种做坏事的快感。但是对匹诺曹的批评,因为是批判性的,是更多来自外部的,而不是内部,反而无法进入儿童的潜意识。所以也就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力量,它会变成一种因果惩罚。比如说撒谎孩子的鼻子会变长。

能促进儿童人格发育的经典作品应该的特征:以想象或隐喻的方式,曲折的复现了儿童的成长历程或特定问题,是经典的第一个特征。类似《绿野仙踪》《西游记》《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之类的作品,就是比较完整的隐喻了儿童的成长,这是一个从a状态到B状态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也称之为英雄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被用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

《绿野仙踪》中,儿童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这是成长的前提。德罗西生活的坎萨斯州在她眼里就是灰暗的毫无色彩可言。所以她渴望出,这是成长的开端而在《西游记》中,当儿童对现状不满时,他潜在的能量就表现为大闹天宫,这样的破坏性。《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中也一样,当儿童的内心塌陷,生活变得毫无乐趣时,整个世界就迅速的荒漠化,需要新的创造、新的命名来赋予存在以生机。

潜意识里给出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的为儿童指明方向是经典的第二个特征。真正好的经典都是建设性的,是要正面引导,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做,目的是为儿童生活示例标杆。因此,他往往不取材于现实,而取材于理想,尤其是经由人类传统而形成的理想,形成了我们对儿童的期待。

儿童会沮丧,会自卑,我觉得生活是灰暗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会在这种情况下长大,最终变成一个平凡乃至于平庸的人。而经典童书的意义在于,它在儿童童年埋下一粒种子,暗中指引儿童去形成一种更为自由的选择,就是不屈服于困难,不屈服于平庸,而应该去形成一种深刻的内在生活和外部追求,或者说我们要像英雄一样生活。

一个自卑的儿童可能一生自卑,这种自卑会形成一种压制生命自我实现的力量。但是,如果有类似一批《丑小鸭》对原本可能趋向于萎缩,趋向于平庸的生命,就可能形成一种潜意识中的指引或者是改写,让儿童有更大的概率将自卑转化为超越的力量,从而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相对也可能是经典,但这种经典是补充性质的,它的目的是引发思考,是以批判性补充建设性。如果儿童读这类作品太多,就容易走向片面与偏激,甚至内化了被批判的对象。用尼采的话来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从成长的角度,儿童应该先立后破,而不应该是反着来。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例外,例如,有一些经典的写实作品像《100条裙子他也是经典,并且是正向的、建设性的。但是这类作品严格的说也是儿童社会小说自居的力量大大削弱了反思的力量大大加强了,并不是儿童文学经典的主流。

以上内容是参加“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认证课程”学习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送别任溶溶爷爷
【一周书单】从童话到现实:给孩子一个怦然心动的阅读瞬间
孩子们喜欢的童书
网友推荐一些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
爱因斯坦:孩子间的差距不是智商,而是这5个字
晒一下最近打算买给我家小学生的书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