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唐交奏案本末:唐仲友冤枉吗?才不!真正冤枉被黑的是朱熹
userphoto

2023.02.07 河南

关注

淳熙八年(1181),浙东地区连年天灾,大水之后是大旱,大旱之后又出现蝗灾,宰相王淮就举荐实干家、52岁的朱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简称浙东提举,去负责浙东地区的赈灾事宜。

朱熹接到任命后,请求面见孝宗皇帝,就在当年十一月二十七,朱熹平生第二次见到宋孝宗,在延和殿奏事。

面君的朱熹除了陈述自己的赈灾措施外,又请求皇帝减免灾区赋税,还向孝宗奏请允许他弹劾对百姓疾苦无动于衷、救灾不力的贪官污吏以及尸位素餐者;同时,朱熹再次劝谏孝宗“存天理、去人欲,”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贪欲。

有些现代人看到“存天理、去人欲”就跳脚,就据此来骂朱熹是伪道学、伪君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是理解偏差造成的。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简单说就是人要克制欲望,用理性去约束感性,排除掉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欲望,守住道德天理。

其实这并不是儒家一家的观点,很多哲学观点也是如此,都是劝诫人们不要有不符合道德的欲望,不要有过多的欲望。但愣是被一些不读书的人理解成——朱熹要人们去掉一切人类所需要的欲望,这就很离谱了。

随便去检索朱子文集,就能发现朱子“存天理、去人欲”的真正含义,简单举例:

修德之说。但云主上忧勤恭俭。非不修德。然而上而天心未豫。下而人心未和。凡所欲。为多不响。应疑于修德之实。有未至焉。盖修德之实。在乎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不必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也。(《钦定四库全书·晦庵集卷三十七·宋·朱子·撰·书(问答论事)·与刘共父》)

不管怎么说,孝宗这次对朱熹的劝谏并没有发火,还答应了朱熹的各种要求,朱熹在奏对之后就即刻走马上任了。

按南宋朝廷赈灾惯例,负责人只要坐镇提举司,发号施令调配赈济物资就可以,底下由各级官员负责具体措施,但老夫子朱熹心系灾民,他不愿意高高在上,而是亲赴灾区深入一线,到各州县巡查,了解赈灾的详情。

不巡不知道,一巡吓一跳,浙东地区的灾情极为严重,百姓已经民不聊生了,四处逃荒,而各地官府却无动于衷,不是偷盗官米、敷衍赈灾,就是不顾百姓死活、继续催缴租税,浙东地区真的是饥民遍地、哀鸿遍野。

这种情况可把忧心灾民的朱熹气坏了,但他只是提举,只能负责赈灾的问题,对地方官员的贪腐和不法没有生杀大权,更没有抓捕、刑讯的权力,还好向皇帝申请了弹劾地方官的权力。

因此,朱熹是巡视了一路,就弹劾了一路,一路调查,一路弹劾,可以想象,朱熹浙东之行会得罪多少恶官、坏官。

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巡视绍兴府属县婺州、衢州,就先后弹劾:

漏报二十五万多灾民、救灾不利的绍兴兵马都监贾佑;

偷盗官米、以糠土掺假糊弄灾民的绍兴指挥密克勤;

用霉烂糙米水浆熬成稀粥、造成灾民中毒的婺州金华县孝顺乡富豪朱熙绩;

去年水灾瞒报、今年旱灾虚报、百姓已经拖家带口出外逃荒、还声称没有“流移”、不加体恤自管差人催缴赋税的衢州知州李峄;

以及瞒报灾情、致使灾民“流移四出”、“死亡甚众”的衢州元差监酒库张大声、龙游县丞孙孜。

接下来,对浙东局势忧心忡忡的朱熹,又上书孝宗皇帝,请修德政以弭天变,建议孝宗检放租税,免催旧欠,罢黜贪官,选任贤能,如此才“犹足以下结人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否则,“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

朱熹为何如此提醒劝谏孝宗呢?

因为当时的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官府压榨太甚,孝宗一朝就发生大小农民起义不下数十次,比如乾道元年(1165)湖南郴州的李金起义,淳熙二年(1175)湖北荆南的赖文正起义,淳熙六年(1179)广西李接起义,还有湖南陈峒少数民族起义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贪官污吏还暴力违法催税骚扰百姓,不是把老百姓往那什么路上逼吗?因此,朱熹才如此建议皇帝,让他严肃整饬贪官污吏,善待百姓安定人心。

随即,朱熹又向孝宗上《条奏诸州利病》,向皇帝奏报他在绍兴诸州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让并不待见朱熹耿直的孝宗,也不得不对宰相王淮夸一句“朱熹政事却有可观”;接着朱熹又向孝宗奏报蝗灾的问题以及他的具体举措。

从朱熹的为官举措看,他真的并不是只会搞学问,更不是某些人攻击的什么只会“空言义理的腐儒”,他是一个很务实能干、经世致用的实干家,对救治灾害很有一套,免赋税、平米价、修水利等等,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可能会有人问,孝宗为何不待见朱熹?

早在淳熙六年(1179)由于天气干旱,孝宗下诏求直言,当时知南康军的朱熹,就在四月二十一日上《庚子应诏封事》,批评孝宗过于偏听身边近习一二臣子之言,致使政出私门,建议孝宗体恤百姓、正君心、立纲纪、亲贤臣、远小人。

面对即位以来遇到的最率直严苛的批评,让孝宗很不痛快,对近臣发牢骚说:“是以我为亡也!”之后朱熹又多次批评孝宗,孝宗觉得朱熹老唱衰他,因此就很不待见朱熹。

七月的时候,朱熹巡视到台州地界,一边主持赈灾,一边继续弹劾他发现的贪官污吏:

严重渎职以至于民怨沸腾的江山知县王执中;

无视治下人户流移、恬然不恤的宁海知县王辟纲;

还有那些不犯过错但也不管正事、成天尸位素餐混日子的诸州县佐官们。

在弹劾蛀虫的同时,朱熹还上书孝宗皇帝,请求表彰在连年灾伤中“措置济粜、委有劳効”任期已满的婺州通判赵善坚,请求让赵善坚留任、继续措置灾后事宜。

此时的台州郡守唐仲友,因为和宰相王淮是老乡,又是姻亲,已经被王淮党羽吏部尚书郑丙、侍御史张大经举荐,新除江西提刑,但还留在台州等新郡守到任交接。

唐仲友,字与政,是浙东三大家之一,一门四进士,和宰相又是姻亲,很有背景。他比朱熹小六岁,在台州任上时,很重视教育,曾兴修学校,修葺大成殿,对书籍的出版有贡献,比如出刊自己的作品,四处送人,还给朱熹送过。

才进入台州地界的朱熹,就在途中遇到不少来自台州的逃荒百姓,先后接到四十多个老百姓的状子,状告唐仲友在饥荒之年还暴力催税,致使民不聊生,人户流移,更有其他诸多不法事件,让原本就为灾情、流民忧心的朱熹愤怒了。

按说唐仲友是王淮的亲戚,而朱熹又是被王淮举荐的,他们都算是一条船上的人,换个人可能就对百姓的诉讼置之不理,或者隐瞒包庇同僚。

但朱熹是个正直又爱民的迂夫子、标准的封建士大夫,他连皇帝都不迎合,还会怕宰相?对残虐百姓的恶官,朱熹是真的深恶痛绝。

此前就因为富户朱熙绩,还给宰相王淮写过一封言辞激烈的《上宰相书》,批评王淮身为宰相缺乏为国分忧的情怀。因为朱熙绩的后台也是王淮,所以朱熹才怼王淮,王淮也因此觉得朱熹太没眼色。

如今看到扶老携幼逃荒的老百姓,纷纷状告郡守唐仲友的各种不法,自然是朱熹不能容忍的,没进入台州,就向皇帝上书弹劾唐仲友,也拉开朱、唐交奏的序幕。

在第一次上书弹劾后,朱熹又对唐仲友不法案进行详细调查,唐仲友的种种不法行为彻底浮出水面,如违法收税、敲诈勒索、蓄养亡命、偷盗官钱多达十多万贯、贪污受贿、打击报复逼死人命等等。

朱熹认为身为父母官,在饥荒之年逼迫老百姓,实在有违朝廷体恤民情的本意,会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肇生祸端,于是再次向皇帝弹劾唐仲友,内容比第一次详细得多。

等朱熹进入台州后,经过更为深入细致的调查,结果更让朱熹愤慨,不说唐仲友纵容亲属干预政事、贪污公库、仗势经商、生活腐败等等不法行为了。

原本以为唐仲友只是用公家材料给自己刊印私人书籍盈利,等抓捕为唐仲友干活的雕版师傅义乌人蒋辉后,居然又挖出唐仲友指使蒋辉制造假币的大案,半年时间印造“一贯文省”会子2960余道。

原本以为唐仲友只是贪污受贿,嫖宿娼妓,父子滥交群匹,种种丑态让朱熹都不敢说给皇帝怕亵渎天听,不想唐仲友居然还让娼妓代收贿赂、充当打通关节的掮客······

真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台州官妓的行首严蕊,也因此进入世人的视线。

气愤的朱熹又上第三道奏折弹劾唐仲友,在请求朝廷处理贪官之余,朱熹又奏请朝廷免除台州的丁、绢诸税,让百姓有喘息的功夫,并拨钱给台州黄岩兴修水利。

但第三道奏折和前两道一样石沉大海,为什么呢?

因为朱老夫子这三道奏折,都被唐仲友的姻亲后台宰相王淮,藏匿起来不呈报给皇帝,朱熹不知道他的奏章被宰相藏起来不给皇帝看啊!就以为皇帝对唐仲友的不法行为不介意。

朱熹不愿意坐视鱼肉百姓的恶官继续残虐百姓,随着案情的推进,百折不挠的朱熹又上第四道奏折弹劾唐仲友,有根有据的又提供20条新线索,每个人证、物证、相关事件的时间、地点,都有详细列出,可谓有理有据。

王淮一看倔头老朱是盯死唐仲友不放了,一连上四章弹劾,他就算是宰相,也不敢再瞒报,就送信让唐仲友赶紧上书自辨,然后挑选朱熹弹劾唐仲友奏折中内容最简单、字数最少、陈述罪状最轻的第一道,和唐仲友的自辨书呈给孝宗。

唐仲友自我申辩什么呢?

因为唐自辨书失载,具体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但从朱熹的第五折对唐仲友的反驳看,还是能推测一二的。

唐仲友在自辨书中,不但对朱熹指控他的不法行为避而不谈,反而污蔑朱熹派人去搜他家的轿子,惊吓到他的弟媳妇王氏(就是宰相王淮的妹妹),差点引发心疾云云。

如果单看朱熹第一道弹劾奏折,唐仲友的问题的确不是很大,再看看唐仲友的自辨,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是朱唐两人在斗气的印象。

因此,孝宗就向王淮询问朱唐交奏的具体情况,王淮不但不提朱熹后边的三道关于贪官唐仲友不法更详细的奏折,反而故意歪曲朱唐争执的性质,把朱熹弹劾唐仲友不法的行为,说成是“秀才争闻气耳”。

不明真相的孝宗原本就不喜欢朱熹,又看到朱熹批评唐仲友“不公不法、民不聊生”等话,深切的怀疑朱熹在攻击内涵他,遂“笑而缓唐罪”。

把皇帝糊弄过去的王淮抹一把汗,赶紧通知浙东官场进行廉洁整肃,又批评朱熹不务正业、没有把重心放在本职的赈灾工作上,并催促朱熹离开台州继续巡视其他州郡。

朱熹对朝廷偏袒唐仲友的处理很失望,而原本夹着尾巴做人的唐仲友,有了宰相撑腰则重新嚣张起来,公然派人去关押妓女严蕊等一干人证的司理院去抢人未遂,“推拽推司,乱行捶打”,狂悖嚣张,毫无忌惮。

对唐仲友深恶痛绝的朱熹,愤慨的又上第五道奏折,不但针锋相对的揭发唐仲友弟媳王氏从没有“呼医问药”的举动,指出唐仲友自辨中所谓的受惊之说就是一派胡言。

又对执政指责他玩忽职守作出申辩,说自己之所以留在台州,是因为台州百姓担心唐仲友没有被罢免会继续复出作恶,所以纷纷挽留朱熹不让走,朱熹只好暂留台州,等新知州史弥正到任,和唐仲友交接公务后,唐仲友再没有作恶的权力时,自己再离开台州。

迂直的朱倔头甚至直接剑指政府,揭露唐仲友公然袭击司法人员、阻挠办案的行为,显然是有后台支持才敢如此,“若非有人阴为主张,擿语消息,仲友罪人,何敢遽然?”意指宰相王淮是唐仲友的后台,正是因为唐仲友“党援众多,曲为掩蔽”,他不法之事才一直没有暴露。

同时,朱熹也没有对自己的失措避而不谈,他坦然叙说衢州、婺州、明州、处州灾伤严重,灾民告急,他原本准备走遍诸州,“计度救荒事务”,却因台州事务滞留,的确是“有失数州饥民之望”。

请求皇帝陛下早日罢免唐仲友,把贪官绳之于法,以谢台州之民;然后再处置他没有及早发现弹劾唐仲友罪过、以及巡视浙东滞留台州之罪,以谢唐仲友的党羽。

但依旧未果,朱熹对朝廷的反应极为失望,遂上表辞官求去,却又不被允许。

在其位就尽其事,朱熹又递上第六道弹劾唐仲友的奏折,对唐仲友的犯法行为再归纳汇总,大致有以下几大方面:

暴力催税造成人户流移,非法侵吞人户财产,搜集富户隐私进行敲诈勒索,嫖娼养妓公然滥交,违规为官妓脱籍,纵容官妓充当交通关节的掮客,贪污公使库钱,打击报复弹劾举报自己的属下并逼死人命,纵容亲属干预政事公然索贿明码标价,蓄养亡命之徒伪造纸币等等几十款。

每一宗案子都有详细记录,从时间、地点、事件,到人证、物证、旁证,都清晰列罗。

身为孝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王淮,实在为姻亲唐仲友洗白不了罪名,这位老辣的政客就想到一招调虎离山之计,罢免唐仲友的新职务——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然后,把这个职务转授给朱熹。

这招实在是恶毒,不明真相的人就会以为,朱熹死咬住唐仲友不放,是为了争夺提刑这个官职,而不是为国为民。

而朱熹自然能看穿朝廷给予他新除职位的含义,按他的性子肯定会愤而辞官,他辞官就身无官职了,自然也就没有给朝廷上书弹劾他人的资格,这样不就没人再揪着唐仲友不放了?

果然不出王淮所料,朱熹接到新任命,在九月十二就愤而上《辞江西提刑奏状》,说“蹊田夺牛之诮,虽三尺童子,亦知其不可,”臣愿归故里。

在辞官回家之前,朱熹还把永嘉学派保留的秦桧祠给铲毁掉。

就这样,朱、唐交奏就在唐仲友被轻飘飘的罢官、朱熹在百姓惋惜中愤而辞官中不了了之。唐仲友经过这件事再没有出仕资格,只能专心学术研究;朱熹在王淮当国时也潜心学问,直到周必大任相时才重新出仕。

虽然朱熹弹劾唐仲友之事,因为唐仲友背后官官相护的关系网不了了之,但当时并非没有对朱熹弹唐的公正评价。

陆九渊就毫不避讳的夸赞朱熹弹劾唐仲友的行为,“尤大快众人之心。”

杨万里也为朱熹因为弹劾唐仲友被迫辞官而愤愤不平,在《旱暵应诏上疏》中批评孝宗:

如果说唐仲友是无罪的,为何他不敢去廷尉为自己申辩?如果说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罪名是无稽之谈,朝廷为何不处罚朱熹?把两人都废而不用又是什么道理?凭朱熹的才气,却废而不用,实在是“深有可惜。”

······

按理说,朱熹上书弹劾民愤极大的贪官唐仲友,无论如何都是正当和正义的,为何朱熹在朱唐交奏事件中,却处于被黑的境况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宋朝皇帝对建议减少个人贪欲的朱熹学说不待见,因为王淮党羽对朱熹的口诛笔伐,还有韩侂胄当国时搞的庆元党禁对朱熹的打击,朱熹不只是被政敌迫害,还被政敌写笔记小说丑化。

不管是《夷坚志》还是《齐东野语》,无不对朱熹进行颠倒黑白,丑化污蔑,朱唐交奏事件,原本是一身正气的朱熹不畏强权、敢于对抗权贵,去六弾贪官恶官唐仲友,表现出其崇高爱国操守和气节的事件,是需要受到称颂的。

却因为反对朱熹的文人墨客的颠倒,反而成就了唐仲友的风流、严蕊的义烈,老夫子朱熹反倒成了伪君子假道学,背了近千年的黑锅,至今还被某些自媒体黑,也实在是荒唐!

可能有些人还会振振有词的说,你为朱熹辩白的依据,不过都是来自朱熹的奏疏,是朱熹的一面之词,那都是朱熹无中生有、罗织罪名攻击唐仲友的,唐仲友的言论都被朱熹的徒子徒孙删完了云云。

说这些话的人才是人云亦云啊!姑且不说南宋朝廷从孝宗到宁宗一直对朱熹不喜,就单从朱熹弹劾唐仲友的六状内容看,就能看出唐仲友的罪名不是捏造的。

六状中对唐仲友的罪行,不但有详细的时间、地点,还有详细的人证、物证、旁证,事实清楚,法理严谨,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稍微有思辨能力的人只要去看六状原文,都能分清唐仲友的不法行为到底是捏造的、还是确有其事。

因为朱熹所记的唐仲友不法之事都非常细小、琐碎,正是因为细小、琐碎,才可信,才是真的来自民间百姓的诉讼,而不是出自朱熹本人的捏造,毕竟,证据链中的证据必须能够相互印证,才能排除合理怀疑。

反而是洪迈等人的那些笔记小说之流,内容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和史实严重不符。

客观的说,唐仲友和朱熹一样,也是大才子,也有学术贡献,但不能就此忽略他道德以及为官上的瑕疵。

毕竟,贪污公使库钱十多万贯,私造假钞,逼死人命,贪污受贿,打探富豪隐私敲诈勒索等等罪行,就是说破天去也洗不白。

其他诸如唐仲友父子与娼妓滥交群匹、让妓女情妇充当打通关节的掮客、专门挖掘审理情色案件等等诸事,对宋朝官员来说,反而不是致命的。

但偏偏被黑朱熹之流避重就轻,不提唐仲友的重罪,一直拿着他和妓女之间那点桃色香艳说事,不但把唐仲友其他重罪遮盖住、为他开脱罪状,还颠倒黑白说是朱熹揪着娼妓不放了,以此丑化朱熹,实在是荒谬!

话说,但凡看过六状原文的,都会知道,人朱夫子从来没有把唐仲友和娼妓的关系作为案情重点,毕竟,官员文人和娼妓之间那点风流韵事,从来都不会成为大罪,所以,朱熹并不在意。

反倒是为唐仲友洗白之辈,在无计可施之下,也只能抓住香艳事件来博人眼球了。

就是这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真正的高人,为何很少在外吃饭?
风流案后的贪腐案,朱熹是怎么被污名化的?
宋人与宋词的故事/上海李蓉蓉
朱熹:清廉执政 嫉贪如仇
古代官员,能不能与官妓谈恋爱,能不能娶官妓为妻?|唐仲友|朱熹|王淮|严蕊
《宋朝史》——公元1182年朱熹劾唐仲友案:理学被禁的先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