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存在与时间》和《精神现象学》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在写作完成之时,他并没有认真研读过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他肯定知道这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和很多人一样,黑格尔那艰深的语言让人望而却步,被当作了老古董束之高阁。其实,海德格尔的这部《存在与时间》是写给他的导师胡塞尔的,因为当时胡塞尔将自己开创的现象学引入了一个危险的境地,他在回到事情本身的道路上陷入了“我”的执念,对康德发现的这个能统握的“我”,胡塞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概念,想要说出这个最终的“我”究竟是什么。海德格尔以其天才般的洞察力看出了这条路走不通,于是写了这部《存在与时间》,由此可见,这种方式让他的导师胡塞尔面子上非常挂不住。

《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写作的背景是什么呢?因为,胡塞尔的搁置与还原让我们回到事情的原点,也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这是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以外,这个事件是从时间和空间中展开,这就是康德所说的“现象界”,也就是我们感知到的这个世界。但是在这个临界点以内,胡塞尔发现,现象界的法则就不管用了,根本就没有现象界的各种因果、普遍联系等等关系,也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胡塞尔通过自己的搁置与还原法,终于挖到了现象界后面的本质界了。那么这个时候,之前的那种通过对语言的规定来给事件下定义的方式就无效了,也就是康德所说的要给人类的理性划个界限,语言在理性中是处于矛盾的状态的。可是,胡塞尔偏偏不信邪,他还原到本质界,然后对这个“我”下定义,但是他发现,下了定义之后,这个定义的我后面又有一个统握的我,胡塞尔此时就陷入了迷茫了,因为他发现这个事情无法穷尽了。最后,他就只能认为,这个统握的我,就只是被我自己理解的我而无法被其他人理解,就是说我是可以被我自己定义的,但是不能被其他人定义,这就是“唯我论”。

那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中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海德格尔首先认为他导师胡塞尔和康德以及之前的哲学家一样,都是形而上学哲学家,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现象学”家,因为胡塞尔还原到本质界之后依然用之前的研究方法,即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本质,这种研究方法在本质界根本就不能用。因为本质界是不可以从外部直接言说的。只要你言说出来,就不是本质界,立马就跳跃到现象界了。这十分类似物理界的“量子理论”。所以,这就是彻底的否定了他的导师胡塞尔了。那么海德格尔用了什么方法呢?他用了大量的生存论中的例子来说明,人类并不能脱离周围世界生存,也就是说从普通的理论上分析人的行为,我们也许可以把周围的环境因素去掉,直接讨论这个人的行为,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办法把这些环境去掉,如果去掉的话,这个人也不存在了。所以他说人是先天的就已经在某个环境之中存在的,如果我们要定义这个人的话,就必须让这个人在他所处的世界中把自己完全展现出来,所以他认为存在就是在某个世界中去存在,当他完全把周围世界展现出来,也就把自己存在的意义展现出来了。所以,他把人称之为“此在”,也就是在此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来定义人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这种解释稍显笨拙,但是这个提法深刻的影响了后来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他用一个很简单的病理学上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人的每一个行为,哪怕是最简单的走路行为都是建立在一个隐藏的世界之上的,那么这种可见的行为就是现象界,而那个行为之下的地基却是本质界的,如果这个作为地基的世界出了问题,则我们连最简单的行为都做不出来。例如病理性的走路故障病人,必须要在前面设置一个障碍,他才能迈腿。这就说明,我们认为的最简单的迈腿走路,也建立在一个我们认为真实的世界之上才行。这种认知真实世界的行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然后遗忘了,从而在灯红酒绿的现象界里忘记了本质界。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的一言一行其实都是建立在本质界的基础之上,都是在宣示着本质界的真相,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迷失在现象界中。在现象界中,我们生存在别人的器物中,别人的话语中,而且一生出来我们就是如此。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我们被“抛”进了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去生存,去展示自己存在的意义。

到此为止,海德格尔的学说都没有显示出什么破绽,但是在后面的论述中,他就显然陷入了悲观主义的境地,因为他口口声声的说人的两种去生存的状态:本真的和非本真的,都是此在存在的意义,但是只有在向死而生的时候才会以本真的状态去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只有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才会找到真我。这种对死亡的鼓吹就让人不得不联想起海德格尔和纳粹的关系了。虽然,一个人可能会在面对死亡时会以本我的状态去存在,例如中国古话所说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历史中的大众,绝大部分都是非本真的状态中去存在,难道他们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吗?本书到这里,海德格尔就已经走偏了,他把此在存在的意义理解为时间,只有那些本真的存在方式才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创造了历史,而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存在的区别就是没有时间性,历史只会是原地打转。而一个本真的去存在的此在,他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决断之中,在创造历史和时间。海德格尔的这种将两种生存状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见解,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后者写出了《存在与虚无》。

那么造成海德格尔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从海德格尔成名后对黑格尔十分推崇可以看出来,海德格尔在黑格尔哲学那里,看到了自己哲学的局限性。海德格尔看到胡塞尔对本质界的研究方法错误之后,他采取了第一人称视角,借助此在这个概念来展现出人的存在的意义,存在就是此在去存在。当他考查到此在不同的存在状态之后,他无法处理两种此在之间的关系,而认为一种是真的一种不是真的,一种有意义一种无意义,这就又陷入到现象界的二元对立了。《存在与时间》所讲的事情放到《精神现象学》中,就只是第四章:自我意识其中的一部分。此在,其实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并不是个体性的意识,它恰恰是一个类的意识,海德格尔认为周围世界是由物质和人组成的世界,而在黑格尔这里是物质和人都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当自我意识全部外化出来就是绝对精神,所以,自我意识和它周围的绝对精神是一种互相转化的关系。海德格尔的此在的去存在,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外化为绝对精神。去存在这个词就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概念:否定性。

不过,黑格尔阐述自我意识的自身转化过程要比海德格尔阐述此在去存在要高明的多,黑格尔选取了人类历史上自我意识自身的形式变化,而海德格尔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所以,我们看《精神现象学》主人和奴隶这一节还以为黑格尔是在讲历史,其实是在讲自我意识被抛到世界上后,它只能自己否定自己,成为主人意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非本真的状态去存在,然后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理性。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并不仅仅是某个人的自我意识,而是说每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本质。海德格尔的此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而只是具体的个体,他没有看到自我的普遍性。所以,此在本真的去存在就无法包容非本真的去存在了。而在现实的历史中,无数的非本真存在的人,正是因为通过”民族“、”国家”等等集体,把自我让渡给本真存在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去创造历史。所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见解还不如马克思。

当然,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已经不再用那种隐喻的讲历史故事式的方式来告诉人们本质世界的真相了,而是用了它自己独特的概念式的方式来直接陈述本质界,这确实是一大创举,打破了不可言说的壁垒,是人类真正的破壁者。直到今天,有些哲学家还在画地为牢,宣传真相不可说,无法说的理论。黑格尔肯定在某个角落嘲笑他们无知和无能。只能怪黑格尔说的太难懂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1现象学概况
欲望、死亡与承认:科耶夫式黑格尔哲学的三个关键词
大地式的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身体问题初探
解析黑格尔、现象学和拉康:“作为他人的”欲望的欲望何以存在?
夏莹|科耶夫哲学要义及其对现象学的误读
收藏:《存在与时间》讲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