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立道生,一以贯之,做学问就要心端身正,抛弃杂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题目中的“学问”与当下的学问不一样。古时的学问指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当下的学问,就是简单的知识。古时的学问是“知而行之”,当下的学问仅是“知之”。题目中的“学问”是前者。
在《论语.学而》中,有这么一段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把根本目标确立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原则就出现了。这里强调的是“本”。
在《论语.里仁》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里的“一以贯之”的意思是:将一个基本的原则贯穿事物的始终。这里强调的是保持。
在我的理解中,一亦是本的意思。本,是一个统称;一,则是针对具体事物而说。在上面孔子对曾参的对话里的“一”,曾参解释为“忠恕”。因此,我在这里用在做学问的问题上,既要明确“本”,又要学会坚持、不改变初心。
孔子在施行教育的时候,喜欢通过表扬的方式启发学生不断进步。在《论语.公冶长》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之间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在这段对话里,包含着比较有意思内容。应该是孔子对一些学生做了评价,然后子贡忍不住就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水平,便问“赐也何如”。孔子夸奖子贡“器”,意思是说已经成材了。子贡追问“何器也”。孔子只好具体地解释“器”为“瑚琏”,在庙堂里精美的玉器,意思是说,你子贡可以成为别人的榜样了。
我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之一,就是这段短短的对话,不知不觉中就将子贡喜好名声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可以成为佐证的是:子贡将鲁国人从其他诸侯国赎回来后,拒绝了鲁国君的赏赐,得到了世人的赞美,称其为“贤”。而孔子却说子贡此行为“恶”。从这种虚荣心看,子贡的学问仍然浮在面上,把“本”丢了。

那么,我个人引申一下。假如孔子用同样的评价对子路、颜回,他们二人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如果孔子评价子路说:“由,器也。”以子路的性格,他绝对不会追问“何器也”。子路会谦虚地说:谢谢老师夸奖,我会继续努力的。因为子路性情耿直,简单豪爽,根本不会在乎自己。他只在乎自己的老师,对孔子是言听计从。
如果孔子评价颜回说:“回,器也。”以颜回的学识和修为,他的回答肯定与上面两个不同。以我理解,颜回大概会如此说:“学生当信而好古,敏而好学,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懈怠也。”颜回深得孔子真传,深受孔子器重。面对老师的夸奖,颜回不为之心动,根本不会在乎是什么样的评价,也不会怀疑自己的学问。他要做的,就是在做学问的道路上继续坚持下去,不改初心,也就是“一以贯之”。
因此,真正做学问的人,就是要务本、并贯穿始终。不求名利、不贪富贵,做到心端身正。
孔子乐而忘忧,终归是有“忧”,只是“忘”了。然而颜回却不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能够做到“乐而无忧”,不论生活多么苦,也难以消除他心中的乐。养这样的心志,持这样的道理,才是真正做学问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论语·公冶长》(14)谁是怕听孔子讲学问的弟子
《论语》名句点评之二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我读论语之食无求饱
孔子为什么拜七岁孩子为师
读书增智11---读孔子《论语》有关章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