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玉开采及使用状况的研究——王建泉

甘肃玉包括马衔山玉、三危山玉、马鬃山玉、、祁连山的酒泉玉和武山县的鸳鸯玉。其中酒泉玉和鸳鸯玉的矿物成分是纹蛇纹石的岫玉,其他均为透闪石矿物的软玉。开采年代较早,是距今4000年左右西北的齐家文化、陕北的石峁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以及夏、商、周乃至战和汉早期主要用玉。

01、马衔山玉

      马衔山玉矿位于甘肃省临洮县上营乡和峡口镇境内,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含量高达80%,颜色由浅至深有乳白、青灰、灰蓝、黄褐、灰褐、茶绿、墨绿以及黑中泛赤色者等,以暗色调居多。透明度为半透明,行业内习惯叫马衔山玉。

       行业内把大部分不透明,略透光的马衔山玉叫布丁石。质地较细腻,具有浑浊凝胶感,视觉上给人一种弹性质感,状若'布丁’。典型者带有沉积构造,诸如镶嵌团块、韵律波浪条斑、冰裂纹等纹理。质量最佳者为韭黄色透明度较高的玉料。马衔山玉料产出形态分山料、山流水和籽料。

       通过对马衔山史前玉器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该地点的玉料是齐家文化玉器原料来源之一。由于马衔山玉矿地处齐家文化范围的腹地,在古代可能会被大量开采。其中黄色的经常被误认为辽宁岫岩的河磨玉或新疆若羌和田黄玉,他们虽然无限接近,但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明显不同,和田玉看上去光泽硬朗,马衔山料略微柔和。

       布丁石主要基于陕晋龙山时代玉器(以延安芦山峁,神木新华、石峁,信兴县碧村、临汾下靳、襄汾陶寺、芮城坡头出土玉器为代表)的制作。其中黑中泛红的“不丁石”应为石峁文化的特有玉料,是石峁玉器的重要特征之一。齐家文化时期对“不丁石”也有一定程度的使用,山东龙山文化虽然偶见“不丁石”材质的牙璋、玉钺,但均为西部成品输入的。夏代的代表二里头文化和商代玉器的制作亦大量采用布丁石。西周时期偶见“不丁石”材质的玉器。这类玉料质地细腻均匀,柔韧性很好,可以制作成薄片而不会破裂。故用来制作牙璋、玉刀、玉圭、玉戚、玉钺、玉铲、玉戈等器体大而薄的片状带刃玉器。

       马衔山玉开采历史较早,是距今4000多年左右西北的齐家文化、陕北的石峁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时期主要用玉。马衔山玉料也是夏、商的主要用料,到了西周也有部分使用。

02、旱峡三危山玉

       旱峡三危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三危山后山的东南部。考古发现古代矿坑114处。此矿产出多为山料,有少量戈壁料,可分为白玉、青玉、青白玉、黄玉、黄白玉、糖玉、墨玉和青花等类型,其中黄白玉和青玉比较常见,颜色饱和度偏低的黄白玉最具特色。玉料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品质较好的透闪石含量95%以上。

       开采年代在距今4000~2200年之间。旱峡三危山玉矿遗址直观呈现了自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时期至骟马文化晚期、西汉早期这近2000年时间甘肃西部地区透闪石玉料开采状况。科学检测分析显示,山西下靳遗址的玉器玉料来自于敦煌旱峡山危三玉矿,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到甘肃以东的中原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03、马鬃山玉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肃北县马鬃山镇的河盐湖径保尔草场和寒窑子两处。主要矿物是透闪石含量高者在80%左右。油脂性强,大部分透明度差,颜色有浅绿、墨绿、青黄、黄、灰白、白、青花等,其中尤以鸡油黄、白色最为稀少,通常泛有大面积糖色,为铁离子溶液渗透侵染所致,玉质内还多散布有饴糖色、黑色的藻丝状纹理(俗称“蚂蚁脚”、“松枝沁”),玉料外表多包裹一层白色或黄色风化皮。与玉质相接的风化层边沿为晕散状。微透明,呈纤维交织的结构。含有细微杂质的矿物。以山料、戈壁为主,罕见籽料。

       玉矿遗址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分布,考古发现古矿坑近百处。在春秋、魏晋时期,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就有先民居住,西晋已设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设镇置县。而马鬃山的玉料在西汉早期已进入中原,是徐州西汉早期玉器玉料的来源之一,早于张骞西行最早的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马鬃山玉距今3000年时就已经输入中原。是战国至汉代时期玉器原料的主要来源之一。

04、酒泉玉(祁连玉)

       酒泉玉产地为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因山称祁连山,故也称祁连玉。与武山县的鸳鸯玉同属蛇纹石矿物为主的岫玉,多呈暗绿、墨绿色,质地细腻,硬度较小。绿色有浅绿、翠绿、墨绿、白色及过度色,有较多绿色斑点。结构致密、细微、色泽鲜丽、柔和,硬度3~5.5度。商代时就以开采。距今3600年左右。

05、甘肃玉的使用状况研究

       现有的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史前玉器大多就近取材。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汉早期甘肃玉石大量使用,新疆和田玉基本未见使用的,此期玉料主要是就近取材,均来自甘肃、溧阳小梅岭和辽宁宽甸等地。汉代中期时和田籽玉才大量地输入中原,为治玉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但和田玉山料还是较为少见,制作一些体形较大的玉器时,更多依靠的可能仍是甘肃等地出产的玉料。自唐代以后,和田玉山料才开始广泛运用于玉器制作中,成为玉雕中的最主流材料。史前至汉代有不少玉器的质地与以马衔山玉、马鬃山玉为代表的甘肃透闪石玉惊人的相似。故推测,甘肃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当是重要的玉矿资源区,“甘肃玉”则是西北地区史前文化,以及商代、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汉早期玉器的主要玉料之一。

       敦煌,这个西汉时代由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初始纳入中国版图的地方,很可能早在史前期就形成玉料向中原国家方向依次输送的情况。《尚书》、《山海经》等古籍也留下先秦时代有关黑水和三危山的产玉记录,并非空穴来风。面对从敦煌三危山采集来的透闪石和蛇纹石玉料标本,《尚书·禹贡》所记河西地区三危山一带特产“球琳琅玕”,或将得到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实物证明。而以往的玉文化研究者大都以为“球琳琅玕”指新疆南疆和田玉。

       甘肃透闪石玉中质地优良者并不逊于和田玉,更重要的是,甘肃地区玉矿具有新疆所不可比肩的地理优势和交通条件,其位置较接近玉料主要消费区——中原,且水道为大型玉材运输提供了巨大便利条件,故古人将目光锁定甘肃,大量开采玉料进行加工制作。中国的玉石种类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有玉矿分布,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古代玉料时,往往独尊和田玉,却忽视了包括甘肃在内的新疆以外其他地区蕴藏的丰富玉矿资源。可见,在距今4000年以来的玉石之路上不仅仅输送的是新疆和田玉,也应当包括了大量甘肃、青海等地出产的玉料,而且恐怕汉代之前这些所谓的“地方玉”还是玉石之路上的“主角”。因此,我们有必要纠正凡遇透闪石古玉,皆一律视之为和田玉,这一错误认识,重视到高古玉用料的多元性,以还原被和田玉遮蔽已久的甘肃等地出产玉料的真实历史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空说玉:西北地区透闪石玉矿分布及开采历史
【丁哲说玉】“甘肃玉”之我见
【学术观点】丁哲:玉出“二马岗”,古道复真颜——甘肃闪石玉与“玉石之路”
古方:甘肃临洮马衔山玉矿调查
新疆和田玉的 红山玉猪龙 ,你见过吗?
由一件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器引发的关于高古玉材质的思考(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