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固涩剂之固表止汗 牡蛎散 九仙散

固涩剂之固表止汗 牡蛎散 九仙散


固涩剂
【概念】
  凡以固涩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统称为固涩剂,,属于十剂中的涩剂。 
本类方散者收之”“涩可固脱之论立法 ,也是治疗滑精不禁的基本原则。
【范畴】
  适应于耗散滑脱之证。由于病因及发病部位的不同,常见有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不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

【分类】
  固涩剂根据所治病证的不同,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固表止汗药。多入心、肺、胃经,主治肺气不足、卫阳虚弱不能固表,汗液外泄而出现的自汗证,及阴虚火旺、内热炽盛,逼迫津液外泄所致的盗汗证。常用的药有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碧桃干等。
敛肺止咳药。多入肺、肾经,主治肺气虚弱或肺肾两虚的久咳虚喘证。常用药有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等。
涩肠止泻药。多入脾、胃、肾、大肠经,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或脾肾阳虚 所致的大肠滑脱不禁、久泻久痢及脱肛等证。常用药有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石榴皮、莲子、橡实、没食子等。
固精止遗药。多入肾经,主治肾阳不足、统摄无权、开合失司所致的遗精滑泄、遗尿尿频,甚至小便失禁等证。常用药有芡实、山茱萸、金樱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莲须等。
固崩止带药。多入脾、胃、肝、肾经,主治中气虚弱、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所致的白带过多、绵绵不断以及崩中漏下等出血证。常用药有海螵蛸、椿白皮等。


配伍 滑脱证候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虚弱,使用固涩药时,还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配伍补益药, 以标本兼顾。如表虚自汗者,配以益气固表药;阴虚盗汗者,配以滋阴降火药;大汗亡阳者,配以回阳固脱药。脾肾阳虚、久泻久痢者,配以温补脾肾药;阴虚火旺、梦遗滑精者,配以滋阴降火药。肾阳不足、遗精滑泄者,配以温补肾阳药。崩漏带下者,配以补气升阳、调补冲任药。肺虚久咳者,配以补益肺气、温肾纳气或培土生金药。


【应用注意事项】
 1.固涩剂是为正气内虚,耗散滑脱之证而设。在运用时,还应根据患者气、血、精液耗伤程度的不同,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2.若是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大汗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又非急用大剂参附之类回阳固脱不可,非单纯固涩所能治疗。
 3.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设,故凡外邪未去,误用固涩,则有闭门留寇之弊,转生他变此外,对于由实邪所致的热病多汗,火扰遗泄,热痢初起,食滞泄泻,均非本类方剂之所宜
4
、正虚气血津液滑脱较重者,应先以固涩(如崩漏较重者,应先以止血、再寻求病因)待病情缓解以后再治本。



固涩剂和补益剂不同,固涩剂和补益剂有区别。固涩剂很多都和补益药物相结合的,所以都是以虚证为主。都偏于虚证。在使用当中一般是以虚为主,无邪的时候使用。

固涩剂和补益剂区别
    固涩剂是以固涩药为主的。在方里或者有些药既能补益又能固涩,或者有些药就是固涩为主。补益剂补益药为主。
   
 它治疗的基础物质的不足。补益剂治疗的气血阴阳的,以气血阴阳为代表,基础物质不足。固涩剂也涉及到气血津(精,包括肾精,还有津液),这些不足。不足在于什么?补益剂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消耗,在慢性疾病过程当中,一种无形的消耗为主的。而固涩剂是气血津精滑脱散失的这类证候。这种滑脱散失是有形的消耗,是看得到的。出汗,自汗、盗汗;或肠滑失禁泄泻,久泻久痢,像久咳肺虚肺气耗伤,肺气失敛,造成久咳、喘,这你看得到。还有包括遗精、遗尿,或者月经过多带下量多等等,都是一种气血津精有形的滑脱散失。

第一节 固表止汗
   固表止汗剂(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泻),适用于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的自汗、盗汗,常用黄芪、牡蛎、麻黄根等固表止汗药物为主组成方剂。
  以汗出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以下原因所引起。
   1.肺气不足: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腠理开泄而致
    自汗。
   2.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阴虚火旺: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
    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4.邪热郁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致邪
    热郁蒸而致汗出增多。
  代表方剂: 牡蛎散


牡 蛎 散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杂病》:治诸虚不足(诸虚不足则阴阳俱损)及新病暴虚(新病暴虚则伤阴者多伤阳者少),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五脏之阴俱不足,心阴虚更甚,浮游五根之火因之而起)

    [组成]黄芪去苗土    麻黄根洗    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芪,小麦麻根合用宜,
    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方解]
 君──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

 臣──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

 佐──麻黄根──甘平,功专止汗。

 使──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心气,退虚热。

 合而成方,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使气阴得复,自汗可止。

   
 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 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 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 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合而成方,补敛并用,兼潜心阳,共奏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可使气阴得复,汗出自止。


本方与玉屏风散比较
   
 本方与玉屏风散均可用治卫气虚弱,腠理不固之自汗。
   
 但本方补敛并用而以固涩为主,为收敛止汗的代表方,善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之自汗盗汗。
   
 玉屏风散则以补气为主,以补为固,属于补益剂,且黄芪、防风相配,补中寓散,故宜于表虚自汗或虚人易感风邪者。

    《医方集解》牡蛎散方将小麦改为浮小麦,则止汗之力更强,但养心之功稍逊。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病后、手术后或产后身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肺结核等所致自汗、盗汗属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8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而立论。然汗为心液,心主血,故在内则为血、在外则为汗,不过自汗、盗汗虽 有阳虚、阴虚之分,而所以致汗者,无不皆由郁蒸之火逼之使然。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天地亦必郁蒸而后有雨。但火有在阴在阳之分,属虚属实之异,然二证 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3.《医方集解》:此手太阴少阴药也。陈来章曰: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芪、麻黄根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
   
 [临床报道]

    张氏用本方加党参、瘪桃干、五味子、甘草为主方,治疗自汗、盗汗46例。共治愈41例,好转5例。痊愈病例中,服药3-6剂者29例,7—9剂者12例, 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张必生.自拟敛汗固表汤治疗自汗盗汗46例。广西中医药  19858(6)16]


  用牡蛎散治疗自汗、盗汗28例,其中属于病后者18例, 手术后者8例,新产者2例。28例病人中自汗6例,盗汗15例,自汗兼盗汗7例。全部病例除出汗为临床主症外,其他兼证为饮食减少,头晕心悸,疲乏无力为 最多。经治疗后,28例中痊愈20例,基本痊愈者5例,减轻者1例,无效者2例。服药25剂者18例,610剂者5例,10剂以上者5例(福建中医 药,19663:27)。


固表止汗以牡蛎散作为代表。
适应病证
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所致的自汗,盗汗等。

体虚

气虚自汗

自汗日出,短气烦倦

阴虚盗汗

汗出夜卧尤甚,心悸惊悌,舌淡红,脉细弱。

    牡蛎散在治疗汗出,固表止汗方面很有代表性。它既可以用于自汗,又可以用于盗汗。所以学习牡蛎散,对它的形成这种机理的病理过程是重点之一。这是很重要的,才能体会它的用药。
   
 牡蛎散证它首先一个前提,往往自汗日久,体虚初期可以是气虚自汗。但用到牡蛎散,首先一个前提它强调自汗日久从短气烦倦,这是比较精练的.
   
 一方面病机反应出气虚,短气,容易倦怠乏力。而且自汗日久这是反映出,白天,醒了出汗是自汗特点。阴虚盗汗,汗出夜卧尤甚,本来有自汗,又有盗汗因素,到晚上当然出汗就加重。心悸惊悌是一种心阴不足以后,心阳失去潜藏,心阴不足,阴不能涵阳,心阳偏亢。舌淡红,脉细弱,这个反映有气虚加阴血不足,我们这是把这个自汗、盗汗分解开来,根据主治分解开来看这个症状。但这个病机呢,它是一种整体的,彼此影响的,怎么造成的过程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内在的一个病理机转。

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日久心阴耗伤,心气受损心阳失潜阳不敛阴盗汗。

   
 汗为心之液。心阴耗伤,心气受损,从这一点来说,它加重气虚。同时阴不足阳亢,那心阳偏亢,心阳失潜,使阴阳两者维系的这个平衡关系进一步打破。阳不敛阴,偏亢,造成盗汗。这个时候是由于阴不足而阳偏亢,,导致的汗出。这类汗出往往偏于晚上出,睡了出。这是盗汗。
   
 盗汗发生,后面还可以继续,自汗日久又引起兼有盗汗因素。这样加重汗出,白天就有汗出。入夜尤甚。到晚上因为又加盗汗因素,加重汗出。耗气,心气耗散随着这种加重的汗出。随着汗出,心阴受损。又会造成进一步的恶性循环。所以实际上,自汗日久是个很关键的.
   
 牡蛎散在临床使用的时候,首先它不是说有自汗或者盗汗,时间较短,是较长。它这个病机有个气虚表虚不固的自汗,和阴虚阳失潜藏偏亢的盗汗的病机,可以同时出现。所以首先病理机制要了解,因为从主治来看,它自汗和盗汗。本科同学初学的时候,因为学《诊断学》时,把自汗盗汗分得非常清楚,内在一个相互影响,气虚到阴虚,相互影响的继发过程。这个光从主治几句话没反映出来,所以实际上这里头有这种自汗日久以后,气虚引起阴不足,心阳失潜,再继发了盗汗,以后可以恶性循环,加重。这是牡蛎散的病机过程。

功用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解
治疗汗出就要固表,益气固表针对了气虚不能卫外固摄,心阴不足,心阳失潜呢,心阳偏亢,我们要益阴潜阳,还继续在汗出呢,要敛阴止汗,所以这个方是体现了三方面兼顾,1)收敛阴液止汗。(自汗盗汗都适用的)(2)益气固表止汗,(3)滋阴潜阳(针对心阳偏亢的,调节阴阳来达到止盗汗)

牡蛎

1.滋阴潜阳 (针对心阳失潜,心阴不足)
2.
收涩止汗

黄耆

益气实卫固表止汗(针对气虚自汗)

麻黄根

止汗

浮小麦

养心气,养心阴(气阴兼顾的)
敛汗

    自汗盗汗日久以后,发展到这个阶段,只能说它这三方面机制,汗出很多要固涩,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外邪,纯虚无邪了。再加上新阳失潜偏亢,要考虑,出汗要固表。
   
 麻黄根侧重还是一种收涩止汗。我们一般用浮小麦,带有收涩作用。这个就是一般小麦、生小麦,可以有疏肝作用。这里一般用浮小麦。当然你要疏肝养心阴,有些现在也就用小麦。但习惯上,浮小麦敛汗作用好一点。
   
 麻黄根的止汗,实际上也类似节的止汗道理,麻黄不是有说法要去节吗?因为节要止汗。所以实际上就是说,可以这样看,一个麻黄,下面有根,每个当中有节。按照全息的思想,局部是整体的缩影。那就是说,每个节那一节,节相当于那一节里面的根,从整体来说,根就相当于一个大节的下面的地方,根据那个推断,根可以止汗。节也可以止汗,所有为什么用麻黄过去要去节,用它发汗就要去节。如果带节,发汗力量和缓一些。
   
 牡蛎散体现在治疗汗出方面,应该说是三法并用。既固涩收敛(固涩剂),又滋阴潜阳,又益气固表。

运用
辨证要点 
汗出(自汗盗汗皆可)、心悸、短气、舌淡、脉细。

随证加减
气虚明显或以自汗甚为主者,重用黄耆,酌加参、术。
阴虚明显或盗汗甚者,重用牡蛎,酌加生地、白芍、栌豆衣、糯稻根。
   
 临床所见自汗出或盗汗,具体的病人的证候里,它可以有侧重。如果自汗明显,说明气虚程度较多,那黄耆用量可以大。酌加参、术,增加益气作用。使全方成为益气固表和固涩止汗相结合。阴虚如果明显,用牡蛎滋阴潜阳,再生地芍药可以增加益阴作用。栌豆衣、糯稻根这类也有收涩止汗作用。


玉屏风散

牡蛎散

基础方
临床上很难得就单这一个方

常用方

针对比较单纯的基础病机
气虚表卫不固
自汗或者反覆抑郁,易感外邪
(
最近我看到处贴的防治非典的方,很多都用玉屏风散,利用它这个基础方,固表防御外邪)

阴虚阳亢
气虚表卫不固自汗日久以后,继发盗汗产生的基本因素
长期出汗,心阴不足
心阳失潜,心阳偏亢
造成自汗盗汗并见
时间长,往往量多,反覆发作
不是一个单纯的基础病机



第二节 敛肺止咳

【主治症状】
  敛肺止咳剂,适用于久咳肺虚,气阴耗伤,症见咳嗽,气喘,自汗,脉虚数等。常用敛肺止咳药如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等与益气养阴药如人参、阿胶等组成方剂,代表方如九仙散

九仙散
    一般都把九仙散当三类方。为什么当三类方?有不少书里有不少的专家认为,临床像九仙散这类,对肺,敛肺,只能作为一种治法,辅助治法用在里面,作为咳来讲,往往纯虚的咳嗽很少,往往兼夹外邪,或者兼外邪,或者有病理产物,尽量的不用敛肺。所以基本上,历版教材,都有止嗽散代表一种治法,放在三类方。了解一下它也收敛肺气。以收敛肺气止咳为主的一种治法。



九 仙 散 
〖方源〗《医学正传》卷二·咳嗽治一切咳嗽,久嗽乃击其惰归之药也
〖组成〗人参    款冬花    桑白皮    桔梗    五味子    阿胶    
    乌梅 各一两 [10g]    贝母 半两 [5g]    罂粟壳 八两,去顶,蜜炒黄 [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白汤点服,嗽住止后服。
〖方歌〗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
    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 罂粟壳(重用)── 其味酸涩,善能敛肺止咳。

  五味子酸涩,收敛肺气,加强敛肺止咳之效。
     
  乌 梅

  人参 ── 补益肺气。
  
  
  阿胶 ── 滋养肺阴。
  
  
 款冬花、桑白皮 ──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贝母 ── 止咳化痰,合桑白皮清肺热。

 使 ── 桔梗 ── 宣肺祛痰,载药上行。
 以上诸药配伍,则敛中有散、降中寓升,但总以降、收为主,是为治疗久咳肺虚之良方。

    本方主治久咳不愈,以致肺气耗散,肺阴亏损之证。久咳不已,伤肺伤气.
   
 用人参以补气,阿胶以补肺;喘则气耗,用五味子之酸收,以敛耗散之肺气;益以乌梅、罂粟壳敛肺止咳;复用款冬、桑皮、贝母止咳平喘,兼以化痰;桔梗载药上行。
   
 合用具有益气、敛肺、止咳之效。凡咳嗽经久不愈,气耗阴亏,咳喘自汗者,本方较为合适。若痰涎壅盛,或外有表邪者,切勿误用,以免留邪为患。

运用
1.本方为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者设。以久咳不止,气喘自汗,脉虚数为证治要点。
2.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属久咳肺虚,气阴两亏者,可以本方加减。
3.
 久咳而内多痰涎,或咳嗽而外有表证者忌用,以免邪留不去。方中罂粟壳不宜多服,久服。故方后注曰:嗽住止后服

【加减法】

1.哮喘甚者,加胡桃仁15 蛤蚧(1对,另煮) 苦杏仁8

2.气虚明显,加黄芪24 白术18

3.阴虚火旺者,加北沙参15 麦冬10

4.咳痰时带有血丝者,加白芨10 白茅根15 千层纸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固涩剂总论,固表止汗剂——牡蛎散、敛肺止咳剂——九仙散
汗证诊治精粹
《方剂学》学习笔记169
一个专治出汗多的方子,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出汗多,一用就灵
148.牡蛎散详解研讨
自汗和盗汗的中医辨证论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