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使阅读效果最大化?分享三条经验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117 天





几乎每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有持续阅读的习惯。
 
查理芒格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尤其是在如今的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我们可以阅读纸质书,可以阅读电子书,还可以听书。
 
可同时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忙碌,每天用于阅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阅读的效果更好呢?下面分享三条经验。


1 
给自己的阅读时间定价

 
许多人觉得阅读是没有成本的,所以读得也比较随意。
 
其实阅读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算低。
 
阅读成本主要分为书籍成本和阅读所付出的时间成本。
 
例如一本书的售价为50元,而阅读这本书需要的时间为 8小时。
 
那么这本书的阅读成本为多少呢?
 
由于每个人的时间价值不同,所以同样的一本书,其实阅读的成本也是不同的。
 
为了计算阅读成本,我们需要知道自己的时间价值,也就是一小时大概值多少钱。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定价的。
 
假如我们一个月平均上班天数为22天,而每天上班时间为8小时,那么拿你的月薪除以 22 再除以8,就可以得出每小时的价格了。
 
你月薪6000,那么你的一小时价格为:6000 ÷ 22 ÷ 8 ≈ 34元。
 
你月薪10000,那么你的一小时价格为:10000 ÷ 22 ÷ 8 ≈ 57元。
 
所以,如果在上述例子中,月薪6000的人,他的阅读时间成本为:34 x 8 = 272元
 
而月薪10000的人,他的阅读时间成本为:57 x 8 = 456元。
 
再加上书籍成本,就可以算出每个人的阅读成本了。
 
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时间定价,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小时大概值多少钱。
 
然后当你阅读的时候,就会有成本意识,心中始终有时间成本意识,无论是写作还是做其他事,就不会那么随意。
 
你花了2小时刷短视频,假如你月薪1万,那么刷短视频的时间成本为 114元,由于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有益的产出,所以这就是纯粹的时间消费。
 
而当你用这2小时拿来阅读时,由于书中的知识在未来可能会帮到你产生价值,所以可以理解为时间投资。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些人拿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纯粹的娱乐消费,而有些人则把它用于投资(例如阅读、学习技能)。
 
因此,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心中要有时间成本意识,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2 
阅读和自己需求相关的书

 
人们总说"开卷有益",只要读书都会有好处,但是阅读不同的书,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虽然我每天阅读平均在4小时左右,但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阅读时长排名并不是第一名。
 
有一次我很好奇的问一个阅读时长排名在我前面的朋友,他说他在读网络小说,顿时才知道为什么他一周能读那么久的书了。
 
当然并不是说读网络小学娱乐类书没有用,而是至少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现在没有那么多闲时间读这些消遣类的书籍。
 
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每天的时间本来就非常紧张,更要珍惜时间,所以在挑选书时要更加谨慎,尽量读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
 
例如我的公众号主要是写个人成长主题的,所以我读的书大多都是关于时间管理、目标设定、如何调整状态等类的书籍。
 
要想把这个主题做好,这个领域的经典书籍都至少需要阅读一遍或多遍。
 
仅仅把个人成长类的经典书籍都至少读一遍,就要花不少时间,哪里还有时间读一些闲书。
 
如果有教育子女的需求,那当然要多读一些和儿童教育有关的书,这个领域的经典书籍也不少。
 
所以,尽量不要漫无目的的读书,尤其对于已走出校园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更要带着目的读书,也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开始读书。
 
例如,尽量读那些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书,无论你是从事哪个行业的,关于这个行业的经典书籍当然是值得读的。
 
毕竟行业大咖们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都浓缩到书里,这总比我们自行探索要有效率得多。
 
除了工作之外,你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教育、沟通、销售等,相应领域的经典书籍建议都拿来读一读。
 
我们阅读要有计划,不要遇到什么书都想读,目前书籍这么多,你也不可能全部都读完,要挑选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这样才能效果最大化。


3 
尽量多输出

 
"读写不分家",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相关的。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而输出则可以倒逼输入。
 
我之所以阅读个人成长类书籍,一方面是为了把公众号做起来,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个人成长。
 
为了使阅读的效果最大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有触动的知识点,我会把它写下来,这样就可以进一化内化。
 
如果仅仅是停留在阅读,那么阅读的效果是非常差的。
 
例如你读过的书,在一个月后还能记得多少?几乎至少 80% 都忘记了吧。
 
所以,我们要边读边写,把对自己比较有触动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它输出来,这也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把书中作者的知识点缝补到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随着触动自己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则越来越多新知识点被缝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你的知识体系就会不断向外扩展,这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的过程。
 
我觉得读和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光读不写很容易忘记,而只写不读,早晚会被掏空。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当然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也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把书中学到的知识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用起来,不但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了,而且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改变,这是最高形式的学习。
 
例如,我阅读了《微习惯》这本书之后,不但输出了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我把这个微习惯的策略用起来了,并产生了改变。
 
希望以上分享对你有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次舒适区的重复训练,都不及1次拉伸区的练习的效果好
不要拿一本书的书费与你的时间成本相提并论
读经典作品忍过前60页就行
掌握这几种读书方法,你也能成为知识大神
去年读了上百本书,我是这样做的……
【广东】曾炫柯《书籍与知识》指导老师:黄春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