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崧舟老师讲座精要及反思

借助网络平台,有幸聆听了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小学语文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逻辑与实施路径》,受益匪浅,现将其讲座精要梳理如下:

王老师首先分析了“革命文化教育的编排体系”。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本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儿童生活内容等,与之前教材相比,增加了革命文化内容。那么如何有效高效教好这类文章,显得尤为重要。

革命文化教育的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内容的丰富性:国家意识,政党精神,革命榜样,民族精神等;

第二,形式的多样性:儿歌、故事、诗歌、书信、散文、小说等。基于儿童的年龄特征,利用适合的载体和媒介来传递革命文化教育思想。

第三,要求的梯度性:数量逐渐增多,难度逐渐增大,内涵逐渐加深。从低学段到高学段,呈现螺旋梯度上升。

第四,编排的灵活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课后设置阅读链接。有的单元里有一篇革命文化教育文章,这是分散;六上以单元设置革命文化教育文章,这是集中;体现编排的灵活性。

要想教好这类文章,就要“磨刀不误砍柴工”,先了解革命文化教育的编排体系,王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接着,王老师阐述了“革命文化教育的教学要求”。

第一,立足价值本位,慎行多元解读。这类文章的使命是渗透正确价值观,它承载着国家意志,我们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万不可随意解读,因为他们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形象大于思想,比如《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等,读者眼光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又如“1000个人的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都是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并鼓励学生多个角度赏析。但革命文化教育类的课文,我们要传递给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必须慎教,万不可断章取义,随性而为。

第二,立足学科本位,坚持文道统一。革命文化教育课文的教学不能直接灌输知识,光喊口号,而要“学科本位”,通过文本渗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学《七律.长征》时,不可以直述讴歌了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是通过诵读,通过了解背景知识,结合诗歌意象意境,介入文字的赏析,来体悟红军的精神。切忌上成纯粹的思想道德教育课,那是思品课的任务,我们的课堂姓“语”,要通过悟“文”来达到人文性目标。

第三,立足教材本位,实现资源整合。王老师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教材是正餐、大餐,引用资源是零食。零食过多就会喧宾夺主,要对教材重锤敲击。比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可引用长征背景资料;可拓展阅读《丰碑》,进而升华中心;也可以与生活联系等,但教材是根本,教材与引用资源有机整合,共同为课堂,为学生服务。

第四,立足儿童本位,遵循认知规律。革命文化教育题材内容难度较大,与儿童之间有隔膜距离,比如时空距离、认知距离、情感距离等,这就需要我们从儿童角度去考虑,创设情境,搭建支架,拉近距离,加深感悟。

最后,王老师晒出了对我们一线教师最有指导意义的干货——“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聚焦语言,落实建构应用。聚焦哪些语言呢?当然是体现其中心思想的重点语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不可全面开花,不可平均用力,要提纲挈领。比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借助李大钊的反常的表现,即相关的外貌,言行、神态描写的句子来体会其品格,借助语言文字,渗透思想教育。还可以安排李大钊和女儿的互动写话,达到共情共鸣共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觉醒,这是理想目标。

第二,创设情境,强化情感体验。我们教师要搭建支架,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三上《26手术台就是阵地》时可以借助朗读,渲染情境;借助引读,还原情境,即利用复沓的“环境虽变,但做手术行为不变”的引读来体会其精神;还可以借助视频,例如电影,纪录片等再现情境。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身临其境,体有其感。

第三,知人论世,加深思想体会。例如执教二上《17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容易概括出“总理关心傣族人民,傣族人民爱总理”的中心,但有些不到位。总理仅仅是关心傣族人民吗?不是的,作为一国总理,他关心全体人民。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认知上一个台阶呢?可以拓展《周总理过生日》《周总理在邢台大地震现场》《一个降落伞包》等文章,让学生对周总理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知人论事才会加深思想体会,不至对人物的评价浅表化,片面化。

第四,联系实际,优化实践活动。例如,教授五下《10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可以观看电影《长津湖》,关注电影中毛岸英牺牲时的镜头以及毛泽东主席知道毛岸英牺牲的镜头;也可以实地采访身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感受这些人物的革命品质,;还可以上网查找“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各类纪念活动和宣传报道,体会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想的体悟提升。

以上是王崧舟老师讲座之精要。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深刻反思:

第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革命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这些课程承载着国家意志,我们教师要培养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必须是坚信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能肩负起复兴中国的伟大使命,我们不可把他们等同于一般的文本,而漠视其思想教育的作用。

第二,我们一定要正确解读,避免解读的浅表化,片面化。例如,在讲解《刘胡兰》时,不能止步于“不怕死”的品质,而要深挖“不怕死”背后的精神支柱,避免解读的随意化,这类文章与一般文体不同,我们一定要正确传递文体的中心,切不可随性而为。

第三,在讲解此类文章时,特别容易急于贴标签,喊口号,而忽视文本对中心的载体作用,忽视学生的情感体悟,急于求成,以至于上成思品课,这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严重分离的行为极不可取。

第四,搭建有效支架,降低难度,让学生能“拾阶而上”,而不是生吞硬灌,消化不良,不能让学生思想上有真正的洗礼和震撼,要用多种手段搭建支架,让思想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间。

革命文化教育之类文本真是不好教学,王老师的指导犹如明灯一盏,照亮前行的路。路上有坎坷,有荆棘,不怕,只要方向对,总会摸索出适合自己,融合文本,提升学生的有效策略。且思且行之。

                                                        2022年4月1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找准联结点,多方联动,合力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言”与“文”的关系
关于阅读教学有效性杂谈的讲座
听肖培东老师讲座:成为优秀教师的4条建议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