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元好问非常有名的词作。元好问在诗、文、词、文论诸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的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或雄浑豪壮,或沉郁顿挫,或深婉缠绵,情感浓挚。

  《雁丘》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一首咏物词,但我觉得它更偏重于抒情。词前有小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词人初作这首词是在他十五岁的赴试途中,到了晚年重读旧稿,思绪缠绵,激情不减,遂重修之,是成我们今日所读之稿。可见,元好问所作《雁丘》绝不仅仅是他一时的感受,而是融入了他一生的思考与感叹。

  阅读欣赏《雁丘》词,需细细把握体味词人当时的心态。词人并非仅是事件的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大雁殉情强烈地震撼了他,他重金购双雁尸体,亲手把它们埋葬,并累石为丘。可以想见,词人绝不是把双雁当作动物来看的,而是把他们当作朋友,抑或一个非常敬仰之人来对待。从这里,我们就能够体味到词人动情之深。悲愤、赞叹、追哀、可惜、顿悟,种种情绪纠结在一起,在这一瞬间突然爆发,所以在词的开篇,词人仰天长啸,突出奇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破空而来,其气势逼人,不得不引人共鸣。紧接着就是一句“直教生死相许”,这是对前面问题的深入。情为何物?情怎么可以让人生死相许呢?情为何物,情就是生死相许的无怨无悔,生死相许的不离不弃。

  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了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情为何物”,似乎是尽人皆知,却又是难以回答的问题。许多人从形骸上看待男女之爱,并不懂得什么是“至情”。作者劈头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要唤起世人对“至情”的关注,为下文描写雁鸟的殉情预作张本;同时也是为了点出“情”字,并用它贯穿全词。“情为何物”,而至于以生死相许,这是大雁殉情一事引起的感叹,同时也是词人对“至情”的讴歌。所以,这一句词初看突兀,却又是词人精心所设,是全篇的灵魂所在,读之有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同的美学感受,直爽明快,大气磅礴。

  接着,词人笔锋一转,凭借丰富的联想,对鸿雁的生活、心理活动和殉情的原因层层剖析。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飞双宿,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痴儿女”三字,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对“双飞客”真挚的感情,让人不禁联想到了人世间那些心心相印、款款相依的深情爱侣。“君应有语”,词人手捧一扌不黄土,在猎猎风中揣度殉情前大雁的心理: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孤雁心中一定也产生过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万里”、“千山”,描写路途的遥远;“层云”、“暮雪”,渲染征途的艰险,此处运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鸿雁心灵的轨迹,点出了它殉情的原因。“有你在的时候,纵千山万水远,风霜雪雨严”,却有快乐,有期盼,苦也甜;而今,情侣亡逝,自己形单影只,前途渺茫,愁云惨淡,“我只有选择与你生死与共吧”。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死者于九泉之下,“自投于地死”,这是多么细腻的心路历程描写呀!

  下片,作者又借助周围的景物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三句写葬雁的地方。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萧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古与今,人与雁,彼此映衬,更显鸿雁殉情的凄烈。“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 ,山鬼枉自哀啼 。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三句,写鸿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会嫉妒,虽不能说是重于泰山,却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于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墨客歌咏传颂,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深情礼赞 。“千秋万古”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用拟人之法,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生死相许”的至情至爱的讴歌。

  全词行文并不复杂,却腾挪多变,用事实回答了什么是至情的问题,情真意切,回肠九曲,把“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主题写得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

  《雁丘》这首词属于婉约一路,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情见长,全词句句有情,动人心魄,在写情的缠绵程度上,比一般的婉约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读起来却全无哀婉凄楚、香浓秩密之感,这是因为元好问极力推崇稼轩词,深受稼轩豪迈之气熏陶,同时,更因其有刚健豪放的北方文化心理作底蕴,故能摧刚为柔,健笔写柔情,把婉约词写得如此催人泪下。我们读《雁丘》,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词人“高视一切”的气魄与胸襟,深切地感受到词人对“生死相许”的人间“至情”的推崇与赞美。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题的备考方略

        古诗文阅读在高考中有几个“最”:第一,与总分相关系数最大。第二,最能表现文学素养。第三,最能表现个性特征。还有,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为浓郁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试题中能力要求最为高难、选拔区分最为明显的一类命题。题量虽然不大,分值虽然不多,但“含金量”很高。

  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趋向是:

  1.重视通过“以小见大”来考查鉴赏能力。

  2.重视通过分析来展示思维、鉴赏过程。

  3.答案给表现个性特征以更大的余地。

  高考诗歌欣赏题越来越体现出诗歌鉴赏的本色,过去那种小儿科式的诗歌鉴赏考查题已难觅踪影,高考诗歌鉴赏题已趋成熟。今后的发展趋势可以用八个字来加以概括,那就是“层级、张力、个性、分析”。前两个词是针对试题特点说的,后两个词是就考查内容或是说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要求而说的。我们的诗歌鉴赏训练也应相应调整着力点,在以往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加大训练的力度。

  先说“层级”。所谓“层级”,是说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逻辑关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如果一道题里有两问的话,那么前面一问和后面的一问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似乎互不相干,而是紧密相连,前面的解答往往是后面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面的解答也往往是前面解答的跃进或深入。

  以2004年高考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这两问之间的层级性很明显:第一问首先要我们弄清描写的是怎样的春意,第二问需要通过一个“闹”字深入理解眼前的春意到了什么程度。这两问是围绕着同一个问题,二者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前一问的解题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和基础,后一问的解题是前一问解答的深入和展开。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今后高考试题的两问都会如此围绕着同一个问题,但是今后高考的诗歌鉴赏题肯定会凸显两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尤其是凸显两问之间的层级关系。

  由此可见,今后的诗歌鉴赏,要凸显其“整体阅读鉴赏”的特点。

  再说说“张力”。“张力”在这里的意思是“以小见大”。

  以2004年高考全国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看似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细节的理解,但是有相当大的考查力度,如果把握不住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不住诗的意境,把握不住诗的意趣,是很难答出下面的意思的——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情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的深深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书写。

  由此可见,今后诗歌鉴赏训练,要多做一些“细活”,善于在细微处品出滋味来。

  下面再说说“个性”。

  诗歌鉴赏具有个性特征。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领悟不尽相同。现在的高考允许并鼓励个性化回答。由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问题常有见仁见智的差别,即使同一首诗,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而可以采用开放性较强的主观性试题。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以视具体情况给分。

  例如2004年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的试题与评卷标准: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评卷标准:古代有人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而出”,用得极妙;但也有人认为,“闹”不是好字,也不是好事,写良辰美景而用这么一个字,实在没有道理。因此如考生认为“闹”字用得无理,只要言之成理,且文字通顺,也可酌情给分。

  最后说说“分析”。

  分析的过程,就是鉴赏的过程,就是自己鉴赏能力的展现。

  答题忌讳“贴标签式”。例如:仅仅写上四个字———情景交融,不给分。过去或许还可以猜一猜,现在是真刀实枪。过去做选择题时不要求展示思维的过程,现在不展示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的作答就是思维过程的展现。过去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作答,现在还要让别人明白,也就是必须把自己知道的明明白白表达出来,让别人也知道,也信服,这就不容易了。过去只要一个最后结论,现在则把观点和阐述分开来,仅仅观点对,阐述不出来或阐述不对照样扣分。这是真真切切、货真价实的鉴赏了。

  综上所述,今后古诗鉴赏的训练力度需要加大,训练要避免粗放式,多在细微处下工夫。不但要训练对诗的意象、意境、意趣的理解,还要训练把自己的理解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下面说说古文阅读试题的考查趋势:

  1.选材注重记述人物。例如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的《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全国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的《后汉书·孟尝传》、北京卷的《隋书·循吏传》、江苏卷的《宋史·徐绩传》、广东卷的《孔子家语·颜回》、福建卷的《申屠嘉》、浙江卷的《许逖》、湖北卷的《资治通鉴·唐纪》、天津卷的《三国志·魏书·曹彰传》、重庆卷的《新唐书·列传·忠义》、辽宁卷的《北史·王罴列传》。

  由此可见,今后应该进一步培养整体阅读的习惯和能力。高考的文言文阅读,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扫读一遍,大致了解文言段是什么文体,如果是记叙文,那么要知道写的是谁,大致是怎么一回事。这时,一定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具体语句上,要把有些看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去,顺着往下读,借助文段的题目,借助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借助设题和选择肢,先弄懂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借助这个大致意思,反过去读第二遍,由于前边的粗读已经理出一点头绪,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原来没弄懂的地方就变得比较好懂了。如果碰到比较难的文段,就要反复这样“串”几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有些同学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考生应该知道,所选文言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第二遍看不大懂是非常正常的。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要善于借助其他因素。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形训)和邻里相推(同训和反训),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等等。

  2.考查点进一步接近教材。

  以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和北京卷所考实词为例来说:

  “凶、白、诺、箧、除、市”都是教材出现过的。

  以两份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所考虚词为例:

  “而、因、为、以、遂”(其中“因、而、以”是两套卷子都有的),也都是课本中常出现的。

  由此可见,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今后这一部分的训练要更加重视课内文本尤其是基本篇目。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基本由一个实词题、一个虚词题、一个选择题和一个分析理解题组成。全国新课标卷和北京卷等都是如此。

  就拿选择题来说,构拟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加进一两处明显的错处让考生识别。例如“无中生有”等等。

  例如2004年全国卷(四川、吉林、黑龙江、云南等地区)中的第14题C项:“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错在无中生有。

  再如2004年全国卷(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第14题D项:“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推荐。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属于无中生有。

  由此可见,古文部分的训练也要重视解题路数的训练,虽然这种技巧性的东西不是训练的主项,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在做文言文练习时,要注意多积累考试经验。

  人生之不可管理

作者:林清玄

       今年春天,应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徐木兰教授之邀,到台大企管研究所演讲,我讲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人生是不可管理的”,当时引起非常热烈的讨论和回响。

  我想,学习管理的人,同时认识到“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和“人生是不可管理的”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欠缺管理的人生,往往是散漫、失败、没有效率和没有目标的人生。但是人生如果能完全纳入管理,大部分有管理概念的人都会成功,想有钱的人,透过管理会变成富豪;想从政的人,透过管理会成为政治家;想伟大的人,透过管理会成为伟人。

  可惜的是,我们在岁月中浸淫愈久,愈会发现到人生不可管理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钱的人,福报比努力更重要,无福的人靠着管理和努力来累积财富,往往累积到一个数目,不是钱财流失了,就是身体败坏了,无福消受。我们看到许多大富豪,有的为富不仁,有的并没有比一般人努力,钱潮却汹涌而至,挡也挡不住。

  真正幸福的婚姻,靠的不单是细心经营,而是注定好的姻缘。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向往、渴望有美好的婚姻,但是有些人奋斗终生,投入全副心血,却由于对手不在同一个水平上,也难以获得幸福。有好姻缘的人,楚楚留香,神功弹指,几乎无需任何努力,幸福就会令人羡慕。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人追求名望与权位,竭尽心力、头破血流、鞠躬尽瘁也追求不到,最后才认识到“政治是肮脏的”,死而后已。可是有一些身怀贵骨的人,却往往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或者在艰危困苦之中,必有贵人相扶,而能绝处逢生,腾龙起凤。

  种种生命中看到的现实情境,使我们步入中年的人往往发现到,人生里那不可管理的部分常常比可以管理的部分重要得多,只要一个人有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说他是看清或看开了。

  如果一个人看不清那不可管理的事实,就会终其一生在无常的名利、权位、情感中迷转流浪,直到老死,永无平安幸福之日了。

  生命中不能管理的事还真多,至少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揭示的“有身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炽盛,全是不能管理的。

  我们不能选择要投生的时代、环境、社会、家庭,因此,大部分的人自一投生就处于痛苦之中。最近常看到黑暗大陆非洲战乱与饥荒的报导,不死于战乱的,也死于饥饿,哀鸿遍野,生不如死,或者说,生不如不生。

  我们都很怕老去,很怀念青年时代的俊秀与活泼,可是不论我们花费多少气力来维护青春,我们每天照镜子都会发现自己的老化,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筋骨衰弱。

  我们看到许多生龙活虎的人,昨天还在一起喝茶,今天病倒了。我们认识许多青春洋溢的朋友,昨夜还相逢一笑,今晨已离开了世间。

  我们那些深深爱恋的人,不是从前,就是现在,或必然在未来,终究要别离呀。

  我们那些互相欠债的人,永远在这里纠缠相会,不能解脱,无法逃离。

  我们曾做过无数的无涯规划,人生锦囊,在最重要的时刻往往爆出不能完成的变数。

  即使闲来无事,春日晴好,我们也会新愁旧恨齐上心头,苦乐放两旁,烦恼摆中间,永远不得闲。

  生命中有这么多不能管理的情境,这是人生里最大的悲情。

  幸好,不能管理并不是不能思维、不能关照、不能觉醒,一个人认识到这一点,智慧可以说就得到基本的开展了。

  在轮回的长河中,人的生命只是短暂的过程: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则是过程中的浮沫,浮沫上或有阳光照射,也会映现出媚人的七彩,毕竟是在旋转、变化与起灭。

  谁能留住一个泡沫?

  谁能管理一条河流?

  谁能管理阳光一样的美丽?

  谁能管理阴雨一般的哀愁呢?

  若能在美丽中欣赏美丽,在痛苦中觉醒痛苦,在烦恼中关照烦恼,在悲哀中超越悲哀,在每一个生命的过程、生活的片断中都保有坚毅的心情、广大的气度、庄严的胸襟也就好了。

  有一天,我漫步在南方的郊野之中,夏季的雷声轰隆,闪电一道一道从云端劈入远方的地层,乌云横满整个天际,豆大的雨点满天洒下,丰润的稻田连绵到天边去,思及人的渺小,生命之不可管理,呀,不管有什么天色,我们都要昂然走在天地之间,不轻忽每一个历程。

  (选自《讲义》,1992年第9期)

  邀请信

  “人生之不可管理”,乍读此语似乎令人不寒而栗。人生仓促,短暂易逝,若再不可管理,那人当如何?悲哀叹息?放任随意?无能为力?坐以待毙?仔细读读林清玄的文章,你会明白,作家要告诉我们的绝不是悲观和虚无。他肯定“人生是需要管理的”,同时又让我们认识到人生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人力所不能为。

  懂得“人生需要管理”,我们学会积极进取、认真执著;懂得“人生之不可管理”,我们学会豁达、宁静、敬畏和欣赏。我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及由此文引发的思考定然各异,中学生朋友,读过此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何感想?欢迎你来信告诉我们,我们将把你的阅读感受刊登在本刊第五期“邀您共赏”专栏里,赶快来参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中考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及答案
这词人16岁所写诗词流传后世几百年,尤其是前两句更是妇孺皆知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2)
元好问:千百年来深受世人喜爱的一首爱情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版(改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