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军:中秋寻中——日月相合,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
唐 佚名 伏羲女娲像图页 绢本设色
馆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上彩画人首蛇身男女二人,均着窄衫小袖绛红色胡装,二人腰相连,共着一条白裙。男居左,无须,头戴笼冠,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已被腐蚀)。女居在右,束高髻,张右手执规。男女上身
相拥,中间两臂相连,下尾盘曲相交四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周画圆圈以象征日;尾下有下弯月牙一,周画圆圈以象征月。画面四周面遍布大小相等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象征星辰。
吐鲁番高昌国至唐西州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许多伏羲、女娲绢画画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拥,伏羲持矩,女娲持规。绢画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围布满丝缕相连的星辰。整幅绢画上宽下
窄,与棺形相似,常覆盖于棺上,也有盖于尸上或置于户旁者,还有张挂或用木钉固定于墓顶的情况。
阿斯塔那古墓,1963年12月由新疆博物馆拨交故宫博物院。据阿斯塔那古墓考古报告中所示,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有数十件。在墓室中一般都是画面朝下,用木钉钉在墓顶上。一般认为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用以配合画面上的日月星辰,为墓室营造一个小宇宙。


壬寅年七月十三的落日 北京 肖军先生摄


壬寅年八月初十的月 北京 肖军先生摄

🌒🌓🌔🌕🌖🌗🌘

中秋,传统历法的八月十五,为什么选这一天作为秋天的“中”呢?实际上秋天的中是仲秋,也就是与春分相对的秋分,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确定的。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走到秋天中与赤道相交的那个点时,就是秋分。这天昼夜等长,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沿着赤道运行。《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描述,用傍晚时虚宿上中天,来确定仲秋。而八月十五,用的则是月亮,将月望圆时,定为中秋。回到传统历法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中秋”的缘由。

注:秋季之中

《尚书 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书 考灵曜》:虚星为秋候,昴星为冬期。

虚宿(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图纂.内府全图》》)

昴宿(引自《古今图书集成图纂.内府全图》》)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
宋 大观四年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我们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岁是回归年365.25日,即太阳在天上运行一周的时间;年是12个朔望月的时间,即29.5306乘以12,约等于354天,闰年则有13个朔望月。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用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来弥合岁和年的时差。到了汉代太初历,改为无中气置闰,哪个朔望月里没有中气,这个月就自然作为上一个月的闰月。结果是从汉到明朝末年,每一个朔望月中都有一个中气,形象的看就是日与月被人为的在历法中相合,日月相合,汉书称此为“历数以闰正天地之中”。到了明朝末年,传教士来到中国编译《崇祯历书》,改传统的平气为定气。由于太阳运行的不均匀性,一个节气可能从14天到16天不等,这样一个朔望月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个中气,从此打破了传统的规则置闰,变成了无规则置闰。规则置闰用的是平气,一个节气15.22天,具体为15或16天,每一个朔望月中都有一个中气,反过来就可以用中气来纪月,千余年没有错乱。在太初历中可以明确看到,八月和秋分是对应的,那么选择八月的月圆日作为中秋,就容易理解了。古代相应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礼仪。

十二中气与月份的对应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注:秋分祭月

《太平御览》:八月中气,日在轸,(秋分为八月中气。)昏南斗中,晓东井中,斗建酉位之中。秋分之日,雷乃收声,后五日,蛰虫坯户,后五日,水始涸。是月也,祀夕月於西郊,(秋分日祭之。)命有司享寿星於南郊。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因秋分昼夜平,则正之。)

宋  佚名 拜月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古观象台上的象限仪和玑衡抚辰仪

从1912年起至今,我国已改用公历,即阳历。阳历以回归年为岁,月份则和月亮没有关系,采用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闰年29天,形象的说就是遗忘了月亮,而既然发觉了遗忘,便应拾回月亮。观浙江杭州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就可以看到月亮的力量,可以理解《内经》中所言的,色脉关乎日月,人体中的血脉和江上潮水一样受到月亮起潮力的影响作用。传统历法正是这样,按照自然原理,把日月和谐在一起。

南宋  李嵩 月夜看潮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描绘临安中秋夜观海潮,钱塘江粼粼江涛,杭州岁岁观潮之乐

浙江潮 二我轩摄 1911

现在我们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带着月球围绕太阳运行,日、月、地构成了一个三体的系统。所以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行并不是孤独的,有月亮的陪伴和太阳的引领,在三体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由于月亮的扰动,地球在进动的过程中还会有18.6年的章动周期,正好与19年的闰周相接近,而这样时间长度正好是人这样的高等生命的成熟期。从近代物理的角度看,人在天地之间的生存,一样在不断接受着日月运行的影响因此,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依然是现代人需要关注的事情。

日落月升 图源网络
北京古观象台台顶仪象

北京天文馆的赤道式日晷

北京天文馆的天球仪


🌒🌓🌔🌕🌖🌗🌘
|绍文堂| 
乾坤清淑之气
在上为星辰
在下为河岳
在人为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历法成就
你可能不知道的农历
品味医道之卌九:开启术数之门的钥匙
农历为何没有“闰正月”?
中国历法(阴阳干支三合历)周期时间测市的思维和思(转)
生活中的地理:天文历法知识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