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内经》素问——评热病篇,逆调论篇,疟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原文】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yǎn,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译文】

        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气短,时常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眼睛下面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原文】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lì,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luán节也。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译文】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热水、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并不感到恶寒战栗,这是什么病呢?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则肾精由于得不到阳气的温暖而枯竭不能生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阴精不能生长则骨髓不能充满,因此就会寒冷至骨。其所以不会出现恶寒战栗的情况,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的君火和相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黄帝问曰:夫痎疟jiē nüè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对曰:疟nüè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lì鼓颔hàn,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它的停止和发作有固定的时间,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而使上下颌止不住撞击,腰背都很疼痛。当寒冷过去之后,接着又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将要破裂,口很渴喜欢喝冷饮。

《黄帝内经》12月8日诵读内容素问·疟论

【原文】帝曰:善。其作日晏yàn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lǚ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译文】黄帝道: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的逐日推迟,有的逐日提前,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疟邪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椎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疟邪却从第二天起,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逐日推迟。当疟邪首先侵袭于脊椎骨时,每当卫气会于风府穴时则腠理打开,腠理打开则疟邪侵入,疟邪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疟邪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lǚ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jiàn日发者,由邪气内薄pò于五脏,横连募mó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jiàn日乃作也。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这种疟邪首先侵袭风府穴,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情况,经二十五日疟邪下行至骶骨,第二十六日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膂脉,随后疟邪上行,至第九日上至于缺盆穴中,因为疟邪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逐日提前。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疟邪内迫于五脏,横连于募原。这种情况下疟邪所行走的道路较远,疟邪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疟邪与卫气不能同时相会,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黄帝道:你说卫气每至于风府穴时,腠理打开,疟邪乘机袭入,疟邪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疟邪相会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疟邪就不恰好在风府穴,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呢?

《黄帝内经》12月11日诵读内容素问·疟论

【原文】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lǚ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zhòng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zhòng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zhòng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zhòng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zhòng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译文】岐伯说:以上是指疟邪首先侵入于头项,循着脊椎骨而下的情况所讲述的。但是,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疟邪所侵犯的部位也不一样,所以疟邪侵入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疟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疟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发;疟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疟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是卫气所行之处,与疟邪相合,那么病就要发作。所以说,与风邪相似,疟邪侵袭人体也没有一定的部位,要看卫气的循行流转,当卫气使腠理打开之时,疟邪乘机与之相合,这就是疟邪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nüè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nüè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chù,故常在;疟nüè气随经络沉以内薄pò(迫),故卫气应乃作。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黄帝道:讲得好!风邪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么风邪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应当补。现如今对疟疾病而言,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病人在感到寒冷时,虽然用热水或烤火的方法,也不能使之温暖;而感到发热的时候,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这些寒热表现,都是有余与不足同时出现的症状,(不知是该用泻的方法还是补的方法)。当发病的时候,良医也束手无策,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针刺的方法治疗,这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告诉我。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hè之热,无刺浑浑gǔn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是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的时候,阳气并于阴经,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到极限的时候,则将回到阳经,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气虚而阳气实,所以先发热而口渴。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原文】

        夫疟nüè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篇【译文】

        疟疾的病邪之气,发于阳经则阳气胜,发于阴经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疾,因为引起发病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在到达寒热极点时就发生转换。当其病发作的时候,像火一样的炽热,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挡。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jiàn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qìng(凊)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像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心疟,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阴心经。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叹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阴肝经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xiǎn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xuàn(眩)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阴脾经。肾疟,使人畏寒怕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胃疟,发病使人中脘壅塞,易觉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脘腹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疟发身方热,刺跗fū上动脉,开其空(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shù(腧),用中针,傍páng(旁)五胠qū俞(腧)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上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腧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疟脉小实急,灸陉jìng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biàn宜用药,不宜用针。凡冶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xiàn,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艾炙小腿部的少阴经穴,并刺足趾端的井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像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xī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夹)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哪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愈,可刺舌下两脉出血;如再不愈,可取委中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充血的穴位刺出其血,并刺足太阳膀胱经的项部以下脊椎两旁的腧穴(即大杼、风门穴),这样病一定会痊愈。上面所说的舌下两脉,就是指的廉泉穴。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xī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凡刺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给以先刺。比如: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百会穴)及两额(悬颅穴)、两眉间(攒竹穴)出血。先发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穴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的十指间的井穴。先发小腿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的井穴出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原文】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wù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héng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fū髓病,以馋chán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jiàn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jiàn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译文】

        风疟,发作时是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酸疼剧烈,而且拒按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鑱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可以立止。如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但应注意,凡刺诸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刺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65)|贯众
《黄帝内经》【素问】13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文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
黄帝内经原文章节与译文(4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