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忍不住骂孩子,骂完又后悔,怎么破?

       一个家长问我说,老师每周都会在群里发孩子的成绩,所有家长都会看到其他孩子的成绩和排名。

       每每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气就不打一处来,但是想到之前孩子告诉她:“要淡定,要克制。”自己也学了很多相关理论,知道大骂孩子不好。

        内心反复告诉自己:冷静,克制,调节情绪,拼命深呼吸。

      结果,没想到见到孩子那一刻,热血直冲脑门,前面所有的准备和心理建设都哗啦啦掉到了地上。

       于是,对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骂,声音之大,愤怒之盛,响彻整栋大楼。

       指责、贬低孩子的话也极大地发挥出作为妈妈的语言天赋,“没用”“我怎么生了你这么笨的孩子!”“你是去上课还是去睡觉的?”“猪都比你聪明!”

       孩子一言不发地听着,他早就已经清楚,面对盛怒之下的妈妈,低头,表现认错状,才是明智之举。

       火气终于宣泄完了,冷静下来之后,妈妈无比自责:我不是想好了不发火吗?跟我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我是不是有问题?

       有时会跟孩子道歉,孩子也很冷淡,似乎并不相信妈妈,已经习惯了等待下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果然,下一场暴风雨降临的时间,并不遥远。

       这位妈妈很难受,她真的不希望自己继续这样下去,却又不知道如何改变。

压力的承担者

      将成绩发到群里,制造的是群体压力,而且家长成为了这个压力的实际承担者。

      这就相当于家长们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孩子按成绩高低排队,自己的孩子就站在队尾一样的丢脸。这样的冲击效果,是绝对要比问孩子:“你们班班长考多少分?”来得要直接而杀伤力巨大的。

       微信群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所有的家长彼此不见面,甚至相互都并不认识,但当大家进入到一个微信群,就相当于被拉到了同一个团体里,会被这个团体的动力影响、刺激。

       从理智上讲,我们都知道,别的家长又不认识你家孩子,根本不会去留意你孩子的成绩。大家最多留意一下班上前几名的成绩,回头数落一下孩子:“你看看别人,这次又考了第一名。”

       但这是理智上。

       在感觉上,我们坚定的相信,所有的家长都看到了我孩子考得那么差,甚至大家都可能在背地里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以自己的孩子作为反面教材教育他们的孩子:“你看看,千万不要像***学习,成绩这么差,以后只能扫大街!”

       这时候,孩子成绩差这件事情本身,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别人都知道我孩子成绩差,这是压力的关键。

       通讯越来越发达,老师和家长之间终于实现了期待中的“无缝衔接”,以前孩子考差了,还能撒个“善意的谎言”。

       而今,连窗户都没有,老师会将成绩直接发到每个家长手中。

       以前孩子犯了错,最怕的就是请家长,老师跟家长告状,于是努力跟老师求情,诚恳认错,希望把所有问题维持在学校的范围之内。

       而今,完全不可能,没到孩子找老师说好话,家长已经早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

       小到孩子上学迟到,大到孩子在学校跟同学打架,上课跟老师顶嘴,有了微信这一“神器”,打几个字,发一条语音,简直不要太方便。家长人在家中坐,孩子的状况了如指掌。

       我接触过几个调皮孩子的家长,几乎已经到了看到老师的消息和电话,心就提到了嗓子眼的程度,那样的紧张和压力之下,你再告诉她要冷静,要接纳,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此,在当今社会做家长,不但要考验我们对孩子成绩的接纳能力,还有家长自身的抗压能力。

       面对老师传递的压力,你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吗?能消化这些压力吗?

        无法消化的压力,最终一定会找到一个途径爆发出来。

为什么是孩子?

        为什么会很多负面情绪的宣泄对象,都会在孩子身上呢?

      明明在孩子进家门之前还好好的,挺平静的,一看到孩子背着书包跨进家门,往沙发上一坐,气就不打一处来呢?

        这其实跟班上的“熊孩子”,一定会找最弱的,看起来最没有反抗力和杀伤力的孩子欺负,是一个道理。

       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确实处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他不可能因为你骂了他,就离家出走,就搬出去住,就跟你断绝关系,就断绝你的经济来源……

        没有一样他有能力做到。骂得急了,最多反驳一两句,大吼两声,发现父母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了,只能“识时务”地低头不语。

        真的离家出走了,也大部分是在周围或者楼下转一转,等着父母来找自己,便顺着台阶乖乖回家。

       我们坚信:无论怎么骂,孩子都不会离开你,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内心保障,让我们在潜意识中,能够放松警惕,找准孩子这个对象,释放情绪。 

        在当时当地,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只能默默听着,无法作任何的反抗,这会给家长一种“奇异”的安全感,认为对孩子宣泄,没有问题,不会有影响。

       只是,弱者并非没有感受,孩子也在寻找合适的方法消灭来自家长的负面情绪,消化不了,也是累积在心里,不断发酵、恶化。

        某一天,他可能会生病,心理出现问题。

       某一天,当他感觉到自己有力量的时候,可能会   反击,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某一天,他可能因为习惯压抑和不反抗,形成懦弱、胆怯的性格。

      当然,在激烈的情绪之下,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看到那么长远的影响,更多的感受是:“我太生气了,我一定要宣泄!”

愤怒的背后是无力和羞耻

      这种无力感、羞耻感来自于:为什么我的孩子比不上别人?

      无论是老师把成绩发到群力,还是把孩子在学校的不良表现时时转播给家长,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不断地加重这种无力感、羞耻感。

       我们一遍遍地在理智上告诉自己要接纳孩子,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但灵魂拷问永远是:为何别人的孩子就能做到?为何只有我的孩子做不到?

      我也花全部的空余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换好的学校,苦口婆心地劝告孩子要努力学习……

      别的家长做到的我都做到了,为何我的孩子还是学习不好?为何孩子要在这么多家长面前让我丢脸?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的孩子也不比别人的孩子笨,为什么会这样?

       能做的都做了,孩子还是不优秀,还是比不上别  人,引发出的是巨大的焦虑和无力感。

      无力感向内攻击便是自责:我真是没用,教不好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无力感向外攻击便是愤怒:孩子这么不争气,这么不努力,让自己这么丢脸!

      而忍不住发火的父母,大部分是习惯将无力感向外攻击的,认为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在孩子。

      又或者向提问的家长一般,先向外攻击,再陷入深深的自责:我不该发脾气,不该骂孩子。

      人是不喜欢无力感的,那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虚弱,由此引发巨大的不安全感,我们更习惯将这份“无力”丢出去,让对方来承受这份“无力”。



      这也是为什么长期被骂大的孩子,大部分都脆弱、无力、没有主见,他们接收了太多父母的无力,并把这些“无力”打包一下,照单全收为自己的没用、一事无成。

        其实,面对自己的无力,有时候恰好是勇敢、有力量的表现。

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

      情绪会因为理智的压抑而消失吗?

      比如,我们明明很想发火,会因为我们拼命地压抑自己,最终成功被消化,无影无踪吗?

       答案是否定的。

      压抑的情绪一般会有两种消化的途径,要么在某一时刻集中爆发,向外宣泄,要么向内攻击,变成对自我的不满和自责,伤害自己。

      除此之外,不存在平白无故消失的可能性。

       这就回答前面谈到,为什么理智上明明知道对孩子发脾气,骂孩子不好,却又始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终孩子冲孩子爆发了呢?

      因为理智这个小兵,是阻挡不了愤怒这个庞然大物的。螳臂当车一般的阻拦,反而会激怒这个大怪物,让他更加暴怒和失控。

       情绪这个东西,它其实就像弹簧一样,你越压它,它绝对会在某一刻,趁你不留神的时候,高高地弹起来,出乎意料,而且杀伤力巨大。

      若是你把负面情绪当敌人,它一定是个狡猾的敌人。

       情绪是只能疏不能堵,越堵,越压抑,越积累,情绪便越强烈,爆发起来也就越可怕。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情绪处理方式,有的人是憋在心里,试图憋死情绪,很多时候是没把情绪憋死,把自己憋得喘不过来。

       有的人习惯向外宣泄,向外攻击,一顿发泄之后,也冷静了,心里也舒坦了,却非常考验身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是心脏承受能力,也容易破坏关系。

       还有人是习惯将情绪排除在内心之外,用“理智化”的方式来应对一切事情,看起来云淡风轻,却也给人以冷漠,甚至冷血之感。

        我想,不妨试着跟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做朋友,不将其是做洪水猛兽,尝试一些温和的方式与其相处。

       让你的情绪有一个表达和疏解的机会和空间,比如说尝试跟另一半吐吐槽;尝试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尝试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自己这么愤怒?

      尝试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处理模式。 

      在无法避免愤怒产生的情况下,尝试用可行的方式去处理情绪,也是一个方向。

      不要害怕,慢慢去驯化你的情绪,让它能够在你的掌控中,沿着既定的轨道表达、处理。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警惕高三同学负面情绪的累积效应
孩子成绩总是不好,比分析成绩、更新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
孩子生气就打自己?家长别担心,“情绪疏导”这门课该上了
当孩子犯错时, 父母的打骂会留下“情绪疤痕”, 要学会正确教养
凌源教育书店,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家长如何做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