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这样做

       在上一期中,我们谈到教会孩子跌倒的重要性,怎么优雅地跌倒,如何在跌倒之后清理伤口,如何重新站起来……每一步,都尤为重要。

       挫折教育也是近几年很火的一个概念,各类培训机构打着挫折教育的旗号,号称带孩子去条件艰苦的地方吃吃苦,饿几顿,弄得脏一点,便能够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这是一个明显的营销概念,混淆“吃苦”和“抗挫”之间的关系,玩文字游戏吸引大众的注意。

      当然,其火热和受关注的程度,也反映出一个现实:在家长眼中,现在孩子的抗挫能力确实很差。

      什么是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给孩子制造几个困难,让孩子去“演习”一下,要知道,生活要比我们设想中的复杂无数倍。

      挫折也不等同于吃苦,很多精神上的挫败,带给人的痛苦,比肉体上的要难熬百倍。

      什么是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后,教孩子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处理挫折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重新出发。

       能处理、应对挫折,孩子便能够不怕失败。

前期准备: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时下社会提倡的是“稳定教育”、“稳定人生”: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一路走下去,一切顺利,尽在掌握。

       一旦孩子偏离这个“正轨”,想要走走小路,父母的神经便会马上紧张起来,千方百计劝说阻挠。

      识别危险,帮助孩子避开危险,是作为家长的本能。在孩子没有生存能力,没办法判断危险的阶段里,这种本能,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孩子。

      我的家庭咨询室里有一侧靠窗的位置,因为房屋结构的原因,突出来一块,人坐在旁边,站起来的时候若是不小心,便有撞头的风险。

      神奇的是,因为这块突出来的部位,我见识到了很多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微妙模式。

      有的家长会自动选择坐那个“有危险”的位置,并且对他(她)的孩子说:“我怕你坐这,站起来的时候又撞头。”我留意他(她)用了“又”字,看来这个孩子平时挺不让人省心,经常撞头撞脚。

      有时孩子会恰巧坐在那个位置,家长的眼睛便像开了摄像头,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伸个懒腰,往上立立身子,家长立马警觉起来:“小心不要撞到头。”

      要是孩子准备站起来,那便更紧张起来:“小心、小心、小心。”一边说着,一边往前伸手,恨不能直接把手放在孩子头上,确保孩子的头万无一失。

      我心里想着,要是条件允许,家长们估计会很乐意把那面碍事的突出的墙拆掉或者填平。

      奇怪的是,家长们的好意总是很难得到孩子的感激,换来的是不耐烦的嘟囔:“我知道,我知道,我自己能看见。”

      当然,那些被父母担心撞到头的孩子,都是初中以上的孩子,他们早已经有足够的判断力,来确认危险,应对危险。

      家长们却总是出于本能,继续保护,继续试图带领孩子走一条安全的路,顺遂的路,没有挫折的路。

      抗挫能力的训练在我看来是一个脱敏的过程,从未接触过这个敏感源的孩子,某一天突然接受大剂量的失败,可能会给他带来崩溃性的打击。

      恰当的时候,让孩子撞一下头,让孩子自己面对一下失败,是成长中必备的脱敏。

父母必过之心理关

1、父母害怕孩子失败吗?

      孩子害怕失败,父母害怕失败吗?

      我见过很多父母似乎比孩子更害怕失败,或者更准确一点说:他们比孩子本人更害怕孩子失败。

      父母们将孩子的人生设计为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万无一失的建筑物,一旦任何小的细节出现问题,都能让他们焦虑异常,生出“一切都完了”的  念头。

      孩子考差了,父母失眠了:考这么点分,将来怎么办呢?

      孩子上学遇到困难,经常请假,父母气急败坏,说着丧气话:“上不了就别上了!”

      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孩子,内心更挫败:我也对自己的孩子倾尽全力,为什么他(她)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我曾问过一个厌学孩子的家长:“你不是希望孩子去上学吗?怎么还叫他不想上就不要上了?”她的回答是:“我知道他心里想上,才敢这么说的。”

      这显然是一个经历过理智加工的答案,在脱口而出的那一刻,家长真的是对孩子满怀信心吗?

      还是更多的是被打击之后想要试探:孩子会拒绝吗?还是真的就不去了?

      家长想赌一把,想用孩子的肯定答案,来给自己增强信心。

       而孩子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孩子泄气地说:“我爸妈都不相信我能坚持上学,我自己更没有信心。”

      面对孩子的失败,家长能不被挫败,看起来好难,但很重要。

      为何家长们会那么在意孩子的失败?因为孩子失败,代表父母失败。父母跟孩子是一体的,家长们切身地感受着孩子的失败带给自己的挫败。

      从家长的反应中,孩子判断着自己这次失败的严重性,得出的结论是:很严重。 

2、失败很丢脸吗?

      假如我问十个孩子:“你觉得失败很丢脸吗?”我想十个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很丢脸。”

      失败者,在我们的文化中,向来是不被待见的群体,有谁会去关注失败的人吗?没有。

      俗话说“虽败犹荣”。事实却是,只有经历失败之后,绝地反击了,最终成功的人,才会被记录,被歌颂。

     例如大家熟知的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比如企业家们在失败之后会津津乐道自己当初失败的经历。

      那些最终没有成功的人呢?那些不断尝试,却一直没有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呢?没人会关心,甚至没人愿意提及。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失败有时候不是成功之母,失败之后,可能还是失败。

      而大部分人,一生注定是凡人、普通人,热情积极地生活,但依然是普通人。从这个角度上讲,失败,原本就是家常便饭。

      我们否认这个现实,我们以为:成功才是常态。

      在孩子们那里,他们的应对是:我宁愿不做事,也不要经历失败。

      我宁愿不去考试,也不要考试成绩不好。

      我宁愿交朋友,也不要经历友谊的破裂。

      我宁愿不上学,也不要让同学看不起。

      失败好丢脸,为了保持自尊,我宁愿给自己筑一个坚硬的壳,把自己彻底保护。

      社会大的文化环境我们无法改变,那么,家长们呢?你们会觉得孩子失败,你们很丢脸吗?代表你没有把孩子教好吗?代表你不是好父母吗?

       你们的坦然,能带给孩子坦然。

3、事情失败,人不失败

      一个孩子跟我开玩笑:“我怎么才能开心起来,把所有跟我同年级的人都杀了,我能够一直稳居第一,我就开心,也能安心,不焦虑了。”

       虽知道是玩笑,听到的时候还是有些毛骨悚然,对失败的害怕和回避,竟然能够让他们生出对所有竞争者的敌意来。

     为何这么害怕失败?听得多了,我渐渐明白,在这些孩子心中,这件事情的失败,这次考试的失败,对他们而言,是毁灭性的的打击。

      在他们眼中,不是考试的失败,是整个人的失败,整个人在考试失败的那一瞬间,变得一无是处。

      回想一下,家长是否随口常说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没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

       仔细解读一下,这句话其实不通:题做不出来,跟人有没有用能等同吗?

       他这道题做不出来,那道题可能能做出来;语文做不出来,但是英语能做出来;学习不擅长,但做饭很不错。

       怎么孩子就没用了呢?

      夸大、概括化,将某一次失败,跟孩子这个人等同起来,考试不好,等于这个人,全部的成分,都毁了,都失败了。

       我们极尽所有语言天赋来夸大失败的影响,希望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威慑力,好让孩子奋发图强,迎头赶上。很遗憾,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父母只是想威胁一下,强调一下,孩子却听着入了心,他们坚定的相信:一次失败=我这个人失败。

      一次失败可以翻盘,可以重新再来,但若是我这个人失败呢?我整个人都被打上失败的标签,被钉上“失败”的牌子,我还可能翻身吗?

      对事不对人,是家庭教育的法宝之一。父母分得清楚,才能帮助孩子客观地、立体地看待自己,而不是孤立地、单一地,将自己一票否决。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害怕失败,害怕只会让人想逃,只有充满战胜对方的信心,你才能迎头痛击。

最后:教孩子处理伤口

      若是孩子在学走路的阶段,脚没有协调好,左脚绊到右脚摔倒了,他(她)哇哇大哭起来。

      我们都能理解,并且会想尽办法安慰孩子,把地打两下,怪地太硬,摔了自己的小心肝。

      孩子长大了,我们期望他们努力奔跑,一直奔跑,学习取得好成绩,拥有各种特长,在各类场合中闪闪发光。

       某一天,孩子摔倒了,坐在原地,哭起来。他(她)的身边穿梭着同龄的竞争者,纷纷超过他(她),跑到了前面。

       家长心中焦急如焚:别人都正常在跑,你怎么能坐在原地呢?这样你就落后了,你之后怎么赶得上呢?还不快点起来跑!

      我们期望孩子摔倒了,立马站起来,斗志昂扬地继续迎头赶上,不要耽误时间,浪费表情。

       然而,伤口不处理,会化脓发炎,失败的沮丧、屈辱不哭出来,会压抑在心,如鲠在喉。

      教孩子清理伤口,包扎伤口,分析摔倒的原因,最后才是重新站起来。

       或许一开始是慢慢走,走了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尝试跑。

      落后,总比放弃好。

      鼓励孩子表达失败带给他的所有情绪,便是清理伤口;

      父母安静地聆听,表达理解,表达感同身受,便是包扎;

       最后,跟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客观的归类,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的。

      几个步骤,缺一不可,不可乱了顺序,一上来就分析原因,讲道理,孩子腿还痛着,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关键,孩子那些丧气的、负能量的话语,你能听得下去吗?会听着比他更挫败吗?更沮丧,抑或是怒其不争吗?那便是对父母的考验。

      允许因为失败而痛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失败的接纳,而不是嫌弃,孩子便有了安全软垫,能够放心着陆。

       说了那么多,聪明的你大概看出来了,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关键在于父母怎么看待失败,过必要的心理关。

      准备工作做足,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挫折教育六岁前慎用
在家里怎么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清华教授直言:父母不狠心,再好的教育都是徒劳,再忙也要读一读
决定孩子以后的成就不仅是智商情商,还有这一点!
父母过度关心,只会培养出3种没出息的孩子,希望你没中招
挫折教育还要因人而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