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爱孩子,就不能在意TA的成绩?

前几天解答一个家长的提问,引出我很多的思考。

提问的是位妈妈,她的孩子是个学霸,虽然是在县城初中。

但长期蝉联年级第一,并且懂事、听话,是大家眼中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问题出在最近的一次考试,孩子从年级第一跌到了年级第四。

看到成绩的时候就接受不了了,哭了很久。整整一个月都状态不佳,不时唉声叹气。

甚至一想到考试便紧张、失眠,压力山大。

当然,这的确是个“凡尔赛”故事,普通的孩子会觉得年级第四已经非常优秀了,还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他不。

在他眼中,除了第一,其他的排名都没有任何意义。

妈妈反复声明:“我跟孩子爸爸真的不在意孩子的成绩,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对自己要求这么高。愁死人了。”

详细询问下去,却发现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孩子目前还在上初二,孩子爸爸已经每天开小灶,督促孩子做初三的练习和考卷。

妈妈因为孩子成绩好,回回年级第一,她俨然成了同事、邻居眼中的“明星妈妈”,取经的、赞叹的,不胜枚举。

显然,她对这种感觉是比较受用的。

话说回来,谁不想有一个让自己骄傲的孩子呢?

而且,很明显,孩子考年级第一和名次下降,家庭的欢乐和融洽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口头上的不在意,行为上的明显看重。

究竟哪个是真的呢?

当然,我想谈的不是父母在意孩子成绩这件事,我想探讨的,是这种言行的不一致。

在成绩问题上,表里不一,言行矛盾,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呢?

01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在意孩子成绩,似乎成了检验好父母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更高一级的“合格父母”标准。

这一标准原本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当它变成硬性标准,每位家长都拿这一标准要求自己的时候。

这就好比成年人工作,提倡大家不过于计较工资待遇,要追求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奉献、利他。

这原本也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以这个标准来评价每一个员工:

不计较工资的就是好员工,就道德高尚、优秀;

计较工资的就是目光短浅、势利,甚至自私。

那富二代上班只是为了找乐子,跟普通人上班为了养活自己,心里在意的东西能一样吗?

一刀切的标准,不仅有害,而且会让人无所适从。

一个想要靠考大学来改变人生轨迹的孩子,你告诉他不要在意成绩,那他应该在意什么呢?

明明心里在意,却又不得不迎合大众的评判,怎么办呢?

假装不在意。口是心非。里外两张皮。

02

作为好父母,不能说自己在意孩子的成绩,似乎成了一个默认的规则。

一边说着不在意成绩,一边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加做各类课外习题。

一边假装不在意孩子考多少分,心里却是万分焦急,盼望着孩子拿回来一个满意的答卷。

明明心里因为孩子考了好成绩乐开了花,脸上还要装得风平浪静,害怕孩子骄傲,还必须提点一句:“考这点分,没什么大不了的,别骄傲自满。”

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心里着急得不行,一股愤怒之火冲上脑门。

却为了遵从教科书的指导,不能骂,不能说,只能云淡风轻地来一句:“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别太在意。”

实话实说,这届的父母确实不好当。

问题是,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孩子真的看不出来,感受不到吗?

就像很多家长说的:“我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说过,他肯定不知道。”

太小瞧孩子的观察力和敏感度了。

还是那句话,孩子比父母以为的,要更了解父母。

如此的表里不一,不但达不到让孩子放松的效果,反而会引发亲子间的“信任危机”:爸妈到底哪句话说的是真的呢?

很多孩子压根不相信父母不在意成绩:“嘴上说不在意,我只要不学习就拼命催,考得好就满脸堆笑,考得不好就看什么都不顺眼。谁信呢?”

更直接一点的便是:“我到情愿他们骂我一顿算了。还干脆一点。”

真诚是任何关系建立和维持的基本前提。

要靠猜,要彼此伪装来维持表面的高尚,往往是会事与愿违的。

03

孩子需要一个成绩目标。需要父母认可。

能够在某方面获得父母的认可,是孩子价值感的体现,也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就像成年人有了经济实力之后,带来的自我认同和安全感一样。

成绩,是学生阶段评价孩子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是最好的标准,却一定是相对客观、公平的标准。

孩子需要借助成绩,来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对自我的基本评估。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出问题之后,告诉孩子:“我不在意你的成绩,你考0分都行。”

期望中,孩子听到会彻底轻松,开心,从此欢乐无边地学习。

其实不然,孩子更多的是困惑:“感觉父母放弃我了,对我的学习不抱期待了,觉得我肯定学得不好了。”

有要求,有期待,其实是父母相信孩子,看重孩子的体现。

之所以会出问题,根本在于目标的制定:

 a.目标遥不可及。

不管孩子本身的资质和智力如何,一律要求考100分,跟年级第一看齐。

一句:“别人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呢?”解释一切。

殊不知,人跟人之间,确实存在先天资质的差异,甚至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完全填平的差距。

否认这一点,一律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会造成孩子的无力感

反正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目标,父母都不会满意,我还努力干嘛。

制定一个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标准,才能让孩子真正有学习动力。

b.没有更好,没有最好。

孩子的学习真的没有“天花板”吗?

这是我们很少却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孩子足够努力,甚至能冲出天际,什么目标都不在话下。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就像挂在拉磨的驴子鼻子前的葫芦卜,永远都是快要接近了,又往前挪了,怎么都吃不到嘴里。

怎么都不能令父母满意,是很多孩子的困扰。

跑一场总也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压力不大,不挫败才怪呢?

帮助孩子达到他的“天花板”,已经是莫大的成功。

04

真正有害的不是在意成绩,而且只在意成绩。

成绩好万事都好商量,什么要求都答应,一家人和颜悦色、其乐融融。

成绩不好便立刻变脸,孩子做什么都不对,横看竖看都不顺眼,一家人也因此鸡飞狗跳。

巨大的反差之下,体现的一个观念是:成绩就是一切。

成绩是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成绩好,孩子就有价值,成绩不好,孩子就一无是处。

这必然会引发孩子的自我怀疑,甚至是抑郁。

就好比成年人当中,只以钱的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没有钱就不配活在这世界上一样的荒谬和无理。

成绩是很重要,父母是很看重你的成绩,但成绩不是一切。

更何况,每个班级中,其实都只有极少数同学能一直保持成绩名列前茅,大部分孩子只能是偶尔挤进前列,或者长期处于中下水平

接受自己成绩没那么优秀,也是孩子必经的成长阶段。

同样,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不是表面的:“没关系,你尽力就好。”是发自内心的接纳和理解。

每个孩子在成长之初,或多或少都带着自恋,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独特,最与众不同的人。

每对父母在迎接孩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也对孩子抱着这样那样的期待,希望孩子无所不能,优秀谣言。

时间、经历、会逐渐让大家认清现实。

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

不是自暴自弃,坚信自己一无是处,也不是骄傲不可一世,认为“老子天下第一”。

是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在人群中真实的位置。

例如,我的成绩只是普普通通,但是上个大学还是没问题的。

例如,我可能真的没有学习的天分,但是我性格不错,体育也不差。

例如,我学习方面真的有天赋,我可以认认真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估计能干出一番成果。

而不是,让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一路走到黑,发现没路走之后,找不到人生方向。

成绩,重要,但不唯一。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尖子生发言:父母是如何把我教成年级第一的!
家长们不在意也会做错的一年级数学题,孩子们更难做对了
父母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奔目标
如何安全度过“三年级之坎”
能给的你都给了,为什么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不好?惊醒众多家长!
高考生需“量体裁衣”确定期中考目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