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2岁老渡工马添喜:“义渡”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老渡工)

(好山好水好风景)

(好山好水好风景下的渡工)

一位诗人曾说过: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我想许多年后,当老马渡工追忆往事时,肯定也会心生如此感慨吧!

义渡的由来

街埠头渡口,在这里曾演绎过一段传奇,这里曾经四通八达、商贾云集、繁华热闹、车水马龙;这里曾经物阜货丰、盛况空前,是当时财源茂盛之地。这里的渡口江边船只如梭、不分昼夜,将这里的丰富物产、日化源源不断,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输送到了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柜台上、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祖祖辈辈都在诉说一段繁华如梦的往事,随便一户人家,可能就是乡绅大亨、书香贤能之辈,他们凭借聪颖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总能找到一条发财的坦途,厚积薄发。

义渡便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各乡绅大亨出资捐地备船,供吃管住,择一本乡熟识之人,且品行兼优、淡泊名利、有正义感,结实身板、水性优越者担此重任!主要便于江之两岸的人情往来,还有一特殊任务,就是接送两岸私塾的学生。

然而时代变迁,街埠头往昔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再,如梭的船只也早已降帆抛锚,熙熙攘攘的如云客商也寻他不见。留给街埠头是一片肃静、淡漠!

此刻站在街埠头渡口上,仿佛感觉到时光被凝固、岁月温柔,在万顷碧波里,依旧船只如梭、川流不息;猛一转身,还是满眼似锦繁华,黝亮的黑石板巷道上商铺林立……渡工马添喜还在这里,候你上船、渡你到岸、送你至家。

其实,拨开历史的晨雾,那些繁华早已烟云而过,唯有老渡工马添喜一直都在原地,从未离去,在一船一浆一水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把义渡的精神演绎到了极致。

 “背渡”

原本的义渡,可以衣食无忧、心无旁骛,一心摆渡,从此岸到彼岸就算完工。可笔者一行看到马添喜的义渡是这样的:今年62岁的马添喜,身体还算硬朗,立在一艘铁锈斑驳的船头上,古铜色的脸上堆满了温和的笑容,手持一根五米左右的篙子,远看俨然一尊雕像。我们快速步入船中,按照老马的要求,佩戴好了浮具起航。他双手摆动那支长满青苔的船桨,游刃有余、从容自若。聊起他的摆渡生涯,他一脸得意、安详与自足。

正说话间,老马腰间的老人机响起来了,他使足了劲,迅速将船靠岸。接上电话,他神色匆匆的离开,让我们在船上稍等一会儿,有个病人急需过河就医。我们纳闷儿了,在对岸就医,你直接把船掉头等着不就行了,干嘛还要跑过去,可老马早不见了身影。约五分钟的样子,我们看到老马背着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脸痛苦的呻吟状。老马喘着粗气,一路小跑着朝着渡口而来,后面还跟着个个子矮小的老太太,哭天抹泪的……上了船,老马二话不说,急转船头,直奔彼岸,停好船,他又弯腰背起老人,朝着公路的方向奔去,矮小老太太小跑步都跟的很吃力,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碎念着什么……

约莫二十分钟,老马赶回来了,虽然时节还仅仅停在三月,乍暖还寒,老马却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叹声道:王老爷子(王求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综合征,恰逢上冬春季,气温反复,时常出现这样危机情况,儿女都常年在外,家里就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孙女。我也是隔三差五就得背他求医救治。这时,河对岸已经又聚集了一堆人等着老马摆渡呢,紧赶慢赶,到对岸一看,约有十余人,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妇女居多。箩筐扁担三四对,四蛇皮袋子谷子,还有一些家常菜蔬、瓜果鸡蛋之类。老马还是先停好船,上岸把那几蛇皮袋子的谷子扛上船,等所有的人戴好浮具才掉头摆渡,到了对岸,又重复一边送他们到公路边上。船上同行者说道:“老马,你这典型是背渡嘛,还哪里是摆渡啊”。只见老马憨憨地笑了一下,淡淡的说道“都乡里乡亲的,这点活不算啥。碰到年纪还大点的,我还得背到他们家里去呢”。同船的一名妇女说道“要是没有老马,王求全老头子就算再有九条命早都没得了……”

借着仅有的一点闲暇,我们继续和老马聊着,当问到他个人的饮食起居的时候,他又是一笑,家中老伴、儿子儿媳、孙子都远在杭州,仅他一人在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船尾一个小小的舱里,仅容下一张单人船,床头的小板凳上有个饭盒,里面还有他没有吃完的稀饭,午饭还完全没有着落。看来老马的摆渡生活真的是食无定时、居无定处啊。即使这样,在其子多次苦苦哀求老马随儿安享晚年的时候,老马都拒绝了。他说“既然我当初选择了摆渡这份活计,就得有个摆渡人的样子。再说,现在两岸村里的情况,你也是看到了的,非老即幼,正是他们需要我这个渡工的时候,我怎么能说走就走呢?再说,我也确实喜欢这份活计……”静静地听着老马与儿子的对话,慨叹道:有父如斯,为儿岂能强求!

等我们缓过神来,对岸最早放学的一批幼儿园学生已经在迫不及待的招手示意了,老马乐呵呵的说:“这些宝贝蛋儿,才是我最为费心思的,他们好动、调皮,上船过河,要操十二分的心,小一点的,基本都是我抱上、抱下长起来的,就像是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了……”。

年过半百的老马,世代住在沿和两岸的永和、街埠两村,隔河相望,在百余米的江面上,往来摆渡,两村人的田土交织,据了解,街埠村就有400余亩田土在河对岸的永和村,春种秋收,种子、化肥和机具,悉数靠摆渡转运。农忙时节,再加上学生摆渡,老马每天摆渡100余渡次,此处成为两村枢纽要道。可老马自己却似乎乐在其中,不仅仅与被渡之人有了感情、甚至连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有了情,在双桨来回轻柔的划动里,酝酿着生活的诗意,素描着老马对未来生活的壮丽畅想。

“义救”

用老马的话说:摆渡几十年来,他始终紧绷安全弦,丝毫不敢偷懒,有时候群众甚至不解,上船就戴浮具之类的东西多此一举,就十来分钟的路程,可老马从来半点不让。几十年来,即使摆渡的船由木船换成半铁半木,再到现在的全铁船,却从来没有安全事故发生。

说起几年前那件救人的事,老马至今心有余悸。那年正值汛期,河水已经涨到了最高水位,风大水急,眼见天色已晚,老马准备停船、抛锚、上锁、回家。突然砰地一声巨响传来, 接着一个黑色的块状物翻滚跌入江面,然后迅速下沉,速度之快,至今令人谈之色变。老马踏上渡口发现一块从车身撞掉的车皮,他猛然发现,有人掉河里了。他三步并两步飞奔公路上去,挨家挨户敲门呼喊,有人掉河里了……分分钟的样子,已经有五六个人来到渡口处,老马划着船向车子跌落的方向靠近,其他人手持竹竿。所幸,车子在撞开公路护栏的同时,将车窗玻璃撞碎了,那人晃着一只手示意求救,已经没有呼喊的能力了,老马一行人竭尽全力施救,那人被成功救出,经打听,所幸车里仅其一人,老马迅速将车主带回自己家中,拿出自己的衣服换上,生火取暖,才使得捡回一条命。事后,那位车主带着家人妻小前来感谢救命之恩,并奉上钱物,可老马分文未取,只是提醒他,以后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之类暖心的话……

从街埠头渡口走出来的人们,无不一走三回头,这里是他们安渡回家路的港湾,哪怕是深夜,只要轻唤一声“老马叔”,随即就可以摆渡回家。即使走出再久再远,在你们闲暇之余,无论在哪个方向,都会时常朝着渡口的方向眺望,这里有家、有渡口、必有老马叔!

在街埠头偶有停留的过客,即便是望一眼那千层碧波、两岸青山、炊烟里若隐若现的稀零村落,还有这位渡口的守望者,都会在瞬间铭记,一旦念起,还会重来。似乎和渡口,还有这位渡口的守望者有了一份无言的约定,待到来年春风送暖、两岸柳绿、客舍青青、田园再现油绿菜蔬时,我们一定再来,相约在渡口,与老马叔再话家常!

街埠头渡口两岸好客的百姓们,何尝不希望有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人们,能在此驻足、停留,静品这里一山一水的清亮;探寻这里曾几何时的辉煌景观;慎思这种亘古未变的义渡精神;开启涟水复航的憧憬之旅!(编辑/姜友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童年回忆:出街
湖南最后的拉拉渡,2块钱跨三省
运河掌故:龚渡口(张玉迎)
磨小云丨昔日的蒙江河口横水渡
推荐|樊宗福:渡 囗
【党在我心中特刊】熊业民/春风又绿江南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