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暮到家》赏析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首诗出自蒋士铨之手,作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诗人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爱之情,遂有此诗。

诗的首句,“爱子心无尽”。这是说,母亲对自己子女的疼爱是无穷无尽的,表明母亲对子女爱之深﹑爱之切。“及辰”,即及时之意。“归家喜及辰”写作者出游在外,于岁暮到家,母子之间见面时高兴的情形。母子之间的见面通过一个“喜”字,能够让人体会当时愉快的场景:母亲见到久别的儿子,心情是非常高兴的;儿子于岁暮到家,见到自己日月牵挂的母亲,心中也有着难以言表的喜悦。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正月,蒋士铨随父亲归铅山,就学于永平镇北门街张氏塾中李观先生。此年四月,金德瑛督学江左,适来铅山,得蒋士铨诗卷,奇之,拔补弟子员,并“取士铨两试卷示于众”,评曰:“‘喧啾白鸟群,见此孤凤凰。'将来未可限量也。”[1] 蒋士铨得到学政的赏识,遂拜金德瑛为师,并于此年一同随恩师使车“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南安﹑瑞州,凡六郡”,直至“岁暮始放假,归饶州省视老亲焉。”这是母子之间第一次较长时间的别离,由此诗一开始就沉淀着母子之间由于长时间的别离而再次团聚之后的愉快景象。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寒衣”,即棉衣。这两句,上句用语典于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母亲为儿子缝制衣裳这一细节,能体会出担心儿女冷暖的慈母之心,此句用语典于此,其用意如出一辙。下句写儿子寄给母亲家信的墨色还是新的。想起母亲一针一线缝制衣裳,这种刻骨铭心的恩情令人感动,而这也正反映了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儿子亦因思归心切,刚寄完家信就往家里赶了,从中看出儿子对母亲的感人深情。诗人“我”正是从回家之后所看到“寒衣”和“家信”这两种意象的细节入手,展现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慈母形象,从另一个角度,也隐约浮现出一个孝子的轮廓。有人评此两句,曰:“情真语确。”[2] 这也道出蒋士铨出于性情,本诸自然,不加矫饰的“本色”诗风。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四句是通过母亲关切的问话,儿子悲喜交集﹑低回内疚的心情,来表现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儿子风尘仆仆从外地赶回家,母亲看到此光景就先上下打量一番,当见到儿子变得“清瘦”了许多,马上就联想到儿子在外面是不是吃了很多的苦?一个“怜”字,真实地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问苦辛”三字,则再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切和抚慰。这两句,呼应了“爱子心无尽”一句。儿子也怕母亲担心,不敢言语“叹风尘”,不敢诉说在外的风尘之苦,以免使母亲听了难受,于是迂回曲折回避了母亲的问话;同时,想到自己不在母亲身边,她在家也肯定受了很多的苦,遂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道,没有尽到奉养母亲的责任。此四句,慈母、孝子的形象也就纷纷跃然纸上了。母亲怜爱远方归来的孩子,孩子也惦念在家的母亲,我们从中进一步能真切的体会到久别归家之后母子之间真挚厚笃的情感。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极为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我们司空见惯但又极不容易描述的场景,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慈母形象。诗人描写自己岁暮回家,与母亲团聚的场景,平实写来,毫不雕饰,纯用白描,平淡中却自有深致,确实做到“以朴直胜”(蒋士铨《送揭廷裁还里》)。魏崇新《蒋士铨诗歌艺术论略》中以为此诗可以和“孟郊《游子吟》相媲美”, [3] 信哉斯言!

注释:

[1]蒋士铨著,卲海清校﹑李梦生笺.忠雅堂集校笺[Z].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P2473.

[2]吴长庚.蒋士铨诗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

[3]魏崇新.蒋士铨诗歌艺术论略[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两首清人的诗
蒋士铨这首写母爱的诗,堪比孟郊的《游子吟》,使人潸然泪下
岁暮到家
岁暮到家@纳兰泽芸
妙文精选岁暮到家
蒋士铨《岁暮到家》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