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本苏州,二见如故

一、

从11月起就不停地下雨,我想这个冬天是真的来了,而且是湿漉漉的。

南方的冬天,本来就是阴冷潮湿的。就像长满了青苔的旧房子,在游人的相机里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就有说不出的厌倦和各种不方便。

一周前,我提起了苏州博物馆,久仰大名,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一眼。于是,便约了下周三出发,查了天气预报,只有那天不下雨。可我想着连绵的冬雨,真是冷得够呛,那一天真能放晴吗?

周二,雨越发的大了。风声呼呼,伴着密密麻麻的雨点,陆陆续续又下了一天。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雨真的停了。在开往苏州的高速上,居然还出了太阳。周三的一整天,果然无雨,只是云层积累地很厚,不像是轻易可以回到晴天呢。果然,晚上雨如期而至。


我之所以心心念念着苏州博物馆,跟博物馆无关,而跟苏州有关,又跟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师有关。

苏州是中国园林的最杰出代表之一。所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在苏州新建一座博物馆,馆藏设计在其次,建筑园林设计才是真家伙。如果没有一点水平,那真要成了笑话。

听多了对苏州博物馆的盛赞,也听说是贝聿铭先生的佳作,就想一睹真颜,看看是否名副其实。这个愿望,就成了心中一颗不断生长的杂草,没有那么迫切拔除,却不断滋生,时不时让人心底痒痒的。

车入苏州市区,没来由的感觉亲切,这是我第二次来看苏州的园林。街道小巧整洁,两边是二层小楼的沿街房。行道树把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路上车多人少,安静得很。苏州博物馆很好找,白墙嵌着黑边,只是停车场不好找。顺着停车的指示牌,我们开进了一条窄巷,巷口停着两三辆车,巷宽只容得下一辆车。问了行人,说开出巷子就可以看到停车场了。

可这巷子真能开吗?以我的车技是万万不敢进去的,两边几乎都要蹭着墙皮了。巷子不长,大约两三百米,车子在巷子里慢慢通行,我则东张西望。

苏州的小巷,跟北京的胡同不一样,跟上海的弄堂也不一样。它隐藏在整齐的马路中间,巷口略宽阔,巷身狭长,在巷身又有许多小小的开口,只一扇门的宽度。初看,以为是某家某户的房门;细看,才能看到,门后是更窄的一条过道,在两排房屋的中间,通往更深处的房屋。我很好奇,都是什么样的人还住在里面呢?可惜,没法停车,不然,我肯定要走入其中探寻下究竟了。巷子两边的房子都是一层的平房,白墙黑瓦,有点黑白江南的味道。

不久,车开出了小巷,出口是一条双车道的林荫路,通向拙政园,边上就是拙政园的停车场。于是,我们临时改主意,先去拙政园看看。

从停车场出去,过一座小桥,就是拙政园的步行街。这小桥是我喜欢的,站在小桥上,往远处看,典型的江南特色:小桥流水人家。而步行街上则是古树枯藤昏鸦,一派萧瑟。一边长长的白墙,一个字没有;一边零星的几家店铺,游客稀少。粗大的梧桐树张开着双臂,稀稀落落的叶子夹杂其中,给灰蒙蒙的天空,增加了一抹颜色。

二、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园林,也是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齐名。是典型的明代园林。这会儿是淡季,门口的显示屏上显示,此时在园人数为700多人,高峰时最多曾容纳9000多人。

一踏入园门,便感到了不同。什么叫移步换景,你去了拙政园就全明白了。门是圆拱门,窗是镂空窗,围墙、树木、小桥以及亭台楼阁都恰到好处。每一处你停下脚步,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风景。

我不禁开始痴心妄想:要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该多好呀!要到哪里读书,要到哪里写字,要到哪里作画,要到哪里听音乐。春天要去枇杷园里看牡丹,夏天要去芙蓉榭里赏荷花,秋天要到天泉阁里望流云,冬天则要去玲珑馆里品香茗。

姜哥说,哇,那你发财啦。每人70元的门票,一天十几万进账,请五个工人打理下园子,日子赛神仙了。我认真地盘算了下,五个工人是不够的,真不够。售票虽然都是自动机器的,但要个保安守着、指导游客;大门处验票自动机器,但也要一个人守着;园子那么大,单单打扫卫生五个人都不够呢......

我正仔细算着,先生已经笑得肚子疼:这园子要是你的,每天愁都要愁死你了。也对,住这园子的主人,哪个身后不跟着一个排的园丁仆人丫鬟管事,养这么多人,没点副业是不行的。这可不是我想要的清闲事。

秋风萧瑟,冬天就要来了。园里的树木由绿变黄,河水里掉满了落叶,花儿都谢了,只有几盆菊花东倒西歪的在草地里枯坐着。当我是游客时,我有的是闲情雅志,看满池枯叶,说留得残荷听雨声;当我是主人时,我还不得为手下的偷懒而恼火?还不得找一处高塔,登高巡视,或者来回在园子间徘徊,监督工人们除草清淤。

财富也是一种负担,不是谁都有能力挑起的。我讲究自由随性,可受不了这份苦。读读红楼梦,就知道管理一个大观园有多困难了。

据说,曹雪芹来过此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好几处都跟拙政园相仿呢。比如一进园的兰雪堂,开门见山的园景,便跟大观园的进门处相仿。等我有兴致了,好好研究下大观园和拙政园的虚实对比。拙政园的园林之母可不是乱说的。

漫步在拙政园,你会发现没有刻意的勾画,一切看起来都那么自然,依山傍水,连假山怪石都仿佛自然天成的。难怪我的旧同事——那个极爱苏州的家伙——曾经设想退休后来拙政园看门呢。

园子很大,时间却不多,只能走马观花。一圈转下来,真想找个地方停下来喝喝茶,可惜饥肠辘辘,提醒我,该吃饭啦。

步行街上有很多小吃和饭店,见人气不旺,便没有入内,宁愿跑远路去了观前街。苏州的美食可是很有名的,总得找家老字号,找找以前的感觉吧。于是便奔着松鹤楼去了。

三、苏州博物馆

在观前街,苏州的名小吃店有很多,都在松鹤楼的周边。苏州的园林也有很多,于是我们相约,以后再来看其他园子,吃其他家的美食。因为松鹤楼确实名不虚传,味道老好的,此处我就不谈吃的了,以免喧宾夺主,今天的重点不在吃,而是眼睛的盛宴。午饭过后,散步至苏州博物馆。这可是今天的正主,值得我们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慢慢品尝。

说起博物馆,苏州这个只能算是小弟弟了。馆藏比不了上海博物馆,精致小巧,完全是苏州本地风味的。然而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可是赫赫有名的,圈里圈外都赞不绝口。

苏州博物馆就在拙政园的边上,博物馆外的围墙边围着长长的围栏,据说在周末,这里是要排起长长的队伍的。因为是工作日,所以人不多,可以直接进入大门,左边是安检入口,中间就是有名的小企鹅建筑,出口则在右边的忠王府。

我们顺着人流,从左至右依次参观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长长的走廊,两边是白墙,没有任何的装饰点缀。全是白墙,却一点也不压抑,抬头看天,屋顶是透光的木珊栏,原因就在这吧,极简,干净,可以静心。

苏州博物馆的展厅也如同展品般小巧玲珑,在不大的房间内,尺寸合适的展台内,精致地摆放着,苏州本地历年来出土的文物、明清书画和工艺品。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时期,吴侬软语的苏州历史,就像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温暖的灯光下,白发的苏州,变幻着身姿,演示着各个时期不同的风采。而书画,则是它的代表,吴门四家继承了元四家的书画传统。因此在整个博物馆中,书画也是展品中的重中之重。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养不博,专画传统题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拘。

在众多的展厅中,有一间展厅最有特色,吸引我的是它的茅草屋顶。起先,我以为是凉亭,进入之后才发现是一间仿制的宋代民居厅堂:宋画斋。屋顶的红茅草据说就是苏北本地所产,可以20年不腐烂。室内的家具是仿宋的,字画也是仿宋的。想想我们经常使用的仿宋字体,可见宋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书画和园林在苏州源远流长,而博物馆所要表达的也应该是苏州当地文化的精髓。所以,除了字画之外,馆内还应该有园林。这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在拙政园和狮子林之间,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才能出彩呢?也只有世界建筑界的魁首贝聿铭才敢承接这样的工程吧,换谁都不可能让人满意。


苏州博物馆内的园林不大,是一片水域,一边的围墙紧挨着拙政园,一边是博物馆的建筑。水中有一条曲折的石径路联通两边。雪白的围墙后是一片高大的树林,白墙下是取自泰山的泰山片石,按照泰山的形状和方向,堆砌排列,映入水面,宛如山峦叠嶂,似真非真。而和泰山石遥相对应的,就是那只可爱的小企鹅了。方脑壳,墙上的窗就像企鹅的眼睛,大大的肚子,还有雪白的翅膀,这左右对称的几何形建筑,把南极的企鹅请来了秀丽的苏州园林。

水池中还有一座八角亭,亭后是一片竹林,亭前应该有荷叶吧,可惜已是冬天,我们无缘一见,但池中的锦鲤还是很欢快的,丝毫没有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给这黑白的水墨画中添上了一抹彩色。

这与我们刚刚参观过的拙政园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完美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使现代棱角分明的几何建筑增添了一丝柔和温婉,使古典的曲折流连、欲迎还拒的园林,在婉约中增添了果敢和刚毅。实用和美观都很重要,要生活得舒服,也要看起来有格调,现代园林的创新,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树立了典范。



经过中央大厅,东侧有紫藤园和茶室,还有博物馆商店。在博物馆商店内果然发现了文征明手植紫藤的种子,三颗28元。正感慨自家没有园子可以种植紫藤,想起了在博物馆中也是有着紫藤的,据说如果时节正好,可以捡到种子呢。于是,反身回去寻找紫藤,只是紫藤园正在维修,我们只能从玻璃大门中看到,好巨大的紫藤,缠绕成一米多粗的古树,遮住了一方屋顶。

离开的通道在太平天国李秀成的王府,由于时间有限,便没有参观。其实,主要是对于旧王府已没有了好奇感,老宅子大抵是一样的。

回程,我翻看了苏州博物馆的介绍彩页,发现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真好,一座既有苏州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大隐隐于市,隐于拙政园和狮子林之间,安静而美好。


-作者简介-

夕茜,私人定制留学生涯设计师,喜欢读书,专注于书评荐书。可同时关注头条号、知乎、豆瓣账号:简慢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园小记之六】读画听枫园
北半园 古城文化重辉的经典(图)
苏州老街巷之(35)——朱家园
这些深藏在上海的超嗲园林,您知道吗?乘公交饱览江南春光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Suzhou Museum)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