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宗是如何一步步打造“太平天子”的人设?
唐末五代几十年间,改朝换代频繁,军阀混战不断,太平盛世早已是个遥远的传说了。公正地说,太宗虽然缺点颇多,但宋代能最终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六代”,太宗在实现内部的稳定治理上还是有很大贡献的,虽然这也得益于太祖为他打下了一个相对坚实的基础。
太祖时代,虽然“乱世”已经大体结束,但离太平之世却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过好像所有人(除太祖本人以外)都有点等不及了。
开宝九年(976)二月,太祖刚刚灭掉南唐,统一江南,由当时还是晋王的太宗领衔,带着群臣给太祖上了一个“一统太平”皇帝的尊号。然而太祖却不肯笑纳太宗和群臣一起献上的太平皇帝的好意。太祖还非常严肃地下诏解释说:“现在割据汾、晋一带的北汉还没有平定,契丹人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也还没有收复,这个样子就敢叫'一统’,是不是过分了点啊!何况还加上了'太平’二字,实在是不敢当啊,我是坚决不敢要你们送的这个高帽子的。”
太祖这话说得极为大气,太祖心目中的天下,还是汉唐旧疆,对于太宗和群臣们的“小家子气”,是看不起的。面对太宗与群臣们送来的这顶高帽子,太祖如此直截了当的拒绝,让太宗和群臣们这出太平盛世的表演显得有些尴尬。不过八个月后,也就是开宝九年十月,太祖突然死了。太宗刚一登上皇位,立即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迫不及待地向天下人宣布自己就是那个即将到来的“太平时代”的皇帝。
其实太宗给太祖送上太平皇帝的称号,不完全是想拍皇帝哥哥的马屁;相反,此举恰恰反映了太宗能够非常及时地抓住时代的脉搏。
太平兴国二年(977),到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的嘉州洪雅人(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市境内)田锡,向太宗献上了时代的呼唤——《太平颂》。在《太平颂》里,他称赞太宗,“吾皇嗣位,南面垂裳。左唐右虞,超周掩商。”并且列举了太宗即位短短几个月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乃是上天的降福,意味着太宗是天地神明所认可的太平皇帝——“用显我皇,太平昭彰。亿万斯年,永永无疆。”此时离太祖拒绝太宗送给他的“一统太平”皇帝的大帽子才不过数月,而田锡用“太平皇帝”吹捧太宗的手法,却比太宗吹捧太祖更为肉麻百倍。
在田锡的笔下,太宗已经是与三代圣君唐尧、虞舜并肩的圣主,大宋王朝短短的不到二十年的成就,竟已超过了六百年的商朝和八百年的周朝。田锡是北宋初年有名的才子,在给太宗献完《太平颂》后的第二年(978),他以文采出众,高中进士第二名。
值得特别提出来一说的是,田锡并不是一个油嘴滑舌的“奸臣”。恰恰相反,无论在宋代还是后世,都认为他是一个典型的“直臣”。“直言敢谏”是他为官二十年的口碑,他的人生偶像是以说真话出名的魏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夸赞他是“天下正人”,苏轼在给他的文集作序时也慨叹他是“古之遗直”。咸平六年(1003)他病死的时候,宋真宗在与宰相李沆的谈话中,给田锡有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我们来看一下真宗的深情表白:“田锡是一个真正的'直臣’啊,往往是朝廷稍微有些事儿做得不好,大家还在想这个事情是不是有问题的时候,田锡提意见的奏章就送到朕面前了。像这样的谏官,真是不可多得啊,老天爷为什么要这么快把他从朕身边抢走呢!”
理解了田锡的为人,才可以理解他给太宗写《太平颂》,应该并不是一种拍马屁式的吹捧,而是欢呼着天下人的期待。经历五代乱世的人们,实在是太想出一个太平皇帝,期盼大宋王朝能够长长久久,让大家过上安稳的生活,希望在将来的历史书里,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后,接续的不是“后宋”。
田锡给太宗献上《太平颂》两年后,太宗亲征太原,灭北汉,再继续挥师直逼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完成太祖没有完成的梦想。可惜的是,高梁河一役的惨败,决定了太祖的“太平”理想终究无法实现。终太宗一朝,武功不行,渐渐已成共识,这样太平盛世的硬条件就无法达到了。
但硬的不行,毕竟还有软的嘛。在之后的年岁里,太宗和群臣却对“太平”有了与时俱进的解释。
太平兴国九年(984),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南唐降臣徐铉上书太宗,夸赞宋朝开国二十五年,“年谷丰登,干戈偃戢。若于圣统未合天心,焉有太平得如今日!”他甚至直白地说,太宗得到“上天降佑”,“致成恢复一统太平之运”。徐铉把和平稳定、经济发展当作了太平的成就加以宣扬,不再打仗,就是太平;老百姓有饭吃,就是太平。给太宗朝的太平,定了全新的基调。太宗对这样的太平之道,也是心领神会。
也就在同一年,太宗与宰相聊起地方官的选任,谈到好的地方官,可以使一州一郡“教化大行,百姓怀惠”,“善政”是治国的根本,如果皇帝能够做到善政,“何谓太平不可致!”这段谈话,明显对实现太平社会的理想,进行了某些转换,太祖的太平之路,是以天下一统来终结乱世;太宗的太平之道,则是以善政治国来终结乱世。因为内政搞得好,实现社会稳定和繁荣,一样可以达到太平社会的人间乐土。
在往后的岁月里,太宗经常有意无意地向臣下宣示自己已经实现了“太平”。
淳化五年(994),太宗跟宰相吕蒙正聊天,谈起后晋、后汉年间,天下大乱,兵连祸结,人都差点死光了!太宗回忆当时的人都说,太平日子是再也不可能实现了。然后他突然话锋一转,夸起了自己的“成绩”。他说:“朕即位以来,对政事都是亲力亲为,现在国家的情况,大体上都还行,我常常感念上天的恩赐,才有如今这般的繁荣昌盛,更明白了走出乱世,关键还是在人。”
太宗的这段表白,本想在群臣面前强化一下自己太平天子的人设,但为人耿直的吕蒙正却当即反驳道:“京城在天子脚下,老百姓都往这里跑,当然热闹了,所以陛下才能看到这般繁荣昌盛的局面。但臣经常在都城外溜达,哪怕是离城不过数里的郊外,饿死的、冻死的人都多得数不清。繁荣昌盛嘛,有是有,但不是到处都是。希望陛下看到近处街市的繁荣,能够想到远方人民的痛苦,那就真是苍生之幸了!”据说吕蒙正的话怼得太宗当场哑口无言,脸色铁青。
然而话说回来,跟五代的乱世比起来,太宗治下的宋代社会基本稳定,的确可称得上是“太平”,虽然这个太平的质量并不见得有多高。但太宗的太平之治,也是真真切切地结束了五代乱世。
太平天子需要“文治武功”来证明,但太宗打仗不行,这个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雍熙北伐失败后,武功一途,彻底没有了机会,于是太宗开始醉心于营造宋代的文治气象。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太祖喜欢打猎,而太宗喜欢写字。
雍熙三年(986)十月,太宗以 “飞白书”写了几幅字送给宰相李昉,并说:“朕退朝以后,并没有虚度光阴,除了读书以外,也经常练字,楷书、草书都在练,最近又学习了飞白书。写字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帝王事业,但也好过打猎听歌吧!”有点“内涵”自己写字的爱好,至少比太祖打猎的爱好要有文化得多。事实上,太祖本人确实对文人的那些“玩法”不感兴趣,而太宗写字,其实也大有深意,往往通过书法传达着他是上天选中的太平天子的不二人选。
太宗对自己人设的打造是非常成功的,比如太宗曾把自己所写的草书作品送给宋初的文学家王禹偁,后来王家把这幅字当成传家宝一直收藏着。百年之后,王禹偁的子孙王奥与大文学家苏轼做了朋友,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看到了王家收藏的这幅太宗书法,在睹物思人之际,苏轼竟然发出了“太宗皇帝以武功定祸乱,以文德致太平,天纵之能,溢于笔墨”的感慨。可见,“武定祸乱,文致太平”竟成了后人想起不会打仗的太宗时最习以为常的标签。
另外,对比太祖和太宗的画像,明显可以看得出,太祖的“武人气”还是溢于言表的,虽然都是方面大耳,但太祖是紫膛脸,且棱角分明,而太宗已脱去了武夫的风貌,完全是一副文质彬彬的画风了(见图1-2)。
有一年,新修的丹凤门建成,文臣梁周翰见状马上写了一篇《丹凤门赋》,太祖接过赋文,不解地问身边的人说:“这是什么玩意儿?”身边的人回答说:“梁周翰是个儒臣,职责就是写文章。现在国家有大工程完工,他是有责任写文章歌颂一下这事儿的。”太祖听后很不屑地说:“人家盖一个门楼,关这帮读书人什么事儿,写些言语硬来凑这个热闹!”说罢,随手就把梁周翰献上的文章扔到了地上。可见太祖是有多么地“不解风情”了。
太宗的气质却与太祖大不相同,太宗不但喜欢写字,也喜欢看书,更喜欢写诗。宋代几部大的类书,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平御览》都是太宗组织文臣们编写的,而且从书名上就在潜移默化地塑造自己“太平天子”的形象。
太宗从武功转向文治,其实也很符合他本人的气质。太宗北伐契丹以败仗告终,大家可能会以为太宗会一路垂头丧气地回到京城,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班师回朝的途中,也在一路“高歌”猛进。
在从前线跑回开封的路上,他居然在写诗——“銮舆临紫塞,朔野冻云气”。
太宗如此豪气干云,他手下的文臣们自然也勇气倍增,有人就以这两句诗为题,写了一篇赋和一首诗,赋名《銮舆临塞赋》,诗名《朔云飞》。赋具体写了什么,没人知道;诗只留下了一些残句——“塞日穿痕断,边云背影飞。缥缈随黄屋,阴沉护御衣”。这诗给人的感觉是,太宗这仗打得风卷残云,气势撼人,至于胜败嘛,当然是“只有云知道”了。
太宗喜欢写诗,甚至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写诗的机会,在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写诗的机会这一点上,大概只有从数量上碾压“全唐诗”的乾隆皇帝可以跟他一较高下。
太宗的文人气质,在史籍中随处可见。
有个名叫“赵昌国”的人,自称能够一口气写一百首诗,要求参加“百篇举”这种特别的考试。太宗一听也很来劲,当即自己写了一首诗交给赵昌国,太宗的诗为:“秋风雪月天,花竹鹤云烟。诗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说实话,太宗这首诗,还挺有画面感的,情景与意境,都不输唐人,远胜乾隆的那些狗屁不通的诗句。太宗写完后,就让赵昌国以太宗自己刚写的这首诗里的每个字为韵角来写五首诗。太宗的这首五言诗,刚好二十个字,每个字为韵角,写五首诗,恰可凑成一百首。
可惜,赵昌国的诗才平平,据说秉烛挑灯地写到晚上,他也才只写出几首而已,但太宗还是宣布赵昌国考试合格,原因是希望可以通过此事来“劝学”。说白了,也就是鼓励大家来跟他玩写诗,可见太宗是很喜欢这类文人雅士的活动的。
对于写诗,太宗君臣在一起常常玩得很开心。宰相李昉晚年退休闲居,但只要是办宴会,太宗一定会请李昉来参加,李昉往往会当场献诗。如李昉自称“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太宗则回诗“珍重老臣纯不已,我惭寡昧继三皇”,二人的诗,表面都在谦虚,实则互相吹捧,全是现如今最流行的“凡尔赛体”!还有一次,太宗召见翰林学士苏易简,太宗一边端着酒杯请苏易简喝酒,一边吟诗说:“君臣千载遇”,苏易简反应极快,马上回答:“忠孝一生心”。他俩这“一千年的皇帝大臣”和“一辈子的忠臣孝子”简直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样,在太宗晚年的一系列操作之下,本来只是一统太平事业未竟全功的太原城,反倒成了一统太平事业完成的标志了。因为置幽云于度外,则消灭太原的北汉政权,当然就是大宋王朝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而这一战是太宗亲临一线指挥完成的。
在太原,太宗可以自豪地说,统一天下我指挥,太平盛世我开创。
太原城中统平殿里的太宗御容画像,也就象征着大宋王朝的太平一统大业的最终完成。有趣的是,历史竟然也在这里做到了有始有终,太宗的御容肖像最后与守城的忠臣烈士们一起葬身火海,也开启了北宋亡国的序幕。太原失守后不到半年,北宋王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太平天下从此成为过去祖宗时代的美好回忆,另一个比五代还要惨烈的乱世开始了。这在旁人看来,太宗既亲身经历了大宋王朝太平盛世的来临,又以化身御容肖像的形式亲眼见证了太平盛世的终结。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作者简介】


黄博,1982年生,重庆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藏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藏学和宋史。著有《谣言、风俗与学术:宋代巴蜀地区的政治文化考察》《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等。

【目录】


序一:皇权的写真 / 王瑞来
序二:史学的另一个责任 / 包伟民
楔 子 相见难
第一章 背起“太宗”去投河
第二章 祖宗的流亡
第三章 东南有王气
第四章 带着“皇帝”上战场
第五章 无奈的分离
第六章 重建
第七章 遗像与写真
第八章 神仙颜值
第九章 最后的角色扮演
尾 声 看脸时代来临
后 记 载酒江湖细说
致 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五十七卷
宋太宗赵匡义《宫成诗》等墨迹
挨了板子的皇帝
朱棣如何让谋反变得伟光正
究竟是“天下太平”还是“天行太平”?
[宋辽金元] 宋初三帝爱读书(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