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鱼腥草,又名田烟

同我一道从家乡迁居的鱼腥草

涂明谦

小时候,住在汀南的乡村里。

那时候的孩子,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大多身体很差,头痛脑热是寻常事,去追究原因,又肯定不是什么胎里弱。成年之后,我猜测过是饮食结构有严重问题,也特别明白饮食卫生存在极大问题。

那时候当然不明白,家中大人也不明白。但是如果孩子半夜喊肚子疼,却又不能不管。那怎么办呢?

劳作一天的大人就会在深夜拖着浑身酸痛起身。在黑暗中摸索着擦着火柴点着油灯,巨大的灯影在屋子里映在蚊帐上、屋梁上、倒棚上,晃动晃动,小孩的哭声就会变小,因为得到了某一种安慰。大人先从厨房取来老青花的大碗,总有一个碗的底部泛着粗砂,那个碗便是天然的药碗了,然后又从衣柜的小抽屉里摸出一个草纸包裹的长条打开,那是茶菇,黑黑长长一条,冷硬如炭条。如同磨墨一般,在碗底研磨一阵子,然后手扶大茶壶里倾倒出一碗温热的土茶就着粉末冲开,有时候会在碗里再加些盐,所以他们总是说:来,喝碗盐茶,就好。那个巨大的茶壶外头有一个木头外壳,有些像饭甑。

大人会要求孩子一口气把茶喝了,如同“一口气”,是一道符箓,但确实大多数时候有效,只在偶尔失效,那便是严重的急性阑尾炎之类了。盐茶喝完,基本孩子就能安睡到天明,第二天起来,完全不记得夜里曾哭喊破天的事情,也不记得曾肚痛。家长也不去提醒,只是把那一段茶菇,珍而重之的重新收存在衣柜里。

我家从涂坊搬进城后,仍有数度的迁移,大多数我都没能参与。唯一一次我帮祖母搬衣柜事物,就发现了这“墨条”。发现有些霉坏的样子,我要扔,被阻止了。我问是什么,祖母回答我是“茶菇”,我恍然记起童年经历。搬完后,我趁她心情尚佳,便问这是什么做的,她认真回答了我:毛草子(嘞结子)、田烟、茶叶芯、山苍子、肉桂。用普通话翻译一遍,大约是白术、苍耳、鱼腥草、茶叶、山苍、肉桂这几种。这事情后来我在访谈老家的制茶师宏英师傅时得到验证。制作流程大约是将这些草药粉碎熬煮,最后搓条,干制保存。从前没有保质期的观念,那东西就一直放着一直放着,有些受潮长毛,有些不讲究的家长可能也只是擦擦就用。说不清这东西算是什么,按我的常识估量着算是中药里丸剂的一种吧。在福州,同乡的人们中,年纪大点的同年纪小点的交流时,有时会说当年用茶菇如何如何,年轻的就会暗暗买上几包茶树菇屯着备用,这真是两种东西。

那时候住在城关的中心坝,门前是一大块河滩地。临水而地肥,我家则种了很多的豆子之类,每天都有吃不完的叶菜和豆荚。邻居的婆婆种了很多的草药,我经常不以为然,直到有一天。

那天,我不知吃坏了什么,痛疼难忍,接着就开始频繁出入洗手间,吃过氟哌酸也没有用,虚汗直冒,筋软足痹,手足无力。当然,如果是今天,我便知道,那是一种类IBS+大量糖类摄入+生冷不忌+脏,还有就是当时不知有激素类药物的禁忌,一有不舒服就乱吃药。所以,胃肠问题其实很严重,但个人却不知死活,作。

祖母和邻居阿婆分了些药草,拿回来用盐洗净,对我说:田烟,试试。五六片的叶子,我当时也是实在跑洗手间跑得惨了,特别卑微,马上就接受了。但是吃完就哭了,味道太可怕了,像生吞了死了一下午的鱼。但祖母说一定要吃完,才有用。我一边干呕,一边用力吞咽,发着狠,咬着牙那种。

祖母倒了一碗茶,加了些盐,让我吃完草后冲下去。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下水道,但所有都照办。可能是盐茶补充了电解质,同时田烟里的物质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又或者祖母和邻居婆婆的笃定还有过程的仪式感安慰到了我的不安,吃完后的没多久,所有症状都开始改善。到了晚上,一切都恢复如常。

我便记住了这个难吃得要死的田烟,从生长环境到长相,从结构到味道,真的牢牢记住了。因为我一旦相信这东西能救命,就开始从各个角度观察它。我确定了它叫田烟是因为它生长在田间地头,同时与烟叶有些像,但是更像的是地瓜叶,母亲说它像三角麦(就是荞麦)的叶子,我当时没有见过。由于采摘使用极多,我后来可以在草木葱茏之中将它与任何植物分开。

但真正认识这个神物,可能还在广州,因为工作结识了一帮子四川人,我们后来从广州去了福州,又同事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背景文化差异,其实是很难磨合的。融入一个四川人群体,可能是要认同他们的饮食。那是一起吃饭,点了一桌子菜,他们都不动筷子,只看我,而一盘菜转到我跟前,冷盘凉拌,东方沙拉。我若无其事拿筷子吃了几箸才放下,他们才开动,因为想看我某种形状吧,让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点的那道叫“凉拌折耳根”的菜,就是我老家的田烟,而小饭店的老板则用普通话很正式的称这个菜叫:凉拌鱼腥草。老板是梅州人。于是我又知道了这个小东西在广东的名字,狗贴耳。

一晚上知道了不下四个名字,我不由得心生好奇,回去便查了典籍。

原来鱼腥草是正名,应当定名于宋明之间,来自本草纲目,但更古老的名字则叫蕺菜。

《唐韻》中记载:“阻立切,音戢。菜名。葉似蕎麥,生濕地。”一般来说汉字的偏旁代表属性,而字根则代表本质。所以查《小尔雅》:“戢,敛也。”

也就是说蕺这个字是草头加戢,而戢字有收敛、停止之意。所以作为草药,蕺菜的功能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收敛之草。收敛什么,腹泻不止。

梅州一带称之为狗贴耳也是很形象,与四川一带称为折耳根,都是指这种植物长相可爱像狗儿的耳朵折贴而下的样子。这两个名字应当是同源,因为湖、广、江、闽在明末清初那场填四川运动吧。

一些特别不爱这东西的地方可能不吃,还会把它叫狗蝇草或者臭菜,那也是没有办法了,这就像有些人会在T恤衫上写“不吃香菜”,而我们一些客家人、福州人吃饭没有香菜就像丢了魂儿一般。

认识并使用鱼腥草快四十年了,常会把这个神物推荐给因焦虑和三餐失时而导致肠燥症(IBS)的朋友、同事、学生,我自己去台湾游学访问,也是先寻鱼腥草,记下位置,以防不测。所以,我总以为自己算是穷尽了鱼腥草的所有用法的,但真不是。

前几年回长汀去,在罗汉新村前头看到一家名为采药郎的汆汤小店。原本进店想吃汆肉的我,突然看到汆鱼,突然来了兴致,这个没有吃过呢。

于是便叫了一碗,待得汆鱼上桌,入口,真是鲜得惊叹出声且不腥。然后我就在汤底看到几片眼熟无比的叶子,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就大声问询老板,放的是什么料,老板也不以为忤,很大度说出商业秘密:就是鱼腥草。我很是吃惊,鱼腥草的腥,和鱼的腥,加在一起居然不是腥++,而是鲜!这颠覆了我的认知。

回家后,就同家人说起这事情,说长汀这是发明了新菜式啊。

不料家中老人否定了新菜式的提法:早在很多年前,我们就有用新鲜鱼腥草煮黄辣丁(黄骨鱼、黄甲鱼)的做法,就是取其鲜。

从此之后,我的阳台就多了一批常住之客,田烟。而但凡煮鱼,我都会加几片鲜鱼腥草的叶子,不再放姜,而那鱼肉、鱼汤就升华到一个可以吞掉舌头的程度。我偶有一天把这汤给放冷了,当时想放冷怕是会很腥吧,不想冷静下来的汤有一种奇香,幽幽远远,透过胃肠,自口腔萦回而下,很长时间都不散。特别像是茶饮中留下的头啖汤,最后冷饮,别有滋味。

在家种田烟,我想我们这些客家人,可能不是第一批吧。没有土地的我没有条件种别的,倒是在所有留居的地方都种有鱼腥草。我一面是把它备用如草药,同时也把它当成观赏花卉。田烟长得旺盛时会在丛生的绿叶之上开出绿蕊白花来。夏天的时候,风来摇曳,格外冷艳,夜色中看到,则有一种别外的清凉。

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囿,則有蓼蕺蘘荷。”就是说在某些园子里,大体能种着蓼草、蕺菜和蘘荷,那便是一种幸福了。

那种吃起来腥臭,回味却特异甘香的幸福,我想我是确知这种幸福的,虽然得来也不难,但体味的时间就历时有些长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鱼腥草
谁能想到,鱼腥草还有这么多妙用!
蕺菜【亦称鱼腥草】
【每日一药】鱼腥草
恋爱豆腐果,丝恋丝娃娃,和蕺菜
食療本草卷下 蕺菜(鱼腥草)〈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