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系列


近日以读《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书为日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书目的提要稍加理董后摘录于此。自渡顺便渡人,觉得有帮助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和转发,在此先行谢过。

《宋元戏曲考》,又名《宋元戏曲史》。十六章。王国维著。作于1912年,最初以连载形式发表于1913年4月至1914年3月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九卷第十、十一号及第十卷第三、四、五、六、八、九号。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书名题为《宋元戏剧史》,1927年罗振玉编纂《海宁王忠慤公遗书》收录此作,书名据作者遗愿改题《宋元戏曲考》。

主要版本有1915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22年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排印本、1927年《王忠悫公遗书》石印本、1940年商务印书馆《王静安先生遗书》石印本、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王国维戏曲论文集》排印本。

《宋元戏曲考》是我国第一部戏曲史论著。此书以宋元戏曲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戏剧的艺术特征和文学成就等一系列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全书共十六章,卷首有“自序”、卷末有附录《元戏曲家小传》。

“自序”介绍此书创作缘起。王国维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人杂剧“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不能仿佛也”。由于戏曲被传统文人视为小道末技,皆鄙弃不复道,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会通,窥其奥突者”。

作者于是“思究其渊源,明其变化之迹”,先后写了《曲录》、《戏曲考原》、《宋大曲考》、《优语录》、《录鬼簿校注》、《古剧脚色考》、《录曲余谈》、《曲调源流表》等专著,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部带有总结性的重要著作。

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论述中国戏剧之起源。

王国维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灵(楚人谓“巫”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因为巫和优未“合歌舞以演一事”,“固未可以后世戏剧视之”。只有到了北齐,如《兰陵王》、《踏摇娘》“皆有歌有舞,以演一事”,尽管“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然而“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

第二章,宋之滑稽戏。

王国维认为宋金戏剧,“其结构实综合前此所有之滑稽戏及杂戏小说为之”,其乐曲始有南曲、北曲之分,“亦皆综合宋代各种乐曲而为之者也”。“今欲溯其发达之迹,当分为三章论之:(一)宋之滑稽戏,(二)宋之杂戏小说,(三)宋之乐曲。”宋之滑稽戏,即指宋杂剧,“固纯以诙谐为主,与唐之滑稽剧无异,但其中脚色较为著名,而布置亦稍复杂;然不能被以歌舞,其去真正戏剧尚远”。

第三章,宋之小说杂戏。

王国维指出:“宋之滑稽戏虽托故事以讽时事,然不以演事实为主,而以所含之意义为主,至其变为演事实之戏剧,则当时之小说实有力焉”,后世戏剧之题目多取诸小说,结构亦多依仿为之,“所以资戏剧之发达者实不少也”。所谓“杂戏”,指“傀儡”、“影戏”等,“与戏剧更相近”。

第四章,宋之乐曲。

王国维首先论述宋代乐曲与戏剧之关系:“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然则戏曲之为物,果如何发达乎此,不可不先研究宋代之乐曲”,接着具体分析了宋代乐曲中词、大曲、曲破、传踏、诸宫调、赚词等形式。王国维对于诸宫调和赚词的考定,是戏曲研究中的重大发现。

第五章,宋官本杂剧段数。

此章考证《武林旧事》所载二百八十本官本杂剧,用大曲、法曲、诸宫调、词曲调命名者一百五十余本,可见宋杂剧多以歌曲演之。且此二百八十本不皆纯正之戏剧,“实综合种种之杂戏,而其戏曲亦综合种种之乐曲”。

第六章,金院本名目。

王国维解释院本为“倡伎所演唱之本”。通过分析《辍耕录》所载六百九十种金院本名目,得出这样的结论:“此种戏剧实综合当时所有之游戏技艺,尚非纯粹之戏 剧也。”

第七章,古剧之结构。

所谓古剧,指宋金以前杂剧、院本。此章着重论述古剧之脚色,最后为第二章至第七章宋金戏剧部分的小结:“综上所述者观之,则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 始也。”

第八章,元杂剧之渊源。

王国维认为元杂剧是真正的戏剧,其视前代戏曲之进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乐曲形式,“每剧皆用四折,每折易一宫调,每调之曲,必在十曲以上,其视大曲为自由,而较诸宫调为雄肆”;

(二)“由叙事体而变为代言体”。“此二者之进步,一属形式,一属材质,二者兼备,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

王国维接着指出,元杂剧在乐曲构造和题材两方面虽有特色,而非尽出于创造,“其取诸古剧者不少”。

第九章,元剧之时地。

王国维参照《录鬼簿》所载,把元杂剧的创作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蒙古时代,自太宗取中原以后,到至元一统之初。这一时期“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作家的籍贯皆北方人,其中以大都人居多。
(二)一统时代,自至元后经至顺到后至元间。此期作者的籍贯“则南方为多,否则北人而侨居南方者”。作品“除宫天挺、郑光祖、乔吉三家外,殆无足观;而其剧存者亦罕”。
(三)至正时代。此期剧作“存者更罕,仅有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五剧,其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作者几乎全为南人,其中又以杭州人居多。王国维还论及元代杂剧鼎盛之原因:“元初之废科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タ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

第十章,元剧之存亡。

王国维据《太和正音谱》、《录鬼簿》等书所载剧目,断定元杂剧至多当亦不出千种,至明隆、万间流传渐少,至其著此书时仅得见一百十六种。

第十一章,元剧之结构。

此章论述元杂剧的艺术形式:“元剧以一宫调之曲一套为一折,普通杂剧大抵四折,或加楔子”;“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强调元杂剧创作时“曲白相生”,并不如某些说宾白是演剧时伶人自为之;“元剧每折唱者止限一人,若末若旦,他色则有白无唱,若唱则限于楔子中”;“元剧脚色中,除末旦主唱,为当场正色外,则有净有丑,而末旦二色支派弥繁”;“元剧中歌者与演者之为一人,固不待言”;“演剧时所用之物,谓之砌末”。

第十二章,元剧之文章。
王国维对于元杂剧的文学成就给以极高的评价:“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他认为元剧之作者均非有名位学问之人,其作剧并无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王国维还以他创立的“意境”说来评价元剧:“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王国维最先从西方引入悲喜剧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戏曲,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如《汉宫秋》、《梧桐雨》等,并没有先离后合的俗套。“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第十三章,元院本。

王国维认为元人犹有作院本者,因剧本无存,姑以朱有敦所作《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杂剧中院本为例,说明其体例结构与杂剧不同,而与南曲戏文相近,“院本与南戏之间,其关系较二者之与元杂剧更近”。

第十四章,南戏之渊源及时代。

王国维首先指出:南戏“一剧无一定之折数,一折无一定之宫调,且不独以数色合唱一折,并有以数色合唱一曲,而各色皆有白有唱”,这是突破元杂剧局限的一大进步。据王国维考证,南曲中出于古曲者几当全数之半,而北曲出于古曲者仅三分之一;当时所能见到最古的五种南戏(荆、刘、拜、杀、蔡)虽作于元明之间,其故事关目皆有所由来,因而南戏之渊源较杂剧更古,结论为:“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至何时进步至此则无可考。”

第十五章,南戏之文章。

此章以《拜月亭》、《琵琶记》为例,分析南戏之文学价值,认为“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申言之,则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故元代南北二戏,佳处略同,唯北剧悲壮沈雄,南戏清柔曲折,此外殆无区别”。

第十六章,余论。此章论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中国戏剧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然其与百戏及滑稽戏之关系并未断绝。
(二)北剧南戏皆鼎盛于元代,至明代即趋衰落,“元人生气至是顿尽”。
(三)辨析了杂剧、院本、传奇、戏文等名称概念的历史变化。
(四)我国乐曲对于外来乐曲的吸收及相互融合。
(五)中国戏剧实为汉人自创,“不能谓之自外国输入也”。
(六)中国戏剧早就走向世界,《元曲选》百种译成外文者已达三十种。

附录《元戏曲家小传》共收录元代杂剧家四十人、南戏作家三人。

《宋元戏曲考》开拓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新领域,不仅在理论观念上有新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许多新的突破,实为戏曲史科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梁启超曾评价:“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当为不祧之祖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郭沫若曾把此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称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研究本书的论著,最早为孟真的《王国维之<宋元戏曲史》》(《新潮》一卷一期,1919年1月)。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有赵景深的《读《宋元戏曲史》》(《青年界》九卷三期,1936年3月)、王玉章的《宋元戏曲史>商榷》(《文史哲》季刊三卷一期,1945年11月)。50年代有日本中川薰的《宋元戏曲史)中所表现的王国维的戏曲观》(《烏取大学学艺部研究报告》人文学科第四号,1953年12月)。

八九十年代有齐森华《试论王国维在戏曲理论上的杰出贡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金名《王国维与戏曲史》(《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3辑,1990年)等。马美信有《宋元戏曲史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黄仕忠有《宋元戏曲史》讲评(凤凰出版社,201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读书笔记(转)
高莹丨大曲《薄媚》本事及源流考略
宋元戏剧脚色体系中的“孤色”
从《宋元戏曲史》的撰写,论王国维对戏曲史学研究的贡献
20世纪上半叶的元杂剧研究
《宋元戏曲史》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