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贝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人说是出自宋代刘彝的《画旨》,有人说是出自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也有人说出自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说》。这句话通俗而简洁地道出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可以引伸为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甚至引申为“知”与“行”的关系。贝爸理解对于孩子读书可以培养思考的能力,行路可以培养意志,而意志力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下面推送的文章就是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意志力的培养。

---------------------------------------

儿童意志力的培养

思考想象是有意识的,但意志是睡眠的,是跟思考相反。

意志的行动不经过思考和想象,意志直接发生在肌肉里,并不是在大脑里。思考才发生在大脑里。

意志是行动,行动本身是无意识的,比如把手臂抬起来的过程,肌肉、骨头、消耗营养等的变化是无意识的。肌肉从环境中的精神获得力量。在四肢动的时候,这个精神先进入肌肉,后再进入头脑让我们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动作。

生活中第一次做某件事情很难,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容易。重复做某件事情提高意志,所以觉得越来越容易。叫小孩第一次做某件事情很难,重复多次后,就容易。

有两种重复,有意识的重复和无意识的重复。比如我每天想着要喂兔子,因为我知道如果忘记的话,兔子会挨饿。我有任务感,有必要每天去做。记住每天要完成的事情,可以培养意志力。如果说有意识的重复能培养意志,这种有意识不是说小孩理解为什么要做,而是说小孩清楚地知道他必须每天去做。理解和意识还是有区别。另外,每天养成的习惯属于无意识的做,比如穿衣、刷牙。通过无意识的重复可以培养情感,比如老师做,孩子无意识地跟着模仿。

中国古代有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到山里拜一位武林高手为师。师傅每天让他把一个水缸里的水运到另一个水缸里。年轻人很崇拜师傅,师傅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2年过去了,眼见师傅一直在教别人学习武功,却没有教他,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向师傅发火,无意中他把手打到缸中的水面,突然水缸就爆炸了,这时他才明白原来师傅教他武功了。不知道为什么做一件事情,却坚持去做,这样培养的意志力就很厉害。

意志是四肢的行动,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说话或理解来培养意志。唯一的培养方法是行动。如果老师说要做某件事情,或要求孩子做,就必须做到,否则会削弱孩子的意志。如果老师不能保证他学生做不到,最好就别说。如今,电子媒体、各种刺激也在影响、破坏意志。太多的选择也影响意志。一个意志薄弱的人,继续发展下去,先精神上瘫痪,后导致身体上的瘫痪。载有信息的电磁波对发挥意志的器官产生影响,如四肢、新陈代谢系统、子宫、血液。给予孩子太多的信息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为太多的信息和选择让人一会追求这,一会追求那,没有稳定和坚持,使人变得无力和瘫痪。电视和电脑都会影响意志的发挥。

意志的特点是:

1,富有创造性。

2,与想象形成对比,想象活跃时,意志薄弱,意志强大时,想象薄弱。

3,意志处于睡眠状态,不清醒,与认识相对比。如农民喝酒后,头脑不清醒,干活更有力气。当一个人苦思冥想时,他的行动能力就弱。

4,和意志有关的身体器官是肌肉、血、新陈代谢系统等,它们都处于睡眠状态。

5,意志靠同感。同感和反感(有时可以理解为吸引和排斥,有时可以理解为主观化和客观化。),一个人发挥对所作事情的同感,就有力量去做。如果对所做的事情反感,就会停止下来。作为老师需要有这2种力量。反感,使得老师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认识孩子。同感使得老师和孩子一起做事情,也是融为一体的力量。老师要把反感转化为对孩子的认识,同感转化为一起做事的动力。

6,意志富有活力,它不断想变得精神化。想象力是死的,它不断想变成物质化。死的是清醒的,如果让想象力和思考接受创造的因素,想象力就不是那么死。(补充:做反射工作的想象力与做创造的意志是两种对比的力量。这可能是一个翻译问题。Rudolf Steiner 说的 Vorstellung 是思考所基于的那种想象力;中国人又很容易把想象力与创造力看成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两个东西正好是对比的。思考所基于的想象力是在神经里发挥的。只有不断死去的神经才能给精神提供一个它能存在的空间。由于神经本身没有了自己的生命,神经才有可能正确地反射精神中的真理。但不断死去的神经不能行动起来。只有作为意志载体的血液才可能行动起来,而且意志就像它的载体一样不断在消失。行动和消耗、不断从物质存在的状态转化成没有了物质但留下了意义的状态,这就是一种物质的消失,一种精神化的过程。)

人有几个层次组成,身体、生命体,星芒体,自我等,每一个层次控制某种意志,比如身体控制的意志是本能,心理动力控制的意志是欲望,自我控制的意志是动机。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孩子发挥高级意志的,但老师不要给孩子下结论。

小孩的意志比大人的强,动物的意志比人的还要强。小孩的意志虽然很强,但远远不完善。意志有高级意志和低级意志,小孩和动物的意志是低级意志。一个人吃好东西的欲望是低级的意志,如果一个人认识到有做某件事情的必要,就去做,这是高级意志。小孩还没有个人独立的自我,所以老师要代替他的自我,即老师代替他做决定。为了完善小孩低级的意志,老师的高级意志需要代替孩子的。老师的动机和愿望要代替孩子的本能和欲望,老师要有权威,通过这种方式小孩的意志才能得到培养和完善。

思考想象的内容都是所有人共同的。人的头脑仅仅是能反射它们的一个镜子,头脑能反射共同精神的真理。但意志是相反的。意志是每一个人自己最内在的源泉。所以我们能使用思考想象与别人沟通,但不能用意志去影响别人的意志。如果我们去教育小孩的意志,所用的手段虽然是大人的意志对小孩的意志起作用,但这只是在小孩个人独立的自我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在13或14岁出现了个人独立的自我之后,如果大人仍然尝试以自己的意志直接对孩子的意志起到作用,这不仅很难受,也只能破坏孩子最内在的源泉和力量。所以我们就必须在孩子的自我醒来之前完成对意志的教育。

智力醒来越晚,意志睡眠时间越长,意志力越强。成人不能让孩子自 己决定是否做,如果小孩理解做的理由才去做,就培养不了意志。不理解一件事情,但坚持做,才能培养意志。如果孩子坚持问为什么,可以用情感的方式回答。比如一位父亲给儿子讲了一个巫婆把小孩放进烤箱的故事,儿子追问为什么巫婆要把小孩放进烤箱,父亲试图找到心理上的原因,但怎么解释,儿子就是不明白。这时一位过路的奶奶听见了他们的谈话,就说:“因为巫婆很坏。”儿子听了很满足。老师对于孩子的问题,不必用逻辑上的答案来回答。

小孩的动作跟着感觉走,比如晨圈活动时,老师把对歌曲的感受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孩子模仿动作的同时,也在感受老师对歌曲的理解。年幼的孩子是否可以学习舞蹈、武术?舞蹈、武术都是标准动作,孩子学习老师的规范动作需要先有意识,而年幼孩子的意识还没有唤醒,要求使用还不存在的东西,孩子感觉痛苦。应先有动作,后唤醒意识。

老师让孩子做有道理的事情。内含道理也就是内含精神,这样可以把精神吸引到孩子的身体里去。大人也无法直接给予孩子思考的才能。如果还是用智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长大后,虽然知道许多知识,但这些知识没有进入自己的身体,没有与自己的身体和感受结合在一起,就不是自己的,所以这些人也无法把知识和行动联系起来。如果想培养一个人的真正思考能力,培养属于他自己的思考能力,就不能通过灌输的方式去培养。小孩的精神还在环境中沉睡,和环境融为一体。如果让孩子做有道理的事情,即内含精神的事情,通过做的动作把道理和精神带进体内,精神就会通过四肢来进入身体并在头脑中醒过来,这样得来的智力才是自己的。所以成人不要直接影响智力,而只要教育行为。

有道理的动作有2类,一是做件有用的东西;二是艺术活动。因为艺术表达精神。

意志与权威的关系

现代潮流的教育只承认智力,也就是人不能行动而只能反映的头脑。而实际上,很多我们以为是属于头的才能不会是通过头、知识和思考能教育出来的。

其实,很多事情不可能是通过学生的意识和智力来培养的。比如小孩的身体做到的、影响学习和环境的很多动作,都是无意识做出来的。即使让小孩知道,他还是无法改变。不过,如果直接让小孩做到某些他并不需要理解的动作、通过让他动去接受教育,他的这些动作在自己身体内就会造出一些根据动作的感觉,而且在他已经忘记学习时,这种感觉仍会存在和起作用。这种感觉的存在,很自动地就会影响到学生无意识做出的动作。

人的意志是睡眠的,人靠意志而进行的动作和属于这个动作新陈代谢的过程,都是无意识地发生的,所以,我们也不能通过有意识的手段去培养它。如果一个人总是要求先理解,然后才做,在能想出一个不去做的借口时,他就没有了意志做下去。通过不理解的动作培养的意志,才能让一个人在所有条件下都做下去。第一次做肯定最难,可学生做得越多,这件事就变得越容易。这是因为通过做就培养了意志。无意识的学习能进入感觉,能成为自然的本能或才能。有意识的学习过后会忘掉,所以它只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学过的和没有学过的东西。

学生自我的意识是在14岁时才自由独立出现的。那时,学生才能自己决定怎样利用自己的意志力。14岁之前,小孩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们需要大人的自我来代替自己的,就是说,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认识和权威去做事。而让学生根据权威行动,就是完善意志的手段。这样做的话,学生到了14岁出现个人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他就可以以个人的自我意识自由地去抓住和控制自己的意志力。在这之前,我们应当帮助他培养以后要自由使用的抓住自己身体的才能。

到了长大的时候,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决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许多的成年人并没有力量做到自己所决定做的。他们没有学会让自己的行为为了某一种意愿服务,所以他们的身体也遵守不了、做不到自己的自我意识想让它做的事。总是会有某些身体的需要(欲望)和情绪等力量在影响自由的行为。这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的父母经常让他们自己做选择,而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只能根据自己的情绪做决定。这样就养成了对于情绪的依赖,而意志就非常地弱。到了成年时,他虽然已经有了自我的意识,可是并没有服从自我的意志力。

如果让小孩相信权威来做一些自己还不理解的事情,他们以后在成了成年人时不仅能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事,同时也有了足够的意志力去引导和控制自己并坚持和做到自己所决定的事。他们就是通过遵守权威学会了让自己的身体为某一个理想服务,从而能服从自己自我意识的意愿。

如果在小孩年龄时自由,他们成为成年人时就不自由,无法去控制自己所做的事情(低级的范围来控制了意志)。如果在小孩时不自由(听话、服从和服务),他们到了成年时就有了足够的能控制自己和让自己自由做事情的力量。学生的意志能力是老师先要控制和培养的,可是他们以后要独立出现的自我意识,却是我们永远不能控制的。

这里所说的权威当然不是通过压力(威力)达到的,而是通过互相的信任、信赖和共同工作达到的。这个权威也不是因为标准所以无名的,而是一种让学生感觉到属于自己有个性的威信。为了让学生信任老师的权威,老师不能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去实践他的课程,而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良心去创造。为了能当学生的权威,老师还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自己的学生。只有老师允许学生的事情影响到老师的命运,学生的心才会接受并发生过程。如果学生能长期感觉到自己的老师是这样工作的,他们就会信任他。但如果他工作只是完成上级任务,那就有靠压力这种不健康的权威手段。

在农村的未来,权威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父母去城市打工,小孩从4岁就开始住在离家很远的学校,跟同学们自立要安排自己的生活(没有生活老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小孩跟小孩在一起,没有大人当权威。这样的小孩,特别是学前班在晚上的时候,就发挥一种没有自我意识引导的集体疯狂的力量。这些小孩就是一个没有控制的意志力。

在搞活动时我又发现:我这个人虽然能发现问题,可是不适合教师职业。别的老师的自我很自然就能做到的事,我却感到很困难。根据我不敢表现自我的性格,我经常好像不在现场一样,给学生留下一种空白感。有一个很有智慧的老师,他说过这个现象的原因。他说,不在场的是我的自我意识。我不敢让我的个性和自我表现自己。结果,我就当不了学生的权威。学生也觉得好像我不在,也不能尊重我,就乱了起来。学生就需要我的自我意识来控制和培养他们的意志,他们依靠老师的自我意识。可是我的自我意识像他们一样也还没有出现(进入和表现)。在他们发现不了我的自我意识时,还有什么能控制他们的意志呢?

为了能发挥去观察学生的才能,我需要这种被动的样子。一个总是在主动的人是不能发挥他的感觉功能的,可是,学生需要那种总是主动的老师。我这种被动能观察的特点,其实更适合做研究工作。



结论、判断与决定

下面,我再来总结和翻译鲁道夫史代纳《Menschenerkenntnis und Unterrichtsgestaltung》演讲的部分内容:

很多人平常以为,想象中逻辑的结论、判断和决定,都是由头脑来完成的;不需要整个人的身体,也可以做得到。其实,只有结论工作才是头脑做的,其他的逻辑功能并不是。头并不是我们平常以为的那么高级和万能的东西。头根据它的发展程度虽然是人体最完整的部分,可这只是因为它是人在出生之前的精神状态的象征。除了物质的力量之外,只有构造生命的力量在头中真正能起到作用。心理动力和自我意识在头脑中只能被反射(被反映),而不能起作用(就像一块镜子那样)。头是从外界分离出去的、最独立、最封闭的一个部分,而且它对待人体的其他部分就像一个寄食者。

我们的结论是这样的一种反映工作,可判断却不是。判断是在胸膛和手中发生的。我们判断所靠的知觉和得到的结果虽然是在头脑中被结论的,可是判断本身却不在那里发生。发生判断的胸膛和手也是发生情感的范围,也是有节奏(呼吸、心动)的范围,而且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靠的就是我们的情感。比如判断“这个男孩很老实”的时候,我们必须感觉(情感)到这一回事,否则,我们无法相信自己作出的判断。只因为情感在做梦的状态中,所以我们意识不到它对判断工作的参与。

感觉器官虽然能给我们带来客观信息,不过,它不能作出判断。情感会接受感觉中逻辑的结论(思考)和意识,又会接受感觉中的意志。所以,一个人要依靠自己的情感来给自己的判断一种肯定感。我们感觉到什么是公平的、需要支持的法律,或者感觉到什么法律不道德时,都是靠情感的。甚至,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情感中确定了“喜欢”还是“讨厌”一件事情,我们以后的观察就都是以这种情感的眼光进行的。从这点来看,“判断”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情感中发生的。我们以后对这件事的结论,也是从这个在情感中发生的判断受到影响。为了发挥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判断,我们需要发挥不固定、不死的活力的情感。

我们作出决定是在腿和脚中发生的。在现代物质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听到这样的事实时可能只会笑。可是,结论工作确实是构造生命的力量,判断是胸膛中的心理动力,而决定则是腿和脚中的自我意识做出来的。

可见,我们逻辑的功能需要整个一个人。人以腿和脚参与世界的方式完全不同于人以头参与世界的方式。四肢(肌肉和骨头)做出动作的方式跟物理学的杠杆规律相同。只要有人的意志起作用,这种物理上的动作就会发生。由于意志的作用,我们能参与(融入)客观的物理(物质)世界。在意志起作用时,发生的就是这个物理上的动作,可以说是属于环境的、一种不能从客观环境分出去的过程。

头脑中发生的正好相反,头中根据感觉器官传递来的信息(在想象中)结论出来的东西不能直接对环境起作用。头不是属于世界环境的,而还是出生之前状态的象征。但通过腿的动作,我们接受和影响到环境中的事情和力量。在头(想像)和腿(意志)之间的,就是胸膛(情感)。精神范围的象征(头)是从环境分离出去的(封闭的),可是适应和影响到物理环境的意志(四肢)则是融入环境的力量。

从情感范围来看,我们还可以把头脑中封闭的想像和反思工作看成是有“反感”的结论,再把四肢中的意志和接触到环境的愿望看成是有“好感”的决心,两种才能。如果这样来理解,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在需要反思和结论的时候,我们需要靠对于我们想认识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反感;在需要行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靠对于我们想实现的事情的好感,而行动也就是决定所带来的结果。

这样的、根据事实的认识,会进入并启发我们的情感。现代自然科学抽象的认识很难联系到生活的真实,所以也很难启发我们的情感。物质主义没有什么不好,问题只是要研究到底。如果研究自然科学到底的话,就会发现物质所包含的精神规律。如果研究精神科学到底的话,就会发现精神在物质中的表现。如果研究透彻,我们都会得到本质的艺术感。

如果我只让学生理解别人已经找到的、具有完整结果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用情感去接受这种抽象的知识,而这种知识也很难进入四肢的行为和动作习惯。假如,只用头来接受知识,并不让接受的下去到情感的胸中去、在情感中把它保存(记忆)下来,也不把这个知识继续转到四肢的行动中去,这样接受的知识就无法离开头,装满了头并引起堵塞,使学生很难去接受其他知识。这种仅仅靠智力的手段是发挥反感的,所以学生也很难同情并实现通过智力包含的反感而接受的事。没有在情感中得到肯定的,没有在四肢的行动中被决定的仅仅是知识。它不能让我们喜欢我们要进行的事、不能成为去引导做法的情感,也不能得到在重复的动作中才能得到的力量(意志)。

可是,如果让高年级的学生自己以好感的方式投入行动、让他们自己经历到和感受到一些过程、自己从感受中找到一些结果和知识,这样找到的就不是陌生的,而是充满情感的。这样,自己找到的知识就会是学生同情的、他们喜欢实现的。这样得到的知识,就给学生带来了判断才能和做出决定、去做出事情的力量。

动手与意志的关系

城市的小孩年龄那么小,就已经那么聪明,比我能想象的聪明得多。他们根本不像小孩,更像是小大人。虽然他们的头那么发达,可是四肢远远比不上农村小孩的。小时候我是一个一直生活在梦状态中的小孩。假如当时就强迫我接受大人智力的思维方式,我肯定会失去所有属于自己的梦并接受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思维。但是所有梦中的生活都会在某一天自己就醒过来,而我的情况也如此。而且这样自己醒过来的思维才是属于我自己的,具有个人特点的,而如果有一天意识醒过来了,这个意识就能利用已经形成的意志。

如果问,我为什么有我个人自己的想法,就要说:意识到自我这个才能,一般的人都有,可是完全不同于潮流方向的追求却很少得到发挥。这个不同的追求是怎么得到的呢?首先,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傻瓜,他们没有让我做那种考傻瓜的练习题,比如说“用直线把词语连接起来”。这种练习只是在把一个人有创造能力的思维变得标准化。第二个原因是,我的父母和老师没有把我当成聪明人。他们没有过早地开发我的智力。

其实,让学生模仿着动手做某些事情不仅能直接教育他们的做法和意志,也能教育他们的思考习惯。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小孩没有让自己身体动的机会,他的头脑就会很笨、没有发展的机会,因为通过身体的活动,构造生命的力量才能进行它的工作。7岁之前的小孩为了支持无意识的“智慧”(精神力量)塑造他们身体所需要的,是四肢有道理的活动,使他能以四肢接受塑造身体器官的精神。当然,不是任何一种无道理的动作就能教育有道理的思考。通过包含有规律(道理)的动作,头脑才能形成有规律的结构,而形成的结构又定下了我们的思维习惯。这又不是说,我们只要让小孩做有用的事情,而是说让他做内涵精神意义的事情。其实,美的事情也一样有道理。艺术也包含了精神的道理。这不是根据知道的道理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接受(发现)道理。这样的话,他们的头脑也能根据这些动作引起的思考习惯来建设、能完善自己的结构。

小学生四肢的活动已经完全是醒过来的,他们发挥动作是很活跃的,只不过他们的动作习惯是非常不完善的。小孩的头从物质方面来说是很完善的,但它还没有醒过来。也可以说,小孩完全投入到他的环境中去,小孩所生活的内心世界还不会是独立封闭的,因为小孩的精神还在环境中,而环境中的精神不可能是有意识的。只有小孩的精神被转到自己封闭的头里并被反射的话,它才能达到有意识的状态,才能醒过来。这个精神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身体,还没能够进入到物质的头里去所以也还没有达到意识状态。小孩的精神还是无意识地“睡眠”在他的环境中。

四肢本来就已经是属于外界的,包括精神的外界,四肢根据自然情况本来就已经具有了活跃的精神。所以小学生这么需要活动在环境中,而且我们也很直接地就能教育和完善他们的动作习惯。然后,为了叫醒头中的精神(达到意识),为了把睡眠在环境中的精神慢慢地吸引到身体的头中来,小学生需要用身体去做一些对环境有意义的事情。

还有胸根据自然情况也就已经有了活跃的灵心,只不过是在胸里做梦的灵心。它也能部分被我们完善,部分来帮忙唤醒头里的灵心,而因为胸中的灵心是情感的,所以我们能用情感的手段去教育它。

精神和灵心(比如智力)是不可直接去教育的。但为了让精神和灵心自己去发挥,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让有缺陷的身体成为精神和灵心的限制和阻碍力(精神残疾),也不让有欲望的身体来控制精神。比如肝是意志的物质基础,所以肝炎患者在灵心上的意志是无法发挥出来的。只有健康的身体为精神服务,精神才能使用身体去做它认识到是有必要做的事。

我想再次强调:任何身体的动作都会引起内心和头脑中的建设过程。如果让小孩模仿有道理的动作,就是说一些有结果的过程,他就会以模仿的方式接受动作所包含的精神(道理)来建设正在形成的神经连接。而这个过程包含的精神,就能形成他们的思考方式和习惯。通过重复的动作和根据这个动作的思考,物质的神经连接慢慢地就稳定下来,使小孩的动作习惯和思考习惯都形成了。以后有逻辑的思考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如果让学生做一些过程并没有包含精神(道理)的动作,他们未来的思考习惯也会是没有根据的。

所以,7、9岁之前,我们只要给小孩一个合适的、他能模仿的环境,还不要要求他使用自己去理解的(智力)能力。那么,为什么很多父母做不到这样呢?因为他们太着急,不能等孩子天性的形成过程,而是马上要看到一个完成的东西。这样,他们就把天性的发展规律给搞乱了。

这样,人类在成熟时要达到的工作方式就有可能达不到。要达到的正常方式是:人在身体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四肢来接受环境中的精神(道理)。接受了之后,它就被转到人的头里去并在封闭的头里被反射。通过这样的反射,精神才能达到有意识的状态并会变成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本来属于世界的精神把我们跟世界联系起来,但它还不能有意识,因为它在我们之外。但我们能通过四肢来接受它(环境中的经历),然后在头里让它被反射并达到意识状态。被反射了之后,已经属于自己的精神(的像)又被转回到胸里去,在胸情感的范围中被我们感受和保存(记忆)下来。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适合人类的教育补充
智库音乐
极学:灵魂、意志增强术
华德福意志力的七个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转化关系
言出法随,“咒”的秘密
《存在于时间》笔记 02——人的几个问题的回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