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解读第9条

伤寒论解读  9

第九条:原文: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一)、文意也。“欲解时”者,欲之要旨,

解者解之,时者时之;已经和没有都是时段,巳是9-11时,未是13-15时。太阳病的内伤并不重,所感受到的病邪应该想到本经的水平上

解除(无论是经治疗,或未经治疗)都要等太阳经经气旺了,这段时间是巳时至未时的,折算为现在的时间是上午9点至下午3点。

(二)、诊断的意思。本文在诊断方面有四点意义:

一是以太阳病的解除这一临床事实,进一步印证了正气对外感病的支配作用,无正气或者正气未积聚至应有的程度与水平,则无一病邪能从本经水平上得以祛除。强调医家在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时,须注意正气的评判,保护与修养;从另一个角度说,药物要通过正气来起作用,这也是世界上为什么不存在起死回生灵丹妙药;扶正祛邪,在医学上始终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方针。

二是进一步印证了《伤寒论》辩证原理,即内伤为外邪入侵机体之本,为外感病之先决条件,正气为抗邪之本;正气盛则外邪不能入侵体内;正气虚者,不能祛邪在体内,抗寒邪须依阳;抗温邪,须依阴气;抗燥邪须依津气;抗湿邪须依靠机体化湿的力量。六淫对人体是选择性的乘虚而入:寒邪只能侵入阳气不足的机体,温邪只能侵入阴气不足的机体,风邪只能侵入气虚的机体,燥邪只能侵入津伤的机体,湿邪只能侵入湿困(化湿能力减弱)的机体。

三是说明《伤寒论》原理源于大道:天人相应即大道,也就是说生命内态与天体外态并非相互孤立,而是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流,这种交流具有很强的生命能动性。

第四、正气祛邪在外,须待正气充盛之时:此期为病邪所处经络层面所接收外态能量最旺盛之时,如太阳经之时为巳时至未时。因为这段时间太阳经层面打开接收外态能量,这也就是病邪从体内走出来。由此可见,温病学研究所用的表证,里证,虚实夹杂的表实证,兼症(即寒热错杂)与六经辨证关系密切的证候群有着内在的联系。故在临床中,有必要分清“表里”,“里外”等概念,以正确认识发热疾病的性质和演变过程。例如,《伤寒论》中记载有表证、里证之分。表证者,指发热身痛或恶风等症状。里证者,指身重乏力、食少腹胀、大便溏薄或便硬不成形等表外症候。前者与其他疾病不同,后者则与各种病证相同。对于表证未愈者,宜采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汤等大剂苦温泻火之品,以清解表邪;如果发现发热较重、口渴欲饮或大便溏薄且小便短赤,则用石膏承气汤加减以清热润燥;若出现汗下淋漓不止,可用生甘草10克煎汤代茶饮。表证与里证、里热与寒温等方面的区别表实证多属于气虚或血虚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已有论述。所谓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其虚主要指气血不足或风寒湿痹引起的虚弱症状。虚证则包括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病症。例如《伤寒论》中记载“身热、头痛者,此属中风矣”。如果此时用麻黄汤来治疗,会使患者出现头晕脑胀等症状,这是不治之症,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如诊其表证,则必须注意观察发热、汗下等症状是否与卫气营血有关。如果发现上述现象或出现类似症候者,须及时查明病情变化情况,并据此调整用药方案。如患者发热无汗,说明体内阳气不足;若体温稍高但无其他症状,则证明病人已经痊愈。表证未解,里证现见,则必须明确其来处与症状是否有关。例如表实证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象时,一般需要先分析为表热外热或风温内风之证,然后进一步确定为内感湿寒之气所致,否则将难以辨明何因实与实。

这说明温病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表证、里证及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则说明患者已经患病,此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或加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伤寒论》中有关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的记载很多,这些症状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虚实夹杂之表实证和兼症(即寒热错杂)以及与六经辨证密切相关的证候群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从临床上来讲,必须区分“表里”、“里外”两个概念,才能正确地认识发热疾病的本质及其演变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试解No.106
中医辨证的纲领—八纲[中医五味园]
第11 讲 桂枝汤的适应证
伤寒32:36条中说太阳与阳明合病,阳明指的是表证还是里证?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64)-阳明病相关条文
伤寒温病的发生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