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病例分享】涎腺囊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病例资料

女,62岁,患者半年前无意间发现右耳下区肿物,类圆形,质中,无压痛,具体大小不详,无发热,无口角歪斜,无闭目无力,无吞咽困难,无张口受限。行超声检查示右耳下腮腺内见囊性为主的囊实性结节。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腮腺肿物(右)”收入院。

专科检查

右侧耳下可触及类圆形质地中等的肿物,边界清晰,活动可,直径约2.5cm,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无异常渗出。

辅助检查

腮腺彩超:右耳下腮腺囊实性结节(大小约2.7cm×2.0cm),边界清。

手术方式

全麻下行右腮腺浅叶切除术。术中取右耳下S形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见肿物位于腮腺浅叶,直径约2cm,沿肿物边缘1cm分离,完整切除肿物。

大体特征

(右腮腺肿物)灰黄不规则组织一块,体积6.5×4.5×2cm,表面粗糙,切面局部见一囊肿,体积2×2×1cm,其内充满灰黄胶冻样物,壁厚0.1cm,囊壁尚光滑。

病理形态镜下表现



图1.肿瘤边界清楚,呈多囊性,纤维结缔组织囊壁将其与周围涎腺组织分隔开

图2.部分囊壁内衬嗜酸性上皮,乳头样向腔内突起

图3.局部囊壁内衬上皮增生明显,腔内可见嗜酸性物质

图4.双层嗜酸性上皮构成的腺样结构,类似乏淋巴间质的Warthin瘤,可见明确的黏液细胞

图5.细胞形态温和,胞浆丰富嗜酸,细胞间夹杂黏液细胞

图6.CK5/6基底细胞阳性

图7.P40基底细胞阳性

图8.DOG1阴性

图9.S100阴性

图10.SOX10阴性

图11.PAS黏液细胞阳性

图13.KI67低表达

病理诊断

(右腮腺)嗜酸细胞型囊腺瘤。

AFIP定义

囊腺瘤(Cystadenoma)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唾液腺上皮性肿瘤,以囊性生长为主,囊内衬上皮乳头样增生,常显示嗜酸细胞分化。

ICD-O

8440/0

发病部位

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发病率相当,约48%的病例发生在腮腺,7%发生在颌下腺,其余为小唾液腺。小唾液腺主要发生在唇部,其次是颊黏膜和腭,左侧病变发生率大于右侧。

临床特征

发生在大唾液腺,临床表现通常为无症状,逐渐增大的肿块;发生在小唾液腺,大多数无症状(约85%),或通常为黏膜下蓝色结节,与黏液囊肿类似。发生在小唾液腺的肿瘤通常很小,几乎所有肿瘤最大直径≤1cm。

流行病学

囊腺瘤占所有良性唾液腺肿瘤的3%-4%,大唾液腺和小唾液腺的发病率几乎相同,尽管在小唾液腺良性肿瘤中占的频率更高(5.3-3.6%)。一些针对小唾液腺肿瘤的研究显示,这些部位发生囊腺瘤的发生率更高(0.2-14.0%)

女性发病比男性更常见,平均年龄为50-70岁,小于30岁罕见发病。

大体检查

大多数肿瘤切面为多囊性,单囊性肿瘤不常见,腔内可见乳头状结构,但不像Warthin瘤有明显的乳头结构。肿瘤边界清楚,被周围涎腺组织包饶。

组织学特征

肿瘤边界清楚,多囊性病变最常见,约20%为单囊性。

囊肿通常由较薄的纤维结缔组织分开。囊腔内衬柱状和/或立方状上皮,呈乳头状向腔内突起,常有一定程度的嗜酸细胞分化。

嗜酸细胞可能为主要细胞类型,可见黏液细胞,大汗腺分化;局部可见少量鳞状上皮。囊腔内含有嗜酸性物质,嗜酸性物质内可见散在上皮细胞、炎症细胞或泡沫细胞。

周围的纤维间质通常含有将黏液性腺体。肿瘤细胞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及浸润性生长模式。

根据细胞成分结构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亚型:

1

乳头状囊腺瘤

由多个扩张的囊腔或腺管状结构构成,腔内有多个乳头状突起,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或柱状上皮细胞,其间可夹杂黏液细胞或嗜酸细胞。

2

黏液型囊腺瘤

囊腔内衬厚度较一致的高柱状黏液细胞和杯状细胞,乳头状突起少见。腔内含PAS阳性的黏液以及脱落的黏液细胞。

3

嗜酸细胞型囊腺瘤

以嗜酸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一种少见的亚型,囊腔内主要由单层或双层嗜酸细胞排列呈乳头状结构,类似乏淋巴间质的Warthin瘤。

免疫表型

表达CK、CK7、CK8、CK14、CK18、CK19和EMA;基底细胞表达:P63、P40和CK5/6;不表达SMA、S-100、SOX10、AR和DOG1。

鉴别诊断

涎腺囊性病变包括一组疾病,有肿瘤性(良性和恶性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需要鉴别的疾病如下:

1

导管内乳头状瘤

好发部位是唇部和颊黏膜,常为单囊性病变,囊腔内大量复杂的乳头状突起,病变局限于排泄管或小叶间管。

2

Warthin瘤

Warthin瘤的双层嗜酸性上皮与囊腺瘤非常相似,但Warthin瘤间质为富于淋巴组织间质,常常伴有生发中心的形成,有助于鉴别二者。

3

嗜酸细胞瘤

嗜酸细胞瘤通常是实性、非乳头状增生,边界清楚或有包膜,通常见于大唾液腺。囊腺瘤通常有其他上皮类型与嗜酸细胞混合。

4

囊腺癌

浸润性生长,非常复杂的分枝乳头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

5

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特别是嗜酸细胞亚型)

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往往表现为多个大小不同的囊性结构,内衬有表皮样细胞、中间型细胞和黏液细胞,而囊腺瘤通常表现为乳头状结构,内衬有一层或多层的立方至柱状细胞。

黏液表皮样癌通常表现为非囊性上皮增生,如果存在乳头结构,乳头结构上皮明显增生,乳头更复杂且不规则,常见的MAML2融合有助于区分黏液表皮样癌和囊腺瘤。

6

导管扩张

导管扩张往往由导管阻塞所致,下颌下腺最常受累,累及多个导管,导管内上皮增生,但阻塞性疾病往往伴有腺泡萎缩、鳞状上皮化生、慢性炎症和导管周围纤维化或硬化。

7

硬化性多囊性腺瘤

肿瘤边界清楚,分叶状生长;由大小不等的管腔结构及硬化/脂肪化间质构成;上皮形态温和,呈扁平、立方或柱状、顶浆分泌样、黄瘤样变,胞浆丰富嗜酸;上皮增生呈微乳头状、筛孔状、黄瘤样,间质硬化区腺管扭曲类似乳腺硬化性腺病;管腔内可见嗜碱性、嗜酸性分泌物,并见特征性的嗜酸性小球。

8

腮腺发育不良多囊性疾病

是一种罕见的导管系统发育性畸形,常见于年轻女性的双侧腮腺。

有大量的囊管结构,延伸至邻近小叶,可见残余腺泡,囊肿衬里的上皮通常呈顶浆分泌性改变,但无上皮腔内增生,常见管腔内微结石和巨噬细胞。

治疗及预后

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局部完整切除,无复发。



参考:

1.AFIP5 Tumors of the Salivary Glands.

2.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ead and Neck. 4th Edition, 2017.

3.魏建国,王诚,滕晓东. 涎腺硬化性多囊性腺病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1,11:1307-1310。

作者

安风仙 主治医师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审校

魏建国 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张黎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病理科消化道早癌病理亚专科负责人

本文系NGDP新病理团队撰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病例分享
第十一期-头颈部-腮腺Warthin瘤;基底细胞腺瘤
【前沿编译】乳腺黏液性病变(下篇)
免疫组化在唾液腺肿瘤分类中的应用(四)
病例猜猜猜 | 第22期——涎腺“肿物”的超声诊断
网站好文分享丨头颈部病理十大-嗜酸细胞病变十大(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