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特级教师说| 吴非:慎言“高标准、严要求”!

       因为流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校也配套喊“高标准、严要求”。这类话多到习焉不察、脱口而出。听这些话,也没什么感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的人生属于自己,谁和你赛跑?你以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会和你一样赤膊上阵?

  至于“高标准、严要求”,我也困惑,如果我们的学校真的培育了适应“高标准、严要求”的人,现今社会状态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毕竟这个“高标准、严要求”从我小时就一直在说。无论是应试教育的终点线还是从成年人的“人生中点线”,回望教育起点,因为有漫长的过程,人们看到的未必是“起跑”的重要,也未必能看到“高标准、严要求”的影子。

  教育本是人生礼物,为了人的成长幸福,过早把儿童赶上起跑线,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让他们参与竞争,这是把社会当作丛林,夸大了人间的严酷。这类话在“起点”叫喊太多,因此也就有小学的经验介绍,中学的经验推广,大学的苦学励志。然而,如果我们能客观地观察社会,可以看见到处充斥着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的“不难不严”,且不说有法不依、违法难究,只看经济工作,大到造幢楼、修条路,小到喝杯奶、买块肉,质量都让人心有疑虑,“高标准、严要求”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

  基础教育培养人的良好习惯,不一定要靠“特色”,学校教育能循常识守常规,不一定要喊“高标准、严要求”。学校和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标准”?倡导“高标准、严要求”,是不是嫌“正常标准”低了?“从难从严”下的学生能否有自由的思想?过早的竞争是否会形成人格缺陷?  

  过于严苛的学习和考试有可能扼杀少年儿童的天性,毁灭想象力和好奇心。有小学校长谈到“减负”之难,说某个年级的语文,一学期竟然“统测”了三次,“区里经常临时增加检查项目,学生的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区里”增加统测的依据何在?没有人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高标准、严要求”的结果,是部分家长对教学要求产生误解,无限加码;学生在“从难从严”中获得的不是学习趣味,不是学习激情,而只是“忍耐”。

  因为有这个“高标准、严要求”悬在头顶,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教育”的认识变为“管与被管”,丧失学习自觉。一名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表扬与鼓励是常事,因为他达不到“高标准”,经不起“严要求”,受不了“从难从严”。  

  我的疑问是:表扬和鼓励是不是需要很高的教学成本?因为有“高标准、严要求”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呐喊,教师的教学进度和评价尺度会相对固定,因此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他对学生评价,也容易造成情感疏离。

  因为有“高标准、严要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鼓励夸奖学生,对特别需要鼓励的学生,生怕“表扬坏了”。但是,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发现,教师的鼓励是多么重要。

  20多年前,有学生在随笔中写了数学课上的一件事,我很受启发。数学老师小结:“这类题目,就是以上这七种思路和解法。”但他看到学生陈君有困惑,便请他发表意见,陈君犹豫地说:“我的解法好像和老师的不同。”陈君的表达不太流畅,数学老师请他上来板演,结果写了一黑板,同学们都认为步骤有些烦琐,但老师思考片刻,说:“虽然有点烦琐,有价值,是你自己想出的,的确存在第八种解法。”几年后我问那位数学老师,他完全不记得那节课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肯定他的思考价值,在一些深谙教学之道的老师那里,是教学常识,也是他们的教学常态。在这节课上,陈君没有接受“有七种思路和解法”的“标准”,在和老师的交流中,他认识到个人思考的价值。即使他的思路是错的,解法是不成立的,但他有了表达见解的机会,他学会的是“学”。我还想到:另一个学生为什么会把这样的课堂见闻记下来?他在想些什么?他从这件事上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正确的教学,重视启发学生思考和自由表达,而不是满堂灌输,不是强记多练,不是“超前”。没有必要把下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到眼前来灌输。让学生通过“刻苦学习”,以领先他人,这样过早地让学生以出人头地为荣,恰恰是毁灭学习。学校教育中很多口号经不起推敲,过高过严的要求让学生畏难而退,失去学习动力。

  老师对学生说“这个问题不准错”,“如果思路偏移,将铸成大错”。然而在学习中,“教训”往往比“经验”作用大。学习不是工作,如果在未来的机器制造、建筑施工和航天器对接等科技活动中,教育常识可以自动提升到“高标准、严要求”,必须谨慎从事,不轻易冒险。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为什么不能犯错误?课堂是可以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在这里学,检验思维,测量能力,他可以“不相信”,可以质疑,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尝试,去冒险,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将形成个人经验,上升为智慧。

  根据目前的考试水平,教师靠简单的强制灌输也能让一名考生适应并通过考试,但由于缺乏探究的能力,学生未必能适应未来具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不敢犯错误的学生也可能因此缺乏创造精神而走向平庸。

       兴趣是怎样丧失的

       看到那些课堂上打不起精神的学生,我总是会想:他们原先是不是这样的?他们对世界的兴趣究竟是如何丧失的?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就厌倦上课,就盼望放假,甚至对“老师生病,改自习”感到开心,这是怎么了?

       这样的年龄,应当睁大了眼睛看世界,应当对万事万物有好奇心,应当不知疲倦地阅读和发问,可是,为什么他们会把“上学”当作一件苦事?

       我苦苦思索,后来,我不得不转过身观察学生要面对的教师和家长。

       和学生交流,想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这些学生一般神情木然,或是苦笑,因为他不知道你的目的,他也不会去想你的问话有什么样的意义。他会说:没有什么呀,我挺正常的呀,和其他同学一样呀。

       但我仍然能知道他们在受教育早期受到了什么样的干扰。每个孩子都有过对世界的兴趣,他们也会有过奇思异想,却过早地被毁灭了。“利益”是扼杀好奇心的第一杀手,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出错,过早地诱惑儿童,向他们灌输“利益”,必然让他们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比如,他们给孩子讲“钢琴神童”的故事,告诉他们:“天才”是靠父母的“逼,罚,打,骂”造就出来的,你看那个钢琴神童,他父亲当年要他“弹不好就去死”,如果不那样“逼”,他能有后来的辉煌吗?——家长那样恐吓未成年子女,在文明国家有可能失去监护权,而在我们的社会,却能作为励志故事登在公共媒体上,成为无数家庭教育子女的楷模。所幸的是中国城市多数想出音乐天才的家庭没有因此虐待儿童,至多后悔买了钢琴并花了学费。但他们没有计算孩子因此丧失的学习时间,他们原本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关注感兴趣的事物的。

       不尊重儿童天性,漠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过于关注“实用”“实惠”,不能立刻看到“好处”的事坚决不做……让孩子们没等成年,便只会对名利东张西望。

       在儿童看世界时,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关注知识:它的独特之处,它出现的环境和时间,它是如何呈现的,它如何被人认识的……知识的丰富性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会令儿童产生兴趣,他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知道了世界的辽阔和时间的无限。而如果引导他关注“利益”,很可能令他忽视世界之美和生命之美,看不到人间的美好,而成为拼命追逐利益,竭力逃脱恐惧的人群中的一员。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主流教育以夺取金牌锦标的运动员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鼓吹“拼搏”、“争光”。有部有关女子排球的电影《沙鸥》,竟然有主角把银牌扔进大海的镜头,因为她说“祖国要的是金牌”。这部现在看来很可笑的影片,当初却得到体制表彰和社会交口称赞,成为教育青少年的励志教材。竞技体育和基础教育究竟有什么共通之处呢?教育是“育人”,“金牌”则只有一个,何必要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呢?

       班级出黑板报,上面有多处“拼搏”的壮言,上课时,我不得不停下来和学生讨论黑板报内容,我不能在一个宣传错误教育观的教室里若无其事地上课。我问:你们要 “和谁拼”,想“拼什么”,能不能告诉我呢?至少,我应当知道自己的学生是在为什么学习啊。还有,每次“拼”的胜负如何?学生说:老师何必认真!从小学起就叫我们“拼搏”了,但考试测验时,还是不知道如何“拼”,至于结果,是始终紧张,不见输赢。

       学习成了“拼搏”,成了与人作对的斗法,口口声声要“战胜自我”,还能有兴趣吗?

       学生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往往也因为有个不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的教师,这些教师误认为“智慧”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获得。于是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过滥的训练,过多的重复,让学生习惯于不思维,把自己当作敞口容器,等待灌输。更有些老师误认为自己是聪明人,把自己接受灌输的经历作为刻苦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

       有些知识和技能,在开始时可能是需要“教”的,但如果教师没能激发兴趣,学生失去“学”的动力,于是教师不断地重复,也会误导学生,使之丧失趣味。简约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关注;繁复的教学,试图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的兴趣,又形成了“灌输”。

       有时,学习兴趣的确像是与生俱来的,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育”的。中小学阶段长达12年,很多基础学科就靠这12年的学习,如果学生遇上不良,在错误的教育观指导下,他丧失了的学习激情必然造成终生遗憾。

       过早被剥夺学习兴趣并经常处在考试压力下的学生,往往会渴望平庸的生活。 

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教学】线上线下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学习后进生的激趣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
思想品德培训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的一点反思
优秀校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日志 - 郭太生 - 中国教育新闻网互动社区-桃李网 - 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