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管理50强案例: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推行信息化教学管理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管理实践研究

一、整体情况


(一)信息化课程教学管理的总体思路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始建于1960年,是建国后第一批国办经贸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不断追求质量提升、内涵深化和特色突出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始终以提升内涵质量为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制度流程机制建设和标准体系构建,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在多年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引入教学诊断与改进管理理念,以信息化平台为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一化四链”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管理实践,该模式在课程教学管理中取得显著成效。“一化四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是以信息化专业管理平台、信息化课程运行管理平台、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为技术支撑,以课程教学管理目标链、课程建设实施标准链、课程教学管理执行链、课程教学实施数据链为管理载体的“一化四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课程建设、教学运行、课程实施、课程改进提升的全流程运行和质量管理。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管理实践

学校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教学工作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在课程层面建立“8”字螺旋的课程改进循环见图1,首先,以学校规划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的目标链;其次,以课程教学标准、教师课堂教学标准和学生成才等标准,作为课程教学顶层设计的标准链;再次,学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于出勤、课程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课程调整率等课程教学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形成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的执行链;最后,学校运用课程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实施两大平台,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管理关键要素管理,实现监测,分析、反馈、教师再实施的改进,推进课堂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形态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常态化教学质量自主保证机制。

1.运用诊改理念,构建课程建设实施全流程目标链

依据课程建设规划,开发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及年度建设任务,并分解到每门课程的具体建设任务,形成课程建设目标链,见图2。

2.运用诊改理念,制定课程建设运行全流程标准链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等教育部相关标准,结合学校课程教学具体教学实际,按照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质量分析各环节开发相关的工作开发、实施、考核评价标准,形成标准链。

3.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教学管理执行链

学校开发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数据采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教师任课管理办法》、《课程表编排管理办法》、《教学事故处理规定》、《调课与代课管理办法》、《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标准》等常规教学过程管理规定和标准为保障,制定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对课程建设和实施进行全流程监管,及时掌控教学动态。

4.运用课程平台,形成课程教学实施数据链

学校突破以往教学模式,开发由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线题库、实时数据挖掘四大功能模块的网络课程平台。以在线课程模块为核心,以教学资源库、在线试题库模块为辅助的在线实时监测数据平台。通过课程平台对课堂教学实施实时数据挖掘-监测-分析-反馈。在开设的15个专业、268门课程中均采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辅助,131门课程结合教学需要采互动教学平台进行数据采集,教学反馈和改进。

通过课程平台中提前设置好的数据监测点进行实时数据监测,通过数据监测给出的大量数据进行降噪、可视化分析。从而从不同角度部分别分析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教师、课堂“三层面”分析,如图7所示。

(三)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

1.课程标准细化

将课程标准中的章节或者项目,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技能点,并区分教学难易程度,确定掌握程度和掌握率,做到教学效果可衡量,如图8所示。

2.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授课计划的每次课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运用信息化平台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检测学生是否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设计课中的教学活动,如头脑风暴、提问、投票、小组任务、讨论/答疑、抢答和举手教学活动,设计课后的作业等师生互动活动,将过去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中实时监测

课中,教师依托课程实时数据监测平台,对学生、教师、课堂三层面进行论坛讨论次数、师生互动次数、在线学习进度等30多个质控点的数据挖掘。利用课程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分析、统计,教师可根据学生知识点、技能点掌握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实时调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更全面,为个性化教学奠定了基础,如图10所示。

4.课后诊断改进

课后,根据课程平台数据监测、分析、统计,教师对本次课进行课程自我诊断与改进,将本次课涉及知识点、技能点学生掌握情况与授课标准中掌握率进行对标,未达标知识点/技能点发布预警,进行改进,如图11所示。

通过课堂上的数据采集,可以得到大量的即时数据,方便进行实时及课后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每一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如图12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如图13所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课程实施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如图14所示。

通过课程监测平台对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实时在线助教、助学、状态监测,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以下方面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在学习方式方面,从口述笔记到所见及所得;在知识检测方面,从多课一测到一课多测;在师生互动方面,从教生一对一互动到师生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等多模式互动;在教学评价方面,从课后评价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性评价;在课程分析方面,从课后教学反思的滞后评价到教学环节的全程实时诊断评价;在课程分析方面,从记分册式的成绩汇集到可进行不同班级、专业、年级等多维度大数据积累与分析。

二、特色创新


(一)引入诊改思维系统构建课程教学管理机制

引入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思路,强化目标连、标准链及8子螺旋的工作机制构建,学校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及管理与实施两个层面,系统构建课程教学管理机制。

在横向上,学校以教学工作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为实施主体,构建、管理“一化四链”课程诊改模式的运行,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顶层设计课程建设的目标链、课程从开发到考核各阶段的标准链;搭建以课程管理制度和标准为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课程教学管理;使用课程教学平台,实时监测课堂教学过程,形成课程教学实施数据链,实施有效监测-反馈-诊断预警-改进。

在纵向上,学校以专业群组建的系部为实施主体,从“专业—课程—课堂”进行“三向逐层”构建。首先是科学设置专业,学校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调研入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体系;其次运用信息化手段,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分解,落实于专业、课程目标之中;最后根据专业教学特点细化教学内容,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构成每次课信息技术支撑的若干教学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分析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形态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支撑课程核心要素教学管理

学校全力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搭建校本数据中心,打破各管理平台的信息孤岛,保证数据源头采集。学校运用各类平台的数据,可实现支撑课程教学管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等核心要素的数据系统化、可视化、自动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数据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

学校引入专业建设平台,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解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学生培养周期内全部关键信息的采集、数据汇总和分析、监测和预警,为人才培养目标大程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数据支撑课程运行质量的实施监控管理

学校运用专业课程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对于师生出勤、教学计划执行、课程调整、教学日志等课程教学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反馈,实现课程运行状态的实施监控和分析反馈。

3.数据支撑课程教学实施结果的反馈分析

学校运用课堂教学信息化平台,分析提炼数据监测点5大类48个进行实时数据监测,可从多维度,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测,实现学生人才培养中状态数据的动态源头采集,将以往课程教学中的延迟反馈变为实时反馈,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4.数据支撑课程实施主体教师成长

学校构建教师画像系统,实现教师业务及发展特征的70个监测点数据实时采集,形成过程性、客观性、定量性教师画像,展现可视化的教师专业成长轨迹,并对比系统中量化的教师发展规划目标、教师管理标准等,构成教师发展“8字”螺旋改进循环。

(三)质量文化氛围渗透形成

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树立现代质量文化是职业教育建立“教学诊改”制度的三大主要任务。我校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校,在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工作中,逐步体会到质量文化氛围不断形成,学校通过诊改的各级各类培训、教研、会议,使质量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制度流程机制建设,使质量标准形成权威;通过建设数字校园,使质量意识成为自觉;通过课程信息化平台的运用,使质量内容生成于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通过组织开展师生各类活动,使质量标杆引领提升。

“一化四链”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是是学校专业、教学层面诊改的重要成果,不仅激发了学校师、生等各层面主体追求质量的内生力量,而且培育并形成了从自律到自觉、再到自主的质量发展文化,提高了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实施成效


通过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与改进的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

依托信息化课堂平台上自主学习、协作小组、程序教学、实时测试等模块,运用视频、flash动画、导学案等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模式多样化,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发展,学生在课程中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明显提高,高达 89.06%。

(二)课程管理即时高效,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运用课程教学诊改平台,30%以上教师参与教学实施,学生成绩及格率平均提高15%,成绩优秀率平均提高20%,学生课堂满意度平均提高25%,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30%以上教师参与教学实施,学生成绩及格率平均提高15%,成绩优秀率平均提高20%,学生课堂满意度平均提高25%,实现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三)带动教师综合型教学能力全面提升

学校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水平,打造年轻化、高知化、专业化教师团队,35岁以下教师占64.6%,硕士教师占33.9%,正高级讲师4名,占天津中职学校正高级讲师总量50%。专业教师16组43人次教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商贸系等2个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信息系等4个教学团队荣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名骨干教师受聘技能大赛专家评委。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反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评价满意度达93.78%。

(四)助推区域及全国辐射效应整体增强

先进的质量管理意识,教学资源平台、教学管理系统等技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对接和引入,使学校的教学诊改工作,作为典型案例先后在全国7场专题培训会上做分享,吸引20余所同行院校交流学习,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造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成果在10所学校推广复制。2017年9月,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雄县分校正式成立,开启津冀两地崭新合作篇章,为雄安新区职教发展注入了商校力量。学校教学管理成果多次与雄县分校进行交流推广,带动分校逐步探索适应自身实际的工作模式,实现了优质管理资源向河北省职业教育领域的输出转化,受益教师近2000人。学校先后接待来自青海等地20余名院校领导、教师挂职跟岗,3名骨干教师赴宁夏支教,18个省、区院校到校交流学习,参培教师超1500人次,带来显著的社会效应。通过参与在非洲建立鲁班工坊的国际化项目,进行教学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输出,服务吉布提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一带一路”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8年度闵行区华漕小学“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如何建设?
深度 |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纪实
2011年国培计划
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Powered By SiteEn...
郭冬红 李晓庆:大数据技术在学校层面深入运用的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