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机制创新:基于产教融合视角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着力点。深化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定位,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所在。要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必须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和服务社会的一体化机制。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支立足于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全方位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定位。

(一)由课程教学向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转变

产教融合的前提是校企深度合作,基础是互利共赢,是专业、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和联合服务。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应从功能扩展上着力,课程教学、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并举、并重。产教融合的核心要务必定是教学。但同时,“教”是为“产”服务的,服务“产”是促进产教融合的粘合剂,而技术研发是服务于“产”的根本依托。高职院校的研发能力是最能够吸引企业合作、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资源。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是产教融合赋予高职院校的又一重要功能,包括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只有实现了从单一的课程教学向教学、研发、服务三位一体转变,才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二)由个体的“双师型”向团队的“双师型”转变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再只是从事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竞赛辅导与教学资源开发,还要承担更多与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相关的研发与社会服务。“双师型”教师个体可能具备完成这些任务所应有的专业能力,但却不一定具备相应的实力,如充足的时间、精力、资源、信息以及专业化程度等,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双师型”团队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专兼职教师简单的组合,一定要是在教学、研发和社会服务方面各有专长、优势互补,能够知识共享、利益共享的专业团队。在高职院校建设“双高”,全力推动产教融合的政策下,高职院校应从关注个体的“双师型”转向团队的“双师型”,即“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体制创新

(一)构建在结构上内外跨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在选聘专业教师团队时,应注重成员在专业结构上始终保持内跨界,成员的来源结构上始终保持着外跨界两个特征。内跨界即团队中不仅有擅长理论教学或理论研究的教师,还应有擅长于应用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人才,甚至还有政策咨询、创业教育方面的专家,能够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团队内形成教师专业特长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团队成员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内分工协作,实现专业优势互补、人才结构优化,能够根据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完成不同的工作模块,增强团队整体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外跨界即团队内的教师既有校内的专任教师,还有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产业教师(导师)、技能大师等;有跨专业的教师,也有跨企业、跨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专家。

校企之间通过教师与技术骨干之间的双向交流,相互兼职,实现跨界跨行的专兼融合。内外跨界的团队结构使多个专业方向、技术专长和职业领域的校内外教师组成能够承担多项工作任务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构建基于知识和利益共享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管理中,应坚持的基本理念是每个成员在具体任务中的角色和贡献度不同,考核的业绩点与分值可能不同,但教学、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的任务同等重要,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调薪奖励等方面也应同等对待。此外,引导激励团队中校内外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利益共享,不但能增进校企之间相互理解、传递彼此需求、提高信息透明度,还能促进专兼职教师的融合,增强彼此在共同目标达成过程中行为的默契度。

(三)构建基于专业群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应依据产业链对应的专业群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使有产业“血缘”的小微专业有机融合,形成以教学育人为核心、以技术和服务产业为外环的辐射型“同心圆”,实现团队的系统转型与功能再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机制创新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要通过建立知识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推进分层分类的教师评价,引导教师多元化专业发展,形成结构优化、优势互补、专兼结合、知识共享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构建知识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

第一,建立团队成员任务和职能有限融合机制。高职院校应通过正式制度的规约和非正式制度的引导,使团队成员在跨界的基础上实现专业思想、学术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融合,形成团队的共同愿景和专业认同。

第二,建立扁平化的团队治理机制。建立扁平化的团队治理机制,减少管理层级和行政干预,赋予团队更大的专业自治权。可根据工作任务的类型组建教学组、研发组、培训组等,每一组根据任务的类型和性质匹配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确定团队各成员在任务中的不同角色,使整个团队在理论、技术、服务等各方面始终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

第三,建立团队知识共享机制。高职院校要引导团队成员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建立组内、专业群内制度化的研讨制度和校内外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将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经验、学识、技能的个体信息聚集到一起,实现知识在系统内的自由流动。

第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等平台,使校、行、企多方人才互聘共享,共同承担学校的课程教学和企业的技术研发、员工培训等任务。推动高职院校的管理者、骨干教师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能手在校企之间规范流动,在共同育人和合作研究中,分享才能、汇聚智慧、共享知识,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

(二)建立多元化教师引进和专业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双向融通的合作机制,在产业教师(导师)选聘、评价、待遇等方面深化改革,打通校企人才流动通道,吸引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校企互培互聘高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团队成员专业类型的多样性。同时,根据团队发展规划,明确教师个体的专业定位,并按错位发展、补差发展、培优发展或固基发展等团队发展理念,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第一,知识对话与反思平台。提升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反思能力。实施博士培养计划、访问学者计划、领军人才计划等,为教师提供到国内高校访学、出国研修访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修等机会,以转换教学理念、更新专业知识、优化知能结构,为团队培育在行业内有权威和话语权的教学名师、首席专家或专业群建设带头人。

第二,实践探索与研究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固定岗+流动岗”的配置是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创业孵化器、科技创新中心等机构,以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参加企业的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对产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了解,也加深对产业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的了解,打造能够为企业改进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

第三,情境学习与训练平台。高职院校可实施访问工程师计划、技能大师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选派青年教师或主要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基地、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名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等机构,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三)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既要有针对教师个体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也要有针对团队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评价标准。要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评价考核体系。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型、工作领域和技术等级进行分层分类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促进团队的专业化发展。(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高职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支点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及实践
山东省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教学服务 | 教学资源库建设三大核心要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