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汇(41)——历史篇(极简欧洲史)

本书用最简明易懂的写法,介绍了欧洲文明的六个基本特征,分别是欧洲文明的来源、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欧洲的民主、多极化的权力结构、欧洲人的语言和独特的生活方式。用最经济最简洁的方式,以上述这六个视角,把欧洲的历史讲了六遍。

第一部分

欧洲或者说欧洲文明,公认的源头有三个,分别是古希腊-罗马、基督教、日耳曼。欧洲最早的文明发源于希腊,希腊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理性。古希腊人认为世间万物背后都有它的道理,并且这些道理都是可以探究,必然是简单、符合逻辑甚至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述的。他们开创了几何、数学、物理、医药、哲学等等众多学科的先河。不过古希腊人的学问,更多的是突发奇想、没经过验证,到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代,这所谓定理被推翻十之七八。正是古希腊人崇尚科学和逻辑的精神,影响了之后历代的科学家。古希腊后来被罗马征服,但罗马人非常崇拜希腊文化,他们吸收继承希腊文化,并且把希腊人提出的一些科学原理发展到应用领域,比如古罗马的建筑就用到了希腊的几何学原理。希腊罗马从文明上是一脉相承的,两者一块称为欧洲文明的第一个源头。犹太教-基督教文明的特点是虔诚。犹太教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一神教,在犹太人眼里,他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神,并且是全能的、绝对正确的。这种宗教虔诚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第一,它让信徒们普遍相信,存在一个高于一切的意志,能支配世间万物,并且这个意志是道德化的,会根据人的行为来裁决他的命运,这样人就会对规则和道德心存敬畏。第二,它强调内省,要求信徒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正是这种意识赋予了欧洲文明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不断改进的动力。基督教是从犹太教里脱胎出来的,它把原来只限于犹太人的教义教规,上升到一个普世的高度。犹太教说,我们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只爱我们;而基督教,他们说上帝爱全世界的人,谁皈依我们的宗教,谁的灵魂就能得救赎。当然是基督教的传播效果更好,后来成为了欧洲最主流的信仰。基督教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性,基督徒的宗教虔诚催生出一种优越感和使命感:既然我们的信仰是最优越的,那我们就有义务把它传播到更广泛的地方。所以欧洲人对外的商贸、探险、殖民,总是有传教活动伴随着,这也是基督教文明的影响,它不但让人们注重对自己内在的自省和约束,也促发了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日耳曼人是生活在欧洲中北部的一些民族的统称,今天德国、英格兰,还有北欧一些国家,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日耳曼人最大的特点:爱打仗。他们勇敢,崇尚武力,特别看重荣誉,他们的首领打仗的时候必须身先士卒,这样才能让部众们信服。

这三种看起来完全不搭的世界观,有些还明显相悖,比如希腊人的科学精神和基督徒的宗教思想,再比如基督教是主张和平的,而日耳曼人天生爱打仗,却实现了交汇。第一,基督教在罗马的传播,从一开始被迫害到后来成为罗马的国教,终于把罗马人都变成了基督徒;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罗马人皈依基督教,教会的组织成分也变了,基督教变成了罗马人的基督教;第三,基督教保存了希腊罗马世界的文化遗产,虽然他们断章取义,只把能纳入到基督教系统里的内容拿出来,他们毕竟还是保存了古人的智慧成就;第四,日耳曼蛮族灭亡罗马之后,因为他们的文化和社会组织水平都很低,没法有效治理国家,不得不借助基督教会组织的力量,就这样,日耳曼蛮族支持了基督教会,直到最后他们自己也都变成了基督徒。基督教的和平原则和日耳曼的尚武精神,就综合了一下:打仗是不好的,但是,打不信仰基督教的人是可以的。正是因为基督教解决了这个理论困境,所以后来才有十字军、还有欧洲殖民者,一边宣称“上帝的仁爱”,一边到处杀人放火。希腊罗马、基督教、日耳曼这三个原本差异很大的文化源头,找到了彼此的平衡点,叠加起来共同构成了欧洲文明。

这种平衡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先是通过15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实现了希腊理性精神的回归,后有了科学领域的认知革命。16世纪又发生了宗教改革,以德国教士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改革派,质疑罗马教廷的官僚化,提倡各民族把《圣经》翻译成各自语言的版本,打破了教廷对《圣经》的垄断,让人可以摆脱教廷的控制,自主学习思考。理性主义的下一个高峰是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最高成就是思想家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不是从上帝和宗教讲起,而是按照字母顺序从A到Z来编写,这意味着把所有的知识,不分等级,一视同仁,对宗教也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闹出了法国大革命,欧洲人对启蒙运动也进行了反思,18-19世纪又出现了反对用理性去制定各种规则的浪漫主义运动,主张摆脱一切束缚,不要用理性去控制情绪,而应该尽情解放个性,追求自我,这种思潮主要发源地在德国。经过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运动,四百多年的折腾,欧洲终于发展出了现在这种多元的复合型文化,但从中还是能清楚地看见三大文明源头的影响。

第二部分

从古典时代到近现代,欧洲发生过无数战争,从大的视角来看其实就三场,首先是日耳曼蛮族跟罗马帝国的战争,从公元3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第二场,是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之后,伊斯兰教徒跟欧洲人的战争;第三场,9世纪开始,来自北欧的维京人,也就是所谓“北欧海盗”对欧洲文明地区的入侵,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维京人的后代诺曼人,征服了英国(今天英国王室的血统都可以追溯到当时诺曼人的首领)。这三场跨度持久的战争,带给欧洲的影响:第一,在西欧,三大文明源头通过战争,彼此交融,从此融为一炉;第二,诺曼人征服了英格兰,但从文化上被纳入了基督教世界;第三,在中东和西班牙,穆斯林摧毁了基督教的教会组织,但是保留并翻译了大量希腊罗马时代的学术典籍,这为将来的文艺复兴保留了火种。这些战争催生的一个意外的产物,也是欧洲文明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要素:民主。民主,简单说就是尊重多数人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一种理念,肯定是好的,可是从实践层面上面临一个难题:谁都有表决权,那决策权该怎么办,也就是说谁说了算?在一些很专业技术性很强的问题上,要是也简单依据民主的尊重多数原则,那很可能是一些情绪化的、短视的,甚至没有可操作性的外行意见占上风,这样肯定会坏事儿。

第三部分

民主起源于古希腊,但古希腊的民主跟今天的代议制为代表的间接民主有很大区别,现在要是哪个地方搞古希腊那套直接民主,十有八九要乱套。民主起源于希腊,但不是起源于公民广场,而是起源于军队。希腊的军队,跟当时别的国家都不同,别的国家都是国王把他的臣民编组成军队,希腊就不一样,他们没有常备军,到了有战事的时候,由公民组成军队,享有公民权就得在城邦需要的时候参军。那军队就需要产生说了算的人。当时的雅典有四个主要的部落,雅典的军队就由这四大部落来共同组成,四大部落都有自己的将军,军队的指挥权就由这些将军们每天轮值。这样就保证了每个部落和社区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代表在决策层里头,同时又不至于使决策权过于分散,什么事都办不成。正是这样的军队制度设置,让人人都有发言权的民主原则,和切实可行的决策流程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同时,由于希腊世界的战争越来越频繁,军队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军队支持的这套民主制度,在城邦里的运转也就越来越稳固。

后来,罗马人的军队也采用这样的人员构成,从公民中征召士兵,但是当时的战争手段比希腊时代就丰富多了,出现了更多的兵种,比如骑兵、全身盔甲的重装步兵,这些武器装备,政府不负责提供,都要由士兵自己置办。军队分化成由买得起马的有钱人构成的骑兵、买得起全副盔甲武器的重步兵、只买得起简单武器装备的普通步兵,等等几个阶级。骑兵和重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大,所以他们的发言权也大,形成了依据财产多寡来决定的阶级序列,虽然不同阶级都有发言权,但显然民主制度还是越来越倾向于有钱的阶级。权力越来越向军事强人手里集中,直到出现了恺撒和屋大维,这两代人凭借军功和军队的支持,把罗马从共和国变成了帝国。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跟日耳曼人的战争越来越激烈,罗马人为了对抗身体条件比他们强得多的日耳曼人,也从日耳曼人当中招募雇佣军。日耳曼人是军事传统很强的民族,军事领袖有很高的权威,随着他们进入罗马军界,军事领袖的权力越来越大,很多将军通过政变,当上罗马皇帝,他们的独裁程度也越来越高,民主制度逐渐就运转不下去了,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四部分

雅典和罗马早期都是公民社会,而不是臣民社会,国家有难了需要公民履行义务去服兵役,回报不是“当兵吃粮”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政治地位的认可和政治表达的权利,这就是公民权。公民和国家,不是单向的义务,也不是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双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政权的运作始终是处在一个受到各种制约的框架下。后来罗马帝国时期的皇帝,还有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立起来的那些王国的君主们,虽然也有很大的权力,但不是无限的,他支配他手下的各级贵族做事,也得给他们相应的回报。国王和贵族关系的本质:臣属提供的是效忠,而君主提供的是保护。而不光是国王和贵族,贵族和他手下的家臣,家臣再和他的手下,互相之间也都是这种关系。西欧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一直是有这么一种不成文的契约关系。所以,虽然中世纪的欧洲也是等级社会,不同阶级之间壁垒森严,社会地位和财富差异也很大,但是他们也都有比较明确的权力边界。

除了社会结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权力的制衡。具体说,就是政权和教权。基督教有一条重要的理念,记载在《圣经》里,据说是耶稣说的,那就是“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世俗政治是君主的事儿,而人的信仰、精神世界是归宗教界来管的。后来基督教成了欧洲最大、甚至唯一的信仰,从国王到平民都信它,而且教会有自己的组织,所以世俗政权也需要得到教会的合作,就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力给教会。在中世纪的时候,罗马教皇是很有分量的,一旦他宣布把某个国王开除出教会,结果是很严重的。教皇和国王这种权力斗争,有时候会发展成真刀真枪的战争,给欧洲人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教廷也没少干各种腐败奢靡、荒唐愚昧的事。但是,教权的存在始终充当着欧洲权力格局当中的一极,对政权构成一种制衡,欧洲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那么多各种所谓“大帝”,但他们谁也没有过中国皇帝那种无上的权威。

正是各个社会阶级之间的权力边界,教权与政权的彼此制衡,造就了欧洲这种多极化的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各方之间,一旦谁试图打破平衡,就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反弹,最典型的几次例子,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还有宗教改革,这都是王权或者教会试图扩大权力踩过界,引发强烈反弹。在这些不断的斗争中,权力结构也不断优化,国家成为能兼顾越来越多阶级利益的一个共同体,才发展出了各个阶级或地区,选派各自理想的专业人才来作为代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的现代民主制度:代议制。

第五部分

欧洲绝大多数的语言(除了芬兰语和匈牙利语),从大的分类上说都被归纳入印欧语族。使用印欧语族的民族,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生活在今天黑海一带,后来他们开始向四面八方迁徙,往东的,进入今天伊朗和印度北部,往西的,就进入欧洲。所以印度的梵语、伊朗的波斯语,跟欧洲语言从根源上说,有共同的起源,这个情况是在近代才被语言学家发现的,因为印度人和欧洲人的祖先都说这种语言,所以把它命名为印欧语族。而希伯来语属于另一个大语系:闪米特语族,包括今天的希伯来语、阿拉伯语,还有一些中东地区的其他语种。印欧语族跟闪米特语族,其实关系离得就比较远了。

印欧语族在欧洲发展了几千年,又分化出三大语系,分别是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斯拉夫语系。其中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日耳曼语就是日耳曼蛮族的语言,这两种语言彼此影响比较深。斯拉夫语距离他们要远一点,今天的俄语、乌克兰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都属于斯拉夫语系,主要在东欧。今天世界上通行范围最广的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在中世纪的时候,只懂日耳曼语而不懂拉丁语的人,被视为没文化的,但随着宗教改革,马丁路德提倡各民族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圣经》,打破使用拉丁语的教廷对《圣经》的垄断,加上当时印刷术的普及,英国德国北欧这些地方的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有了能跟拉丁语世界相抗衡的,自己的地标性的文化人,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

第六部分

18-19世纪时,欧洲已经处在技术革命的前夜,法国和英国的基础是差不多的,但是法国的农民在革新方面太保守了,而英国先是在农业上采用四田轮耕制,实现了农业增产,能用更少的地养活更多的人,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铺平了道路,所以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跃居世界头号强国。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力范围,在今天世界上也是最广的。

欧洲为什么能成为各个文明赛跑中的领跑者?欧洲完成对中国的反超靠的是什么?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欧洲,“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国王的”,也就是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多元化。这种社会结构下,各种权力互相制约,社会有弹性和活力,一些新兴阶层,能从各种权力的缝隙间获得自己的生长空间,比如城市的中产阶级。同样,思想、文化、科学、艺术,也都是如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来限制,可以自由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文明的三大核心元素,缺一不可,最后的总结太精辟
欧洲简史丨围绕欧洲历史发展的三大元素
夏爱武:读《欧洲文明史》
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被野蛮的日耳曼人所灭,欧洲逐渐形成了以基督教作为主导的新文明,就是所谓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也被视为欧洲中世纪黑暗历史的开始)中世纪文明的三大起源:没有它们作为根基,何谈文艺
读这本《极简欧洲史》,了解欧洲人为什么理性、虔诚、爱打仗
中世纪,以西罗马灭亡始,以东罗马灭亡终,那么我国有中世纪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