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释法:“教育惩戒权”如何明确尺度

教育惩戒权是教师行使教育学生的权力。教育惩戒权的安全有效行使既可以避免学生受到伤害,对实施惩戒的学校及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保护。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一些教师认为困扰教师多年的教育惩戒难题有了依据和具体实施措施,终于获得了行使教育惩戒权的“尚方宝剑”,可以放开手脚对违纪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了。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背景案件简介】近日,广东高院公布一则关于行使教育惩戒权不当引发的侵权案例:2019年11月,某学校初一年级班主任张某,在未经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公开批评学生方某早恋,并拍桌子大声责骂方某“不想读就滚”等,之后违规给方某停课超过一周。方某因长时间停课担心跟不上以及害怕被同学嘲笑,企图在家中自杀,后方某被诊断为“抑郁状态”。最终法院认定:教师的行为属行使教育惩戒权不当,构成侵权行为,故判决某学校书面向方某赔礼道歉,赔偿医疗费、心理咨询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6.5万元。(来源于网络)

一、划定红线明确尺度教育惩戒不是体罚

1、教育惩戒规则明确了一些责罚方式的合法合理性,具体包括:批评权,隔离权,没收权,警告权,留校权,剥夺权等,视情况让家长对犯错误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视错误严重情况给予犯错误学生处分,并真实、客观记入档案;如果学生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的还可给予学生停学甚至“责令休学”的处理。但一定不得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权(体罚)和人格权(变相体罚)。

2、明确适当的惩戒,关键在于“度”的掌握。体罚是以故意施加疼痛来逼迫其改正错误,自然很容易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伤害,所以禁止适用。然而,既然是惩戒,一定要让对象感到“不适”,否则就不会有效,所以,教育惩戒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了,要合理使用、慎用教育惩戒权。教育惩戒主要是对学生起警示作用,让学生知道违反校纪校规会受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惩戒,使学生心存畏惧,不敢肆意妄为。

二、教育惩戒权的执行难度大,惩戒边界极易模糊

1、实践中会存在对法规的“自我解读”现象:某种出于教育目的的惩戒,在家长和学生看来或许就是变相体罚,甚至被认为是侮辱人格;而教师或许会认为这是批评教育权的范畴,加之教育惩戒给学生带来生理层面以及心理层面的“不适感”,很难明确界定惩戒措施是否适度与合理。不同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的是家长学校之间的观念分歧。

2、虽有教育惩戒权的规定,但是惩戒与体罚的边界依然模糊,权利行使过程缺乏具体细则。特别是不同学生的身体、心理以及环境情况都不尽相同,惩戒权使用的方式和强度的选择尤为困难,面对着极为特殊的群体,现实永远比设想复杂,即便有了具体的惩戒细则,也不见得就能囊括所有的事情。使得教育惩戒在实施中存在巨大难度。

三、实施惩戒须守住法律边界

1、必须守住法律边界,合法实施惩戒。因教育惩戒不当所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侵犯学生人格尊严、侵害学生基本权利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但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也会因行为越界受到法律的追责。事实上,实施惩戒的教师受到处罚并非因为其行使了惩戒权,而是因为其行使的是错误的惩戒权。法律保护合法惩戒,不保护非法惩戒。上述案例中行使教育惩戒权不当,究其原因,在于未经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就擅用批评权、剥夺权,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这是缺乏法律意识的体现。

2、需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惩戒权,教师没有法外行使裁量权的自由。教师实施弹性惩戒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过错的性质、程度,在法律的框架下结合其认错、悔错的态度给予相应的惩戒。

结语:

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禁止体罚后再到当前明确教育惩戒权,这是教育理性演变的过程,“老师不敢惩戒,受害者最终是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惩戒有尺度 教育有温度——中国青年网 触屏版
【时评】细化规则,让教育惩戒权真正落地|鹰 跃
学生不听话,老师该怎么教育?惩戒体罚的标准在哪里?
请把“惩戒权”还于教师,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博爱!
虹野:正确与错误没有边界,教育惩戒也不会有边界
还惩戒权于教师,指向的是有法可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