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那些事之第十任CEO同治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朱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即“辛酉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同治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是有幸还是不幸?有幸是出生在帝王之家,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同治也是不幸的,一是早年丧父;二是童年无乐;三是婚姻不幸;四是母子不和;五是英年早逝。

同治帝即位之初,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同治七年将捻军也镇压。

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后者是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在北京的大臣,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倾向于顾命大臣,大部分则倾向于帝胤和帝后势力。从而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承德集团”随驾,主要人物有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

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内处于“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动乱之间;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设立总理衙门,全称为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一般称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于咸丰十年(1861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批准成立。它的实际职能是总揽新政的中央政府机构,是面对世界局势、完全创新的机构。它不仅掌管清廷与各国间的外交事务,而且包括对外贸易、海关税务、边疆防务、海军建设、新式工矿业,以及建新式学校、兴修铁路、矿务等,实际上它相当于清廷的内阁兼外交部。这是二千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由亲王一人总领,实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等中指派充任。下设独立公所,计有英、法、俄、美和海防五股。其中,俄国股,兼理俄、日两国外交事务;英国股,兼理奥地利交涉事务;美国股,掌办对美、德、秘鲁、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时、丹麦、葡萄牙各国交涉事务;法国股,兼理法国、荷兰、西班牙、巴西各国交涉事务;后设海防股,掌管南北洋海防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主旨是办理同西方关系事务,创办近代化事业,它的出现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标志。随之,设立驻外使领馆。

出洋考察,西方国家两次破门而入,清朝才被迫开门而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中国。清朝向西洋考察,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二十一日,斌椿率三名同文馆学生及自己的儿子广英(为照顾其父同行),离京从上海乘轮船出洋,经过一个月零八天的航程,到达法国马赛。他在欧洲游历110多天,访问了法、英、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挪威、比利时等国,于九月十八日回到北京。斌椿写出《乘槎(chá)笔记》,第一次记录下亲眼所见诸如火车、轮船、电报、电梯、机器印刷、蒸汽机、摄影、起重机、抽水机、显微镜、幻灯机、纺织厂、兵工厂等。还第一次参观并记述了欧洲博览会、芭蕾舞、大英博物馆、国家议院、近代报社、高等学院,以及法国的凡尔赛宫、凯旋门等。他看到了西方近代的科技与文明。

军事举措,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福州相继办起了近代军工厂,聘请洋员充当技术指导。这就是所说的“洋务运动”,包括举办新式军用工业,编练新式军队,加强国防建设等,宗旨是“求强”与“求富”。奕强调学习“西学”,制造“西器”。他认为,“采西学”、“制洋器”早在清曾国藩初康熙大帝时就进行过,如今再搞是发扬光大祖制和传统。同治三年,清政府开办大型兵工厂,计有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西安机器局等20余个。而规模大、有典型性的为江南、金陵、福州、天津、汉阳等几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是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的一个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委托海关道员丁日昌买下设立在虹口的美商旗记铁工厂,把上海、苏州两个洋炮局搬至上海,成立了大型军事工业制造局。同治六年,曾国藩主张在该厂制造轮船,又在上海海关拨出两成关税,为造船经费之用。此后,工厂逐年扩充,计有洋枪厂、洋炮厂、炮弹厂、火药厂、轮船厂、炼钢厂、子弹厂、水雷厂,并设有学校和翻译馆,其规模较为宏大。同治七年,造船厂造出了第一艘轮船,取名“惠吉”,至中法战争前共制出15艘军舰,最大者为2800吨,小者只有数百吨。

文化方面,培养洋务人才。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从京师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派留学生出国,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

外交事务,同治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向他递交了国书。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要求,同治派遣两广总督瑞麟帮助越南抗法。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侵略台湾。同治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同治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通过谈判,订立《北京专款》,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

说两句同治中兴,其发生有历史渊源,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下开洋务运动。

当中国的历史步入近代时,各种屈辱接踵而来。而造成这一切局面的,无疑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经历了道咸衰世的清王朝,竟突然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中兴时期。因主要发生在同治年间,故称同治中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学界关于同治中兴有着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同治中兴”是促进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一个阶段。其依据主要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在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企业。这在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也与此密切相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同治中兴”事实上只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訢等人的自我吹捧。所谓的同治中兴,只不过是清朝统治者精心编造的一场骗局。它非但没能达到中兴的目的,相反地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和社会危机。

客观的说,对同治中兴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都是不足取的。同治中兴固然有功绩,但绝非清朝所宣扬的那样。在我看来其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

其一,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使中国形式上再次得到了统一。同治年间,清政府以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为主要依靠力量,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从而使得中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对近代中国的破坏性明显多于建设性,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固然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确实是避免了分裂局面的延续。

其二,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纵观古今历史,任何变革的出现,都是需要相应的环境的支撑。正是在同治中兴的环境下,洋务运动才得以顺利开展,一大批新式企业才得以建立,从而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的说,同治中兴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提供了某种前提,这一历史意义是必须要予以肯定的。

其三,与西方列强保持了一段相对友好的时期,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为今后的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治中兴期间,清王朝与西方列强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形成了所谓的中外和好的局面。也正是在这一期间,西方的科学知识大量传入我国,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终在此时被付诸了实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同治中兴,才使得清朝能够苟延残喘半个世纪,拖到20世纪才宣告寿终正寝。然而,同治中兴与同治皇帝关系并不大。同治皇帝继位时才6岁,根本就不具备治理朝政的能力,因此大权掌握在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手里。不过,很快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扳倒了顾命八大臣。随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掌握了大权。

什么是“垂帘听政”呢?就是每次接见王公大臣时,年幼的同治皇帝坐在龙椅上。他身后坐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他们之间用一幅帘子进行遮隔。在接见过程里,同治皇帝几乎不会开口说话,形同木偶,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发布指示,对军国大事作出决策。1873年,同治皇帝总算亲政了。可1874年底,他就因病离奇去世。屈指一算,同治皇帝亲政的时间只有1年多。这一年多时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积极筹备修建颐和园的事情,以及与反对修建颐和园的王公大臣斗嘴。

所以,同治皇帝对同治中兴没有作出像样的贡献。幸运的是,同治皇帝有一帮全力辅佐他的王公大臣。在朝廷里,有恭亲王为首的中枢重臣。恭亲王被授予议政王称号,任职领班军机大臣、领班总理衙门大臣,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倾朝野。难能可贵的是,恭亲王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大臣非常信任,放手让他们做事。

与僵化保守的霸气贵族相比,恭亲王的眼界更为开阔。他已经意识到清朝落后于西方列强,主张与西方列强开展和平外交,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并推动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衙门。

恭亲王对同治中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同治时期人才辈出,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人大臣为代表。他们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书生带兵,却挽狂澜于既倒,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强行为清朝续命半个世纪。接下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分别在各自封疆的领域发起了洋务运动。

曾国藩在安徽安庆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兵工厂——安庆内军械所,生产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开洋务运动风气之先。后来,曾国藩在临死前又送出了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左宗棠在福建创建了福州船政局和福建船政学堂。福州船政局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军舰生产基地,被李鸿章誉为“开山之祖”。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鸿章创建了中国近代四大军工企业中的三个,并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填补了中国在这方面的空白。

综上而言,同治中兴的军功章上,还得有恭亲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名字。

尽管中兴不易,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经过同治中兴的清王朝,似有一种回光返照的迹象。但无论如何,其江河日下的趋势并没有因这次中兴而得到彻底的改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秀剑瘦马----军机领班大臣奕 | 【明清历史】 - 历史帝国 - Powere...
清穆宗载淳:清朝可以灭亡于任何人,但绝对跟我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史上最窝囊的“太上皇”王府里自己晒煤球
分析同治中兴失败的原因
英国有一块属于我国的飞地,面积只有16.7平方米,它是怎么来的?
历史研究:曾国藩集团同清廷间的十次深刻政治危机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