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娲皇宫

历史沿革

娲皇宫,俗称奶奶顶、西顶,为北齐时期文宣帝高洋(550~560年)从邺(今河北临漳境内)下访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时所建,并将其作为憩息行宫。后朝以此为基址,经历代重修、续建,才成今日娲皇宫之规模,其共分为山下的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山上的娲皇宫四组建筑。[8]
停骖宫

北齐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大多数部分是明清时期所修建的,而北齐遗留下来仅为石窟和摩崖刻经。[9]
摩崖刻经

元朝

广生宫建于元末明初,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造毁;后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建大门、水池;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重修;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建圣母神龛5间;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毁于大火;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复原,此后屡有修缮。[8]

明朝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创建鼓楼,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创建钟楼,但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遭火焚,并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在原址重建。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又遭火焚;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建楼阁五层,清顺治至嘉庆年间各代都曾有维修;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再遭火焚,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建,并创建迎爽楼、水池房、山门等。[8]
钟楼

清朝

停骖宫始建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重修歇马殿,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建水池,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遭火焚毁,后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重修,民国五年、六年(公元1916至1917年)亦进行重修、增建。[8]
朝元宫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又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增建三官殿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时重新修建三官殿、天王殿,并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正式更名为朝元宫。[8]

自然地理

地质

娲皇宫建于太行山余脉的中皇山上,这一区域大面积出露石灰岩,但其特征岩性为中新元古代石英砂岩。[10]

地形地貌

娲皇宫坐东朝西,位于太行山脉的中段,周围群山环绕。娲皇宫的东侧为悬崖绝壁,南侧是东西走向延绵山脉,而西侧是平坦的山地,北侧亦是山脉,形成了一种理想的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环境。[11]
坐落于中皇山的半山腰的娲皇宫

水文

娲皇宫所处的中皇山位于清漳河左岸,清漳河是漳河的分支,又分为清漳东源清漳西源两大支流。清漳东源发源于太行山区山西省昔阳县白家川村山麓,东南流经昔阳、和顺左权,沿途纳洪河、清河之后,在左权县上交漳村与清漳西源汇流,全长105.5km,流域面积1580km2,河床平均纵坡8.2‰;清漳西源发源于山西省和顺县八赋岭,东南流经石拐、横岭、左权,沿途纳龙旺河、沙岭河后,在左权县上交漳村与清漳东源汇流,全长101.8km,流域面积1569km2,河床平纵坡6.3‰。东、西两源汇流后称清漳河,继续向东南经黎城下清泉村山西河北,流经刘家庄涉县、匡门口至合漳村浊漳河[12]

气候

娲皇宫所处的涉县,属于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冷,夏季为其洪涝多发期。但其选址于峭壁之上,可有效避免洪涝灾害。当地夏季盛行的风向是东南风,秋季则为西北风,娲皇宫山上建筑群位于迎风坡上方坐东朝西,可减少风力的直接影响。[11]

景区布局

娲皇宫山下部分建筑群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延中轴线方向纵深扩建,形成四合院空间,充分利用地形形成看似分散实则关联的建筑布局。[13]
娲皇宫山上建筑群坐落于海拔824米高山腰拓出的石坪,是以娲皇阁为中心呈横向轴线关系分布的建筑布局。[13]
娲皇阁坐东朝西,背靠山崖居中而建,其南北两侧为梳妆楼和迎爽楼,建筑群沿着横向轴线呈“一”字型布局排开。[13]

建筑特征

选址特征

娲皇宫选址于100余米的绝壁之上,[14]背靠峭壁,面向漳河[13]
因娲皇宫前临清漳河,夏季又逢洪涝多发期,其建于悬崖之上可有效避免洪涝灾害。而娲皇宫山上部分建筑群建于迎风坡,亦可减少风力对建筑物的直接风化影响。[13]
娲皇宫地理位置

结构特征

娲皇宫所位于的中皇山岩石层为鲕粒灰岩,具有十分顽强的抗风化能力,以此作为娲皇阁的地基加之拱券结构,可有效保证娲皇宫的高柔韧性。[13]
山崖凹凸起伏的山形是影响娲皇宫建筑群结构布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娲皇阁一层的柱子深埋山崖中,使地基牢固;二层楼阁与山崖体有缝隙;三层阁背与山崖之间用铁链相连。据考证,铁链的一端固定在山体的栓马鼻上,另一端栓于阁楼,借以稳住阁楼。[13]

建筑雕饰

屋顶脊饰

娲皇宫山下建筑群的正殿屋顶正脊两端的鸱吻是螭龙的样式,因此又被叫做为“螭吻”。正吻位于屋顶正脊与垂脊相交节点,为屋脊正脊上两端的装饰构件。装饰图案多为清式官样的龙头形状,除其装饰作用外,亦有防火的功能,古人认为鸱吻能够避火灾,因此将其安置于建筑物上。[11]

墙饰墀头

墀头装饰构件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构件之一。通常位于山墙面伸出建筑屋身的突出位置上,其作用是承托前后建筑檐外的构件,另一个作用则是帮助排水与挡雨。[11]
娲皇宫建筑中存有刻有“福”和“禄”“日”和“月”“忠”和“义”等文字墀头,亦有精致的图案墀头。[11]

彩画装饰

娲皇宫古建筑群现存最早的彩画是清朝时期的彩画,主要有额枋彩画、挑檐枋彩画、柱头彩画、山墙彩画等,距今年代久远,涂料表面已部分脱落,画面内容的完整度也有所欠缺。[11]
彩画装饰

主要景点

朝元宫

朝元宫,原名大悲准提庵,又名十方院,称为山前第一宫。朝元宫坐东北面西南,共有两进四合院,占地1392平方米,由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佗庙、三官殿及其遗址等组成。[8]
天王殿,即朝元宫山门,面阔三间8.8米,进深三间7.76米,建筑面积为66.88平方米,单檐硬山布瓦顶。殿内座有四大天王像,殿外四柱出廊,门厦飞檐斗拱,厦前为雕玉栏杆望柱的三孔引路石桥,青石铺路刻石雕花。[8]
大乘殿,即为中殿,亦称作正殿维那殿,是朝元宫的主殿。大承殿面阔五间13.31米,进深三间9.20米。大乘殿内坐有千手千眼菩萨,其左右分立着文殊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善贤菩萨和白衣大士。两山墙上绘五百罗汉壁画。[8]
水池房,是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为硬山小式布瓦顶建筑。[8]
朝元宫北侧的三官殿、华佗庙为砖木石结构,面阔四间,进深两间,亦是硬山小式布瓦顶建筑。[8]
朝元宫

停骖宫

停骖宫,亦名歇马殿,位于朝元宫东处100米,为旧时达官显贵到娲皇宫祭祀、游玩时休憩之所,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和倒座组成,占地总面积为576平方米。[8]
山门,为单檐硬山布瓦顶门楼,为旧时道士休憩之处。[8]
正殿,为砖木石结构,面阔13.80米,进深8.23米,高7.9米,前设出廊,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正殿的山墙及后墙上绘有壁画,女娲出宫图、回宫图、佛道儒三教图等,是娲皇宫现存清代壁画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之一。[8]
南、北厢房为旧时茶水房,专供乡绅富士于娲皇宫游玩时憩息、渴饮。[8]

广生宫

广生宫,地处山脚,为一座独立的依地形而建的四合院,是娲皇宫的四组主要建筑之一。[8]
正殿,即子孙殿,为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之处,亦是供奉广生圣母的场所。[8]
广生宫的明间、次间为槅扇,稍间则为槛窗。殿内梁柱雕刻有龙凤图纹,镶嵌狮子宝瓶,并多以青、绿、白三色彩绘上色。[8]
1986年,涉县文物保管所对广生宫进行重新修缮。[8]

娲皇宫

娲皇阁

娲皇阁,共4层,高23米,其上三层阁楼建于石窟之上,为歇山琉璃顶建筑,。[11]
石窟为山上最早的建筑之一,建造于北齐,共三间,中间为拱形的拜殿,两侧则是用于保护的石条宝券顶。石窟内面供奉着女娲的金身塑像。[11]
娲皇宫第一层楼阁为清虚阁,南北长11.28米,东西进深5.8米,高3.55米。其南北两侧各设通向二层阁楼的楼梯。[11]
二层名为造化阁,面积略小于清虚阁,南北两侧亦设有通向上层的楼梯。传说造化阁为农历三月三求子所拜的阁楼。[11]
三层为补天阁,西面设为隔扇,南北则为隔窗。补天阁南北西三面均设檐廊,以便于游人远眺。[11]
清虚阁、造化阁和补天阁的部分砖墙上存留有旧时壁画。其壁画内容分别为纣王不敬重女娲而遭灭国、女娲送子和女娲炼七彩石补天。[11]
娲皇阁

梳妆楼

梳妆楼,是传说中女娲沐浴、梳洗、休憩之所,坐东朝西,坐落于娲皇阁的北侧,是娲皇宫山上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之一。
梳妆楼建于两米高的石台之上,高9米,共两层,四面均设廊,和谐而庄严。[8]

迎爽楼

迎爽楼,传说为乡绅官吏进香前更衣沐浴,休息之所,位于娲皇阁的南侧,与梳妆楼亮亮对应,也是娲皇宫山上部分的重要建筑之一。[8]

补天园

补天园共由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母系氏族文化园、功德园和金石园。设有原始部落遗址、女娲功德展示、女娲遗迹分布、女娲文化论述等人文景点以及叠瀑等自然景观。[15]
补天园

补天湖

补天湖位于中皇山脚下,湖面面积12.5万平方米,十分辽阔。
补天湖景区以湖为中心,设有深水区和供船只游玩的浅水区。浅水区周边设有商业休闲区、码头、观景台、水杉步道等,供游人多方位欣赏。
补天湖边水生植物众多,在岸边还设有人景观,用于普及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文化传说。[16]
补天湖

补天谷

补天谷观光区面积达1.96平方千米,内设有补天台、补天峰、酌觞池、龙吟涧等景观。
因景区崖壁极为珍贵的北齐刻经,建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北齐石刻陈列馆,用以展示收集于涉县的珍贵的石刻文物。[17]

北齐石窟

北齐石窟,位于娲皇阁北处山崖上,为一组双窟,是娲皇宫现存石窟中最重要的遗存。[11]
北齐石窟原为三石室,即共有三座石窟,但其中南洞石窟由于明末修缮娲皇阁时被摧毁,现存的中洞和北洞后由于佛教衰亡和道教的兴起,分别称为“眼光洞”和“蚕姑洞”。[11]
眼光洞为中洞,呈长方形,顶高4.48米,进深3.16米,面宽3.28米。其东、北、南三壁皆刻满经文,但由于雨水长年从顶部及两壁裂缝渗入,其部分经文遭破坏。眼光窟正中原雕有佛一尊菩萨二尊,曾于民国七年(1918年)被盗,后又被补齐。后又遭受损毁,现窟内仅存佛一尊。[11]
蚕姑洞为北洞,由于窟檐坍塌,因此其形制与眼光洞相同。窟高4.84米,进深3.43米,面宽3.7米。东、北、南三壁亦满刻经文,但由于风化,经文也遭到了锈蚀破坏,窟内现存佛一尊。蚕姑窟窟额上刻有“天造地设之境”楷书大字。窟外两侧为力士大龛及六角束莲柱,保存完好。[11]
蚕姑洞

摩崖刻经

摩崖刻经位于娲皇宫建筑背面的山崖之上,坐东朝西,总面积约164平方米,共计137400余字,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字数最多的摩崖刻经。[11]
摩崖刻经始刻于北齐天保末年,现存的古中皇山摩崖刻经共有6部,由南而北依次是《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垂般涅塗略说教戒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其中《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为我国最早的石刻版本全经。[11]
现存摩崖刻经除《妙法莲花经·观世音普门品》保存较好外,其余均有裂缝、崩塌、水渍等现象出现,残损严重。[11]
涉县古中皇山的北齐摩崖刻经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北齐佛教刻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佛教早期经籍中至关重要的资料,对于早期佛教的各类研究均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11]
摩崖刻经

文化活动

女娲祭典

传说农历三月十八为女娲生日。为了祭祀,娲皇宫会在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举行庙会。
摆社是民间祭祀的主要形式。周边地区摆社会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组织百余人,备齐全套祭祀器具,到涉县娲皇宫寻根祭祖,谒拜女娲。祭品有三牲太牢、时果三珍、馒首干果等,祭器则是金瓜钺斧、朝天镫、祭旗、功德旗、黄龙旗、五彩旗等。祭祀队伍一字长龙,十分壮观。庙会期间的民间活动还融入了音乐、舞蹈、服装、道具,文化内涵极为丰富。[18]

祈禳还愿

每年三月伊始,各地零散香客便会云集娲皇宫,祈禳还愿。祈禳内容包括求福、求寿、求财、求前程、求子、求平安、求康健、问前程等;其祈禳形式亦多种多样,有坐夜、打扇鼓、撒米、结索开索、披红、垒石子、结红布、绑娃娃、开锁等。待还愿时还会带上祭品、香纸、鞭炮等,到娲皇宫拜谒娲皇圣母以表诚意。[18]

进香朝拜

娲皇宫进香朝拜并无固定时间,但大多为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日。香客来自五湖四海,社会各界。形式多为烧香叩首,进香朝拜。[18]

政府公祭

史证清朝已有公祭,但由于清末战乱而,公祭的基本形式、内容、范围已濒临失传。为了恢复公祭,2003年9月和2004年9月,涉县人民政府组织在娲皇宫举行了公祭女娲大典。
如今的政府公祭主要包括民众和政府对人类始祖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立四极、治洪水、通婚姻、作笙簧等功德的朝拜祭祀,主要形式为传统娲皇宫三月庙会、期间的民祭、九月十五的公祭等。[18]

开发与保护

明代的第一通石碑(明碑1)(1609年),其上刻有《重修娲皇庙碑记》,记载了民间与官方通力协作、修建娲皇阁的事情。[19]
1992年涉县文物保管所立碑,碑文题为《修葺续建娲皇宫记》,列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娲皇宫遭遇的主要灾祸及文物修缮工作。[19]
2012年,娲皇宫景区的补天湖工程顺利竣工,水系工程再增景区特色。水岸商街、环湖景观步游道等重要节点工程顺利推进,大部分工程竣工投用。[20]
2013年,娲皇宫景区推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完成了女娲文化体验区、补天湖周边景观和补天谷观光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和施工设计。[20]
在入口服务区,建设面积3000平米的一级游客中心;在女娲文化体验区,完成了补天湖坝体及周边绿化;在补天湖综合服务区,完成了补天湖游步道及管网建设工程,增绿工程全面推进,建成了水岸商街和景观长廊带;在核心保护区,完成旅游专线,建设了购物商街和二级游客中心;补天谷入口景观初步形成。[20]
同年,国家批准完成了娲皇阁楼十年以来最大的抢救性修缮,建成了景区管理房,极大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改造完成待云山房,为景区香火文化运营奠定基础。[20]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女娲补天

在女娲创造出人类之后的某一天,原本一片祥和的宇宙,突然变了模样,天崩地裂,山林起火,大地一片汪洋。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受如此大的灾难,十分痛苦悲伤,于是决定挺身而出拯救人类。
女娲来到涉县凤凰山一带开始炼五色石,以此修补苍天。[21]
补好之后的女娲怕天还会再度崩塌,于是斩下一只大龟的四只脚,以凤凰山为中心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牢牢地支撑了起来。从此“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
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就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建起了娲皇宫。[21]

女娲造人

开开天辟地之后,世间出现了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然而女娲仍觉得这世界十分孤寂,于是用泥土照着自己水中映出的模样开始揉捏创造。
而这些被创造小东西一落地便有了生命,女娲给他们取名为“人”。
然而当女娲发现小人们生老病死,逐渐逝去时,万分悲痛,于是她又按照万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将人类分为男女两类,并教他们繁衍后代。[22]

重要事件

1996年,娲皇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2004年,娲皇宫荣膺4A级国家旅游景区。[7]
2006年,涉县华夏五大祭祖大典之一的“女娲祭典”,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
2006年,娲皇宫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同年4月,娲皇宫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为涉县赢得了“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殊荣;同时,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在涉县挂牌成立。[7]
2008年,娲皇宫获得“河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的称号。[7]
2013年4月,娲皇宫被授予“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
2015年10月9日,娲皇宫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邯郸娲皇宫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娲皇宫旅游攻略
太行之娲皇宫、奉祀女娲的地方、被誉为“华夏祖庙”!
涉县索堡镇娲皇宫古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涉县娲皇宫及石刻
古城邯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