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沙龙||拷问灵魂

    

                拷问灵魂

                     随笔/尹夫

    曾经轰动全国的 “彭宇案”案,早已尘埃落定,但它产生的影响,给全社会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原先告诉人们的故事是这样的:2006年秋天的某天,上午9点半左右。南京城内车水马龙。64岁的徐老太买完菜,在公交站等车。这时,3辆公交车接连进站,徐老太小跑步赶着上车。

    26岁的小伙儿彭宇,这时正从前面一辆公交车下车,突然听到呻吟声。他回头发现徐老太摔倒在地。热心的彭宇赶忙扶起徐老太,并和随后赶到的徐老太的家人一起,将人送往医院,并给徐老太垫了200元医药费。经过医生诊断,徐老太左股骨颈骨折,须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要花费数万元医疗费。

   这件事应该就这样结束了,但随后引来一场官司轰动了全社会。案件的原被告就是彭宇和徐寿兰老太,判决书的原话是这样的:“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审理的结果是,彭宇败诉,徐寿兰赢了官司,从而引起全社会一片哗然。彭宇事件发生后的讨论,如同洪水决堤,席卷全国。与其说是“对一个好人的声援”,不如说公众更在意的是“司法的公平和公正”。因为这份基于社会情理的判断,偏离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挑战了公众的道德底线。

    这时彭宇究竟有没有撞人,已经不重要了,“扶不扶”的话题成为大众议论的热点。判决的结果,似乎在暗示人们:如果看到倒地的老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撞人,那么就不扶。如果扶了别人,反而有被诬陷的风险,与我无关,我更要置身事外。一时间,“难道你不怕被讹?”成了人们见面问候的口头禅。

   在舆论浪潮中,原被告的和解,给案件画上了句号,但舆论并未因此而平息。因案件信息不再公开,坊间出现了种种猜测。中新网评论称:“彭宇案和解内容保密比公开更可怕”;工人日报指出:“和解是在道德的伤口上撒把盐”;光明网呼吁:“警惕彭宇案糊涂账动摇道德信仰。”

   有人认为彭宇被人施加了压力,和解是人为掩饰;也有人认为彭宇因为打官司严重影响工作,公司给他照发工资,他内心不安,不想再耗下去了;还有人疑惑,舆论给了彭宇这么多同情和支持,为何他要如此偃旗息鼓?曾经坚称自己是见义勇为的彭宇,为何会对“承担了10%的责任,赔偿1万余元”的结果“表示满意”?

    人们期待真相,可真相始终未明。至此,彭宇案从一起个案,变成了一场影响道德信仰的公共事件。人心不古的悲观论调,绵延至今。“彭宇到底有没有和老人相撞。”这已经不重要了,而法官的这句“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直接拷问着人们的灵魂。无论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如今,距离彭宇案已经过去整整16年。彭宇自和解后,销声匿迹。徐老太的余生都活在谴责声中,最后在案发5年后故去。打那以后,社会上开始出现混乱,“老人摔倒不敢扶”、“医院无钱不救治”、“孤儿流浪无人问津”等世风日下,不良社会风气惑众着人们的心灵,道德迅速滑坡,文明中国迅速瓦解。

    人们“谈扶色变”,措手不及,惊恐万状,其道德水准远不及过去,迅速归零,人们冷漠相对,这并非危言耸听。如果你在街上遇到一个摔倒的老人,你会不会扶呢?做为网友,我们可能会谴责那些冷眼旁观的路人,但是读完南京彭宇这个真实案例,或许会让你有所深思。

    这就是震惊当时的“彭宇案”,这起案件发生之后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愤愤不平,甚至直接当面质问徐某。更是被网友称为使当时道德直接倒退了50年。小伙子彭宇:在案件结束之后,彭宇选择离开了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

    或许这事给人们留下的心理阴影,是不可磨灭的。案件虽然已过16年,但至今仍然有着较高的热度,只是当时的当事人选择了低调生活。徐老太一家在案件结束之后,因为面对邻居和社会的辱骂,不得不进行搬家。徐某在案件的5年后离开了人世。而老太太的儿子因为违纪被撤职,失去了公务员工作。

    因为案件的离奇审理,以及结果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造成的不好的社会影响至今。法官王浩:一审结束后,案件在社会引起的巨大反响,王浩先是被停职审查,后被调离法院去往街道办事处。但是其工作地址仍然不是街道办,而是街道办下属的一个司法所,其人生轨迹令人唏嘘。

    “彭宇案”应是国内早期“扶不扶”的经典案例,因此导致近年来,路人对遇险者作壁上观的情况反复上演,而每当类似新闻出现, “扶不扶”仿佛成了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中国式难题,很多人在做好事之前不得不三思,因为自己的一个善心,可能会稍有不慎迎来官司,最后造成财产的损失和内心的折磨。

    而不得不说的是,或许是人性的自私因子使然,我们习惯于为自身在众人中的冷漠中,去寻找一个客观而冠冕堂皇的借口,“以讹传讹”似乎总比真相走得快一些。这就造成如今遗憾又尴尬的局面,人们对于该案的误解、误读越陷越深,至今仍然有不少人坚信着彭宇仅因施救而被判赔偿的假象。

    严格意义上,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并未发生过一起仅因扶人,而让扶人者担责的判例,或许也正因此,每每发生类似事件,一些人只能拿出一件十年前被误读的“彭宇案”来唏嘘不已,感叹世风日下,乃至为冷漠寻找借口与出口。值得强调的是,即将正式实施的民法总则,再次重申了法律对见义勇为的态度。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高尚道德品质。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颗“老人老、幼人幼”的善心,而同时又有着一颗趋利避害的私心。而当我们见到有人需要帮助时,当我们在“扶不扶”问题上拷问灵魂时,我们必须在内心上确信,救助行为永远不可能成为侵权的证据。

    “彭宇案”不能再成为我们逃避的借口,法律始终站在善者那一边。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和公共文明建设,那么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和假话。2022年已经过去,2023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但愿我们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更加健全,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

殷天堂,笔名尹夫,网名过冬飞鹰。中国当代作家,系统作协主席。祖籍河南息县,军队团职军官转业,供职于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著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外传》《生命提速》《息夫人秘史》等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诉讼证明对判决的影响
拿什么搀扶我们的爱心?----三秦都市报20110914
正义价值再思考 王韶婧
是什么让彭宇案一边倒?
为什么一直有人相信彭宇是被冤枉的“好人”?
“没撞也赔”告诉你:救人有风险,出手需谨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