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连载428:生命的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凭学问和财富来换取

这部分主要讲,老子不希望天下出现严重的两木及分化,更不希望出现天下动荡。而让天下和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效法天地对万物大公无私的精神。


首先,“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指人类社会的最高纲领应向天之道学习。

天下唯有有道德的人能不遗余力地把一切都奉献给天下众生。

天下唯有有道德的人能识透:我的身体不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是和天下众生之身同源的共体,我的身体乃至身外之一切有余,皆是天之所赐,众生所予。

所以,天下唯有有道德的人才会默默奉献,尽赤子之心、不扬名、不夸功、不图报、功成而不处,这是立下宏图大志者功圆道满了,但还是把功劳归于天地、归于大家。

但世人之心总与天德相背,凡事一取得成功便以为是自己之能,便自居其功。

岂知此功若无天时地利之便,若无万物众人之助,其事何以能成,其功何以能竟?

天地生成万物,养育万物,天地何尝居其功?

圣人以其大智慧,为天下众生谋福利,调控自然生态平衡,其功盖天,其恩深厚,但圣人从不自现其功,其言行始终与道的自然规律同频共振,这就是大道品格。

老子在本章最后说的“其不欲见贤”,就是从来没有炫耀自己功德才华的欲望。

但世俗之人,每每稍有功德,便要自卖自夸,唯恐天下人不知。

岂不知,愈现其贤,则其贤愈小;愈夸其能,则其德愈薄。

总而言之,圣人做了事情却不仗势索取功劳,成就功业却不带着贪念占有成绩,圣人就是不想让天下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不想让社会出现动荡之象。


其次,只要越度过分,就会受到自然之“道”的裁决。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所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其实就是属于“天之道”来减损“人之道”后的结果。

所有事,不论起初的作用是好是坏,只要做到了尽头,都会越度过分。而只要越度过分,就会受到自然之“道”的裁决。

所以“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中,老子所说的“有道之人”是因为懂得“天之道”的规则,所以能主动减损自己多余部分之人。

世间钱财、器物、名誉、功劳等等有形的东西都是世人所热衷的,但要“取之有道”。这个“有道”不仅指的是“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且还有“取”的多少程度的问题。欲望无限膨胀,会让自己搞得天怒人怨,这就违反道了。

老子所说的“有道之人”,是真正体道、悟道、行道的人,是展现无我、无私的人,他们能体会到生命的所需,能够健康、快乐的活着!在他们心中:

  • 整个大自然都恩赐给我,所以我能够快乐地活着,没有欠缺什么啊!
  • 我能够有空气可以吸,幸福啊!
  • 能够有水可以喝,快乐啊!
  • 能够有两条腿可以走路,感恩啊、神奇啊!

生命整个的存在,都不是任何人可以凭着自己的学问、努力、奋斗、财富换取的——两条腿,难道是您努力工作换来的吗?两个眼睛,难道是您得到博士学位换来的吗?

所以,哪怕我年青,我没有房屋,我睡桥洞下,我也懂得感恩天地赐与我所拥有的这些,好!我愿意来回馈社会、感恩国家。

所以,“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呢?谁能真正做到这样感恩、回馈呢?唯有道者——这样无我、无私展现自己生命的人,天必助之!


再次,宠辱若惊,就是让外物控制自心,导致情绪失衡。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说的“宠辱若惊”,是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说,即赞扬和批评都会让人心失衡,特别是赞扬更加容易让人迷失本性,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当然,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为“宠辱”所动的,所以到了那个时候,“贤”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就像用“你真乖”来赞扬一个成人那样可笑。

所以在“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中,老子所说的“圣人”是做事的人,但是他做完就完了,不会去强调那是“我”做的。做了好事确实就有功德,但他根本不在乎这个功德,他是只求整体效益而不讲个人得失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欲见贤”——不想让别人看到、认为、推崇甚至表彰他是“好人”。

这里还有个社会效应的问题,就是《道德经》第三章中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了“贤”,就会有“不贤”的区别。有了这个区别,人就会被人为地划分三六九等。有了等级的高下之分,就会人人争高。

一旦群起而争,实际上就离“贤”的内在越来越远了,这就不是“圣人”实施以道莅天下、以德化天下的初衷了。

老子所说的圣人,是做事的人,就是默默积极在做,但是却不自恃己能。

因为,他发现生命的存在是整个自然界的恩赐;今天自己能活着,是整个自然界、国家、社会大众相扶持而得。

如果自己默默去做,让大家感觉到功绩、功劳、对世间的贡献都很大时,但您也不居功、也不会认为这是“我功德,我才华、我智慧”,那您就是效法天地之自然、返璞归真了;那您就是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世间,然后体道、悟道、行道,展现无我、无私了——这就是天长地久的大道奥秘!


今天的分享先到这里。

明天,我们将继续第77章《天道人道》第五层面《道德经-连载429:适当的差距,就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可直接点击浏览)的分享。

欢迎您持续跟随《道德经-连载》,我们明天再见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哲理
《道德经》智慧:谦让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之心得分享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76-7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