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注释(二十)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天下之至道有五,其所以通行之法有三。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五者是天下之至道。智、仁、勇,三者是天性之至德,其所以达乎天性而行,唯在于至诚。这三种至德,有的人生来就明白,有的人学习之后才明白,有的人遭遇困厄之后才明白,就产生智慧而明于天性而言,效果是一样的。至德之所行,有的人从容中道,有的人因利而行,有的人奋力而为,就率性行道而言,功用都是一样的。孔子说:“好学致知,则接近智;勉力行善,则接近仁;知耻徙义,不惧危难,则接近勇。知道这三者,则接近达德以行达道,就知道如何修治自身。知道如何修治自身,就能知道如何领导人民。知道如何领导人民,就可以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注释】

[1] 总说

宋·黎立武《中庸分章》:“八章合‘九经’论之。盖由五者达道,以明修道谓教,而施于政者也。”“中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仁而已。天下之达道五,人之大伦也。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教之大经也。夫仁以亲亲为大,义以尊贤为大。亲亲者,父子、夫妇、昆弟之道也。杀之则亲疎有间,而礼生焉。尊贤者,君臣朋友之道也。等之则师友异待,而礼生焉。敬大臣者,尊贤之义所推也。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者,亲亲之仁所推也。其或上也而弗获,民也而弗治,友也而弗信,亲也而弗顺,亦惟曰反求诸其身而已。天下之达道五,即和者。天下之达道,即率性之道,盖人道不外乎五者。五者实根于一性。本然之性,即本体之仁。凡相生相养,相亲相爱,相须相成,痛痒而切身,颠连而同气,自孩提亲爱以至仁民爱物,自事亲之孝以达之为天下国家,无非顺天性,尽人道而已。道出于性,不知人,不能率性以修道,若何而治人?性出于命,不知天,不能尽性以至命,若何而配天?曰‘生知’、‘学知’、‘困知’,知之事也。曰‘安行’、‘利行’、‘勉行’,勇之事也。夫五达道、九经,本乎一性之仁。知者知乎此,勇者行乎此,故皆曰‘行之者一’。”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十三):“此节承上文知天而推明修身之旨也。”

宋·赵顺孙《四书纂疏》:潘氏(柄)曰:“中庸之道,至精至微,非知者不足以知之;至公至正,非仁者不足以体之。其为道也,非须臾可离,非一蹴可到,故惟勇者然后有以自强而不息焉。大抵知、仁、勇三者,皆此性之德也。中庸之道,即率性而行者也。非有是德,则无以体是道。”

[2] 达道、达德

郑玄《注》:“达者常行,百王所不变也。”

朱熹《章句》:“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元·朱公迁《四书通旨》(卷一):“(达德)自本然之德言之。”

清·康熙《日讲四书解义》:“何谓三达德?一曰智,所以知此道者;二曰仁,所以体此道者;三曰勇,所以强此道者。此三者,天命之性,天下古今所同具之达德也。”

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十三):“三者天下之达徳,而所以行之者一。一者何?天是也。我固有之,非外铄也。父子之有亲者此也,君臣之有义者此也,夫妇之有别者此也,长幼之有序者此也,朋友之有信者此也。名曰达道,非我所私有也。知此则谓之知,全此则谓之仁,勉勉乎此,自强而不息,则谓之勇。名曰达徳,非我所独得也。无间于知愚,无间于贵贱,无间于古今,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但囿于形体,蔽于意念,是以日用而不知耳。”

《易·系辞上》:“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宋·张载《横渠易说·系辞上》(卷三):“天下之达道五,其生民之大经乎?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意莫先焉。成位乎其中,与天地合其德。”

元·胡震《周易衍义·咸》(卷八):“中庸以其中道之常久而不易也。庸常之理,可以常久而不易者,惟此中耳。自天命之性而求此中之体,则不偏不倚,喜怒哀乐,浑然在中,所谓性之德、道之体是也。此所谓在中之义,正《中庸》所谓大本也。自其率性之道而求此中之用,则无过无不及,事事物物皆有成理,所谓情之正、道之用是也。此所谓时中之义,正《中庸》所谓达道也。”

[3] 所以行之者一也

唐·孔颖达《礼记注疏》:“言百王以来,行此五道三德,其义一也,古今不变也。”

宋·卫湜《礼记集说》河南程氏(颐)曰:“所以行之者一,一者诚也,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建安真氏曰:“德虽人所同得,然或勉强焉,或矫饰焉,则知出于数术,仁流于姑息,勇过于强暴,而德非其德矣。故行之必本于诚。一者,诚也。三者皆真实而无妄,是之谓诚。”

明·憨山德清《中庸直指》:“一者性之体也。性真无妄,故谓之诚。此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此耳。此诚即率性之信也。率性之信,名为至诚。诚能动物,故感天地、动鬼神,而通乎上下贵贱之间。非独信于朋友,乃所以信自性之真也。苟信自性之真,则无不可为之事,无不可化之人矣。故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所以诚信为治国平天下、成己成物之大本也。故下文痛释此一‘诚’字,反复申明前二章之意。意谓必欲行天下之达道,要先立天下之大本。大本既立,达道自行,则参天地、赞化育,故不难矣。其于治天下国家,又何难之有?故成己成物之工夫,皆从此一‘诚’字做将去。故下文知行之次,乃成己也。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乃成物也。极而言之,以至可以与天地参,皆发明此一‘诚’字而已。盖从‘舜其大孝’以来至此,以明首章中和为天下大本达道之意已竟。此一‘诚’字。乃发明首章‘致中和’之‘致’字也。然‘所以行之’者,即致之之意。故下言知行,即致之之次也。”

[4] 知之、行之

朱熹《中庸章句》(十一章):“盖此篇大旨,以知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子路之事明之。舜,知也;颜渊,仁也;子路,勇也: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

宋·卫湜《礼记集说》:建安游氏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此成德也。”吴兴沈氏(清臣):“生知、学知、困知虽不同,及其致知而见于性,一也。安行、利行、勉强而行虽不同,及其成功而复于性,一也。子思论为政言此,于‘知天’之后有旨哉!”新定顾氏(元常)曰:“通于天下之谓达,得于中之谓德。‘所以行之者一也’,文之所谓天。三德之行,天理之运动也,因又推明致知力行之说。致知,一也,有生而知,有学而知,有困而知。力行,一也,有安而行,有利而行,有勉强而行。禀资有卑高,造道有难易,及其知之,一也,皆知乎此天理尔。及其成功,一也,皆行乎此天理尔。”

明·憨山德清《中庸直指》:“前言立天下之大本,行天下之达道,皆从知此性德中和中来。今此‘知’字,即致之之意。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且此天然性德,本自灵明,真知独立,不假修为,此生知也。人有禀此生知者,则无思无虑,自然而致,故安然而行之矣,尧舜是也。故曰 :‘尧舜性之也。’既迷此真知,而必藉师友开导,加以工夫问学之力,以复其性,此学知也。故曰:‘汤武反之也。’周孔亦然。”

[5] 好学、力行、知耻

卫湜《礼记集说》:延平杨氏曰:“好学以致知,故近知;力行,则能推其所为,故近仁;知耻,则必思徙义,故近勇。”海陵胡氏曰:“圣人之勇,勇于义。能知有所耻,则可以几近于圣人之勇,如耻其不仁而为仁,耻其不义而为义。《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舜为法于天下,我未免为乡人。’此知耻者也。”莆阳郑氏(耕老)曰:“有此三者,其何理之不烛?何善之不充?圣人所以为人伦之至者,有此而已矣。君子不可不知其端也。能躬行于吾身,则国家天下无余事。治身治人,岂有二道也哉?”

【解读】

本段承上文哀公问政,明修道及为政之旨。“达道”,是通达天下,恒久不变之至道。亲亲尊贤,以明人伦之中和。《易·说卦》:“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达德”,承上文“知天”,是达乎天性自然之德。人不论贵贱贤愚,只要至诚,则皆可致之行之。《书·仲虺之诰》:“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纉禹旧服。兹率厥典,奉若天命。”宋·陈经《尚书详解·仲虺之诰》(卷十一):“勇足以有行,智足以有知,皆天下之达德也。勇智即聪明也,以其资禀过人,出于自然而然,非有伪而为之者,此天锡也。”

“知之”、“行之”,达德而行达道,在《易》为《恒》、《咸》,为《兑》。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元·胡震《周易衍义·咸》:“论感通之理,以至正之大本言。所谓上帝所降之衷,所谓天命之性,所谓天然自有之中,此是也。吾惟立此大本,则人心同此天者,莫不有此正性。以性感性,何所不通?以至正之达道言,所谓率性之道,所谓恻隐羞恶辞逊,是非之情皆是也。吾惟由此达道,则人心同此天者,莫不有此正情。以情感情,何所不通?”《兑》:“世之衰也,正学不显于天下,义理不明于人心,于是有妾妇其道如仪衍者,于是有媚灶如王孙贾者,于是有好佞如祝鮀者,于是有阉然媚世如乡原者。此其自视以为人事之当然,而不知贼天理、背礼义而得罪于名教也。闻初九和兑之风,亦可以少愧矣。斯道也,《中庸》之‘达道’,《乐记》之‘和’,《书》之‘和衷’,《传》之‘惠和’,皆是物也,近之感一家之和,推之兴一国之和,达之致天下之和,大之召天地之和,皆可即和兑之义而推广之。”

“生而知之”,古人认为天性之达德,在圣人可以与生俱来。朱熹所谓“生而神灵”。《孟子》:“尧舜,性之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第二章 四书(第一节 《大学》 与《中庸》)
翟玉忠: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礼记·中庸》篇
《大学》是本什么书?
《大学》、《中庸》
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