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道一精校版附简注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精校版修订按语: 道德经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思想经典,是道家的第一经典。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是中华国学的二大支柱,与佛教思想构成儒释道中华文化价值体系,深入每一个华人心灵。儒道同源,文化乃昌,深入解读道德经是建立个人国学素养的必修课。道德经版本众多,差距很大,义理认知发生一定困难,甚至出现误解(如老子要杀恶人、倒退到原始落后社会等)。西方世界十分重视老子的思想价值,但版本的缺陷造成了对老子深刻思想的认知偏差。帛书道德经、楚简老子残篇出土,虽补正了通行本的几处缺陷,但注释家出现了重帛书楚简,轻通行本的价值趣向,大量删改文本,致使道德经版本更加义理混乱,令人扼腕。王弼版本是最有价值的古代版本,今依据王弼本并参考历代古本,修订新版道德经,精心分段、断句,识别倒装、双关、双诠语法现象,读者或有可取。希此新校版道德经义理完整,能够更好理解老子的思想原貌,更好的理解中华国学。

第一章(道经)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段: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注:王安石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学说失义。

第三段: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注:王安石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误,可言常无,不可言常有,有不可常。圣人常无欲,世人常有欲。

第四段: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注:通行断句:此二者,同出而异名。误。二者,妙与徼也。同,玄同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一曰:此章是《道德经》总纲,密中之密。老子论述道和名。道是宇宙模型,名是对道的认知系统而非简单称名。首四句句式相同,暗藏逻辑不同。常道是存在的,常名是不存在的,所以老子接着论述认知系统从无到有即从无名到有名的产生过程。后面“道常,无名”到“始制有名”就是深入展开。在入定(常无欲)和出定(常有欲)的轮回中分别见到妙和徼二种存在态。在深入玄同大定中又证悟超玄态(玄之又玄),妙与徼是可以逆转的,有形和无形,无边际和有边际可以再次超越,此时感受到宇宙的惊人之美,获得无限喜悦(众妙之门)。此正是量子力学叠加态的最早描述。本章有道、名、常道、常名、无名、有名、始、母、常无欲、常有欲、观、妙、徼、同、异、玄、重玄、众妙十八重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构成老子证悟的宇宙模型和生命模型。老子是一位逻辑学家,后世把逻辑学家称为名家就是从此而来。传统注解中,名、欲、观、徼失义或模糊,导致此章经义的逻辑混乱。王安石“有、无”断句引起争议至今,“此二者”乱点鸳鸯,都是对老子妙与徼的宇宙模型的认知不足所致。无名学说是老子核心思想之一。此章是《道德经》的纲领,后面八十章都是对本章的阐发。此章描绘了老子的深度思想实验(玄同大定)。

妙是未显形、无边际、未固化;徼是已显形、有边际、已固化。道未显形故妙,天地万物显形故徼。此为第一义。妙徼二态,道眼观妙,肉眼观徼。此为第二义。有徼有妙,妙徼二分,妙是妙,徼是徼。此是第三义。妙是母,徼是子。知子守母,此是第四义。老子入玄同大定,所见是妙;出定,所见是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此谓之玄。此是第五义。出定入定不二,生灭玄同,妙徼玄同,即妙即徼,即徼即妙;妙亦妙,徼亦妙,无物不妙,玄之又玄。此是第六义。众妙之门,宇宙呈现惊人之美,无上极乐妙境现前。此是第七义。

究竟地是妙,现实地是徼。此世界是妙徼叠加态。徼是线性态,妙是玄态,也就是超线性态,妙徼叠加态就是超玄态。观具有绝对重要的意义,老子引入绝对观察者的概念,道德经的认识论就是观妙。

第二章

第一段: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段: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恒也。

第三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四段: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五段: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曰:宣无相玄德教法。

第三章

第一段: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第二段: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第三段: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第四段: 为无为,则无不治。

曰:无相教法入世,虚其所虚,实其所实;弱其所弱,强其所强,现无知无欲无为三玄态。

第四章

第一段: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二段: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第三段: 湛兮,似或存。

第四段: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曰:道虚极显用。天帝之先,是母非子。世人以为天帝最先,殊不知道为最先。

第五章

第一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二段: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曰:道玄照万物,至仁无亲,圣人以无心应世,虚而能化,法性平等。不如守中,中庸从此出。

第三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第一段: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第二段: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第三段: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曰:虚而化物。

第七章

第一段:天长地久。

第二段: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三段: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四段: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真(私)。

曰:宣无己教法。自生,为己而生。不自生,无己也。

道一曰:王弼本“故能成其私”,此处建议改为“成其真(私)”。因此句易被歪曲。

第八章

第一段:上善若水。

第二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第三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第四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曰:人世间对上善如饥似渴。无己则能利他,利他则能不争。

第九章

第一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wèi)其咎。

第二段: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曰:人之道利己,天之道利他。利己之道,自遗其咎。利他之道,可以长久。

第十章

第一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二段: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注:王弼本:能无知乎?义不胜。

第三段:生之,畜之。

第四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曰:宣五步修道法。圣人证道,与道同体,成就玄德。

道一曰:帛书乙本魄作礻旁,【礻白】不作鬼旁,是本字。魂魄二字的本字应作礻旁,不作鬼旁,应予纠正。

曰:“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为前面五步修道法的果,故放在“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后面。

第十一章

第一段:三十幅,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第二段: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一曰:无为道之体,无形而有妙用。昭文鼓琴,妙用而显;昭文不鼓琴,妙用藏身。昭文鼓琴,有也;不鼓琴,无也。显之为用,藏之为庸。中庸,中所潜藏之妙用也。二程、朱熹注中庸之庸大误。

第十二章

第一段: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第二段: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三段: 是以圣人为(wèi)腹不为(wèi)目,故去彼取此。

曰:腹为实,目为虚。鼹鼠饮河,不过满腹。知足者逍遥,不知足者如入欲望牢笼。

第十三章

第一段: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二段: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第三段: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四段: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宣无身教法,知身为牢笼,弃之则逍遥。

第十四章

无相章

第一段: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第二段: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第三段: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四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一曰:道体本不可分,今被眼耳手三感分割,故不可得真。有三官则三分,五官则无分,世人若有百官千官,则道体被分割为百体千体。分,从八从刀,割也。混而为一,道体不可分,道用无不含摄,非混三为一之意。故庄子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第十五章

真修道士章

第一段: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wèi)之容:

第二段: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注:王弼道藏本“客”作“容”,形近讹误。此据王弼《古逸丛书》本、河上公本、帛书甲乙本。

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hún)兮其若浊;

第三段: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注:王弼本丢一久字,据志本补。此字关键。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第四段: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注:不读为丕。丕成,固定术语。据帛书乙本。

真修道士,外相显愚,实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弃盈守虚,得七层境界,运浊还清,动静不二,可入浊世救拔有情。

第十六章

第一段:致虚极,守静笃。

第二段: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第三段: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第四段:不知常,妄作凶。

第五段: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注:王弼本全误为王。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第一段:太上,不知有之;注:王弼本不误为下,据吴澄本。

其次,亲之誉之;注:王弼本亲而誉之,据河上公本。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第二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段: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第一段: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曰:真朴不散,焉用仁义智慧?

第十九章

弃智章

第一段: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二段: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zhǔ,瞩)。

第三段: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曰:文不足:文道之不足。抱朴复性。瞩,显也。

注1 楚简本:绝圣弃智作绝智弃辩,绝仁弃义作绝伪弃诈。陈鼓应从之,义不恰。

注2王弼本绝学无忧为此章之首,义不恰。

第二十章

大宗师修道章

第一段:唯之与呵(hē),相去几何?

注:王弼本呵作阿,义同,据帛书乙本。帛书甲本作诃。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第二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第三段: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第四段: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五段: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第六段: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曰:大宗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外显愚相。

道一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让人害怕我,我必然会害怕人(互相戒备、敌视),所以帛书乙本作“不可不畏人”,前句省“者”字。注释家常误解。

第二十一章

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二段: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三段: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阅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注:众父,王弼本作众甫。

曰:道体之妙,道体之真,真妙不二。

第二十二章

第一段: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段: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三段:不自见(xiàn),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第四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五段: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曰:道体本一,眼耳鼻舌身意分割为六。一,真也;六,假也。一,全也;六,残也。抱一守真则得道之大全。曲,应物而曲。争则失全,失全则失真。抱一则得一,得一则无争。子母无争,得一之故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修身四正法。

第二十三章

第一段: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段: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三段: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第四段: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曰: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修身四违,有道者弃之,有德者避之。

注:此章为王弼本二十四章,与曲则全章为姐妹篇,文意连属。帛书在曲则全章前。今二章互换章序。

第二十四章

妙契玄同章

第一段: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

第二段: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第三段: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第四段: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注:帛书甲乙本: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一失之。大误。

第五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一曰:此章意较晦。“道者”贯通后文,为后三句之主语。道者二出,不可删,删则文理大乖。所谓同者,玄同也,非相同。

第二十五章

第一段: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第二段: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第三段:吾不知其名,强(qiǎng)字之曰道,

强(qiǎng)为(wèi)之名曰大。

第四段: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五段: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一申人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二申人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三申人大)

第六段:道法自然。

道一曰:本章三申人为大,因人能弘道。王弼本“人亦大”作“王亦大”,与下文不连,违反自然主义主旨。奚侗说“古之尊王者妄改之”,唐傅奕、宋范应元本为“人亦大”,据改。《礼记·曾子养老第三》载:“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这句名言是老子传给孔子,孔子传给曾子,曾子传给乐正子,四代相传,可见是老子心法。

“道法自然”单独一句,言道法自己,因无有法者。王弼注: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人地天道四大前后相法,不然陷入五大之争。所法者和,人和、地和、天和、道和,四法得四和。老子用道和消弭人间争斗现实,使人从野蛮走向文明。

第二十六章

第一段: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第二段: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guàn)燕处(chù),超然。

注:虽有,浊世虽有,非谓圣人虽有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第三段: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曰:根的教法,以静为根。老子以重喻静,世人知重不知静也。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此处“燕处”指笙歌燕舞之处,与荣观对。故断句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第二十七章

第一段: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第二段: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曰:圣人以五善法救拔世人。善法即妙法,故可救善人,亦可救恶人。老子不愿称恶人,故称不善人。不善人可逆转为善人,善人可逆转为圣人。

第二十八章

真朴章·常德章

第一段: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第二段: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第三段: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第四段: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曰:器之所出,真朴散也,老子惜之。圣人用之,即圣人慈悲而用之,玉碎之器,此即官长。官长,蔑称也。贬斥世人以官长为贵高。

第二十九章

第一段: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第二段: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三段: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huī)。

注:王弼本培作挫,讹误。

第四段: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曰:想得天下,反而不得天下。去甚、去奢、去泰,去其疯狂。取天下乃疯狂之举也。故曰天下神器。不得已,即不得,见《吕氏春秋·贵生篇》:“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道一曰:老子或...或结构,是“想这样,反而那样”;不是“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第三十章

反战章之一

第一段: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

第二段:师之所处(chù),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段: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第四段: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反战章之二

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段: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段: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第四段: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第五段: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曰:老子慈悲。

第三十二章

第一段: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第二段: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第三段: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第四段: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道常无名”。此处“常”修饰“道”,但被误以为修饰“无名”,文义大改,故断句为“道常,无名。”

第三十三章

第一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二段: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第三段:知足者富。

第四段:强行者有志。

第五段:不失其所者久,

第六段:死而不亡者寿。

曰: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八定义。行道为有志。

第三十四章

第一段:大道氾(fàn)兮,其可左右。

第二段: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

第三段: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第四段: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曰:道显大小二相。道非大非小,即大即小。此道之神变也。

第三十五章

第一段: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第二段:乐(lè)与饵,过客止。

第三段: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第四段: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曰:世人见物,圣人见象;世人见象,圣人见大象。大象,非象而象,无象之象。

第三十六章

第一段: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第二段:柔弱胜刚强。

第三段: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一曰:以鸟飞行时翅膀张合说法。张后必合,则知强后必弱,兴后必废,与后必夺。君王以利器示人,如同鱼脱于渊必死。历代据此认为是阴谋论,大误。与,同予。

第三十七章

第一段: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段: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三段: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第四段: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此处“常”修饰道,但被误以为修饰无为,文义大改,故断句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德经)

第一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第二段: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第三段: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

第四段: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注:前识者,有能预测未来者,如神巫季咸,大卦师。

第五段:是以大丈夫:

处其厚,不居其薄(bó);

处其实,不居其华。

第六段:故去彼取此。

曰:道体,真也,实也;名,假也,华也。故德可行而名可弃,不为名累己。

道一曰:此章文句一直争议很大,意义晦涩。陈鼓应等注释家依帛书删除下德无为一句,使义理发生很大改变。关键在于“无以为”“有以为”的正义不明。无以为是无以功德为,有以为是有以功德为。《庄子·让王》:“无以天下为”。解释前二句。

老子传道,以周公德教下衰故作《道德经》。德何以衰?曰:德有上下,周公所传为下德。施恩而无施恩之心为上德,此德永不灭失。有施恩之心为下德,下德必衰。何以故?居功是细微的利益心,渐渐浸润,如病毒蔓延,必致功德尽失。起心动念可不慎乎?严遵注解上德“德归万物,皆曰自然”,下德“德流万物,反复其君”,深得要领。并认为善人分为五种: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道最高,礼最低,礼以下则乱矣。无为功德广大,有为功德微小。故下德无为高于上仁有为。此老子“大道废,有仁义”之旨。

承上章,无为则无不为。因细微一念而使无为广大功德尽失,老子哀之。庄子曰“至德之世,相爱而不以为仁”,由此而发。老子要世人把有意识的德修到无意识的德,举手投足皆是德,但自己完全不知是德。德人如水,百姓如鱼。此为至德。帛书教育王子,以此章为首,极重修上德也。老子原版如王弼本,道前德后,“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也。

第三十九章

得一章

第一段: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第二段: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發,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jué)。

第三段: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造舆于无舆。

注:王弼二十二子本为数舆无舆,道藏本误为数誉无誉。河上公本为数车无车,义同。此据严遵本。

第四段:不欲琭(lù),琭如玉,(不欲)珞(luò),珞如石。

曰:庄子曰道通为一。得一,得道之真体。眼耳鼻舌身意如六把利器,割裂道为色声香味味触法六相,不得真体矣。如人有六名,六名非真人。世人误以为得名即得真。道体不可名,名即落第二义,大珠禅师斥为头上安头。六识即六名,持六利器,在真人脸上割六刀,真容毁矣。若人有千官万官,则必有千识万识,千识万识,必有千刀万刀,真容何在?得一则应弃六利器,真体乃存。齐物之密旨从此出。

道一曰:常规断句为“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此处句法同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本句中省略“不欲”,为文气通顺。

第四十章

第一段: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二段: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曰:严遵本此章与上章合为一章,“造舆于无舆”证明“有生于无”的妙理。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曰:斥燕大笑之。

第二段: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注:此据王弼本在“上德若谷”之后,按文理应在此。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第三段: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曰:宣三道三德一真五大。

第四十二章

第一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二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三段: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第四段: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五段: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六段:吾将以为教父。

道一曰:宣道下化过程,一、二、三,乃至万。道、一、二、三未显形为妙,故保有和性;万物已显形为徼,故和性尽失。修道即是从万、三、二、一、道原路返回,去其强梁,修复和性。

“人之所教”疑省“者”字,应为“人之所教者”。“人之所教”指“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我亦教之”指“强梁者不得其死”,所教对象为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二段:无有入无间。

第三段: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第四段: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二段: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三段: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第一段: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第二段: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第三段: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第一段: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第二段: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第三段: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段: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第一段: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yǒu),见天道。

第二段: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三段: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第一段: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第二段:【为道日损】,

注:王弼本未重复“为道日损”,按文意有此一句更胜。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段: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第一段: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注:王弼本作圣人无常心,误。

第二段: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第三段: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段:圣人在天下,歙歙 (xī)焉,为(wèi)天下浑(hún)其心。

第五段: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道一曰:宣无心教法。无心即不仁,不起分别心,乃能真心玄照万物之无分别性。故善人恶人玄同,人人皆有道性,故可复性。浑非混合之意,而是以无分别心玄照万物的无分别性,恢复本体之真。

第五十章

第一段:出生入死。

第二段: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

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第三段: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第四段: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章·道生万物章

第一段: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第二段: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三段: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四段: 故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段:长(zhǎng)之、育之,亭之、毒之,

养之、复之。

注:王弼本:养之覆之。“复”作“覆”,此从帛书乙本。养乃滋养德行,复乃复真性也,非养育、监护意,否则与“长之、育之”重复。

第六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

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知子守母章·玄照章

第一段: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第二段:既知其母,复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第三段: 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第四段: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第五段: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wèi)身殃,

是为袭常。

曰:宣知子守母无上教法。知子守母,玄照也。

第五十三章

假道修士章

第一段: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ǐ,迤)是畏。

第二段: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注:李约本:而人好径。民、人通。奚侗曰:人指人主而言。但亦指假修道士。

第三段:朝(cháo)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第四段: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第五段: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祭祀修真章

第一段: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第二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段: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第四段: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第一段: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二段: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

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第三段: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嗌不嗄(shà),和之至也。

注:王弼本无“嗌”,此据《庄子》。嗌,咽喉也。

第四段: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第五段: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第一段: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段:塞(sè)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第三段: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第四段: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第一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曰:正奇皆不可常。今日之正,明日之奇。今日治,明日乱;今日胜,明日败。

以无事取天下。

曰:无事乃可常之正法。

第二段: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第三段: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曰:正奇皆有为之相,不可常也。无为乃常。宣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四无为相。

第五十八章

刚柔双运章

第一段: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第二段:祸兮福之所倚(yǐ),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第三段: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四段: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 注:廉通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福互转,如六龙舞,故曰其无正也。

曰:圣人四妙相。圣人守柔,有规则存焉,故曰圣人守柔而强,强而不伤人。世人强则伤人,无规则之故。方、劆、直、光皆规则之意也。方言规则之正,劆言规则锋利无比,直言规则刚性,光言规则光大人人可见。割、刿、肆、耀皆刺人伤人意。不者,显柔也。

第五十九章

守精神章

第一段: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第二段:早服谓之重(chóng)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第三段: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第四段: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阴阳和顺章

第一段:治大邦,若烹小鲜。

第二段: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祟;

注:王弼本:其鬼不神。此据《庄子·天道》,下同。

非其鬼不祟,其祟不伤人;

第三段:非其祟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也。

曰:王弼本:圣人亦不伤人。此据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圣人亦不伤。少“人”字,含义不同。道莅天下,鬼不伤人,圣人不伤鬼,阴阳和顺。

第四段: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一曰:原文“神”即“祟”,避免误解,建议用“祟”。《庄子·天道篇》:“其鬼不祟”,可证“其鬼不神”确是“其鬼不祟”之误。甲骨文造字鬼与神相对立,后世鬼与神二字有时混用。“神”非老子原意,老子用字精准,一个“繟”字足以证明。

第六十一章

天下所归章

第一段:大邦者,天下之所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第二段: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第三段: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第一段: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第二段: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第三段: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

第四段: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

注:以,因也。求得,有求必应。

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修细行章

第一段: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二段: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第三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四段: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五段: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第六段: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回家章·复性章

第一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第二段: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第三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段: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第五段: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道一曰:复,原路返回。所过,所经过之路。过为动词,非名词。非修补意。世人好学,离家之心日远,应该返回家乡。注释家作修复解,大误。

第六十五章

守愚章·返朴归真章

第一段: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二段: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邦,邦之贼;

不以智治邦,邦之福。

第三段: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第四段: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仆人章

第一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二段: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三段: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上之,而不知厌。

第四段: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曰:圣人为天下人的仆人。

第六十七章

三宝章·慈悲章

第一段: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第二段: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三段: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第四段: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第五段: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第六段: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曰:慈悲真勇。

第六十八章

慈悲真勇章

第一段: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第二段: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第三段: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六十九章

慈悲必胜章

第一段: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xíng)无行(háng) ,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第二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第三段: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圣人怀玉章

第一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第二段: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第三段: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病章

第一段: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第二段: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第三段: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劝畏天威章

第一段: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二段: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第三段: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注:钱钟书曰,二厌是双关语。老子惯用双关语,如禅家机锋。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章

第一段: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第二段:此两者,或利或害。

第三段: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第四段: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繟(chǎn)然而善谋。

第五段: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曰:有本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互通。

道一曰:繟,指一根松松的带子牵着每一个世人,如同卫星定位,无处可逃。可见老子用字之妙。注释家常误解为坦、宽松,太泛。

第七十四章

第一段: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二段: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道一曰:帛书甲本:吾将德而杀之;乙本:吾将得而杀之。二本均缺“执”字,陈鼓应等学者从之。执字极为关键,显示行私刑,即随便抓起来,与天之公刑(司杀)正好对比。得,应该,任心随意。

第三段:常有司杀者杀。

第四段: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zhuó)。

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道一曰:孰敢,意为“我怎么敢?”,老子反问,为倒装句。孰通“岂”,孰敢即岂敢,罕见用法,广义疑问词。《淮南子·道应训》:“精神通于死生,则物孰能惑之?”。注释家常注解为“老子要杀坏人”,大误,且与后文明显抵触。

第七十五章

民轻死章

第一段: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注:王弼本脱上字。

第二段: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第一段: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gǎo)。

第二段: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第三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张弓章·损有余章

第一段: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第二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三段: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四段: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第七十八章

第一段: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第一段: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三段:是以圣人云:

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邦不祥,是为天下王。

曰:替万民受苦受难,牺牲自我者方可作天下王,人间君王均不合格。

第四段: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第一段:和大怨,必有余怨;

曰:血债为大怨,暗喻令人无法生存。

第二段:安可以为善?

第三段: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第四段: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曰:玄德永远施恩与人,不求回报。

第五段: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教化区章·修天道章

第一段:小邦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第二段: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第三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四段: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一曰:小邦寡民,教化区。邻邦,非教化区。虽有,言其道思维之先进无与伦比,胜于非教化区百千万倍。无所用之,不作功利用,如黑客攻克防火墙,非为利益。

第八十一章

最后真言章 ·再申天道章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圣人不积,

既以为(wèi)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曰:为而不争:为无为而不争之省。

道一曰:大宗师宣说天道终。道德经亦可名天道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细说《道德经》对老子思想的篡改(三)
《老子》白话今译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涂宗流)
二十一世纪重译道德经
郭店楚简《老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