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究竟是风动,还是幡动?

当年六祖离开东禅寺以后,藏身于四会的山上达十五年。

十五年后他来到了位于广州的法性寺。

在广州法性寺,发生了一件被后世人津津乐道的事,这就是著名的风动幡动的公案。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坛经》中的公案,敦煌本《坛经》中只字未提,所以很可能是后人根据《曹溪大师别传》或者类似的文献补到《坛经》里面来的。

为什么要把这个公案补进来?因为这个公案既特别有代表性,又具有强烈的文学性。

一曰风动,一曰幡动,已初露禅机,而一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确非等闲能见,无怪结果“一众骇然”,六祖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坛经》中关于风动幡动的公案最早出现在惠昕本,其来源是《曹溪大师别传》或者类似的文献。可是《曹溪大师别传》中这一段描述又是从哪来化出的呢?或者说如果六祖确实说过这段话,那么他的灵感是从哪来的呢?

《五灯会元》卷一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问:“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

禅宗在印度传到达摩共二十八祖,这一段记载是十七祖和十八祖之间的对话。

十八祖伽耶舍多跟十七祖僧伽难提学法,忽然听到有一阵风吹来,殿上的风铃被吹响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契机,所以,十七祖就问:“你听见铃声了吗?我问你,这是铃在响,还是风在响?”舍多说:“不是风响,不是铃响,是我的心在响。”这不就是六祖说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吗?

这两者的区别是一个是听觉版,一个是视觉版。所以说,六祖的话常常有所本。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虽然禅宗一开始就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原本不识字的六祖却一直在学习,不然,《坛经》中也不可能出现这么多佛教的经典。

到这里,我们再回到印度,十七祖和十八祖之间的机锋对话还没有完。舍多说:“是我的心在动。”十七祖接着问:“那么心又是谁呢?”舍多回答:“俱寂静故。”哪里有谁的心?一切都归于寂静。

以此类推,风动旛动的公案到“仁者心动”,似乎并不完整,从十八祖“我心鸣耳”到“俱寂静故”,可以看出“心动”之后,当有“心亦未动”。风动幡动乃至心动,均为心上之相,我心本自清净,何曾为风幡所动。

所以,《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有一句:“指出风幡俱不是,直言心动亦还非。”道出“心动”背后的禅机。这才是“风动幡动”的究竟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宗的渊源与发展
禅宗公案:六祖之“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禅门开悟诗二百首 杜松柏 著
世尊拈花(谢力《我与无门关》)
善看公案——《同步的喜悦》之三十四
心与性,禅宗公案,佛教禅宗,禅宗思想,禅宗经典,禅宗故事-中国佛教禅宗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