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德是道之用,然而德也有的上下高低之分,并非德都是道的体现。看历史上各个时代的政治状况,就能分出德的优劣。按唐玄宗所说,则有有德,有无德,有淳德,有上德,有下德,有至德,有不德。保持自然的淳德,这时的德,是无德可称的,没有什么德表现出来,所以这是最好的德。由淳德所指导的政治,是理想的政治,即是自然无为的政治。这种理想,只存在于设想之中,或只存在于所谓的上古时代。人们实际所见到的政治,则是涉迹矜有,有人为的痕迹。一旦有人为的痕迹,就违反了自然无为的原则,在德的层次上,也下降了。这时的德,也可称为有德,因为它有德的表现。但这种德,不符合道的精神,所以又叫无德。后世政治中的德,无非是爱民用贤之类,似乎表现了君主的仁慈与谦虚,但这都是人为,是老子所反对的。

物由道而得以生,这一点大家是同样的。但物得以生之生的发展变化,则有很大的不同,则与道无关,而是物自身活动的结果。道使物得以生,这是道的德,但它不以此为功。圣人也学习道的这种精神,不以事功为己德。

明太祖注:大德周给万物不自矜,听其自然,所以有德即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谓德小而量薄,张其自己之能,反为无德,即是以无德。

明太祖以周给万物为大德,这是他从皇帝地位看天下而自然产生的想法。换句话说,他以为自己能周给万物,或以周给万物为己任。这在皇帝也许是一个不错的理想,但也反映了皇帝支配一切的观念。就算皇帝能够周给万物,也是靠的听其自然,而不是事事指手画脚,这是大德,比起“张其自己之能”的皇帝来,更符合民众的要求。

德应以道为准,符合道的德是上德,不符合道的德是下德。对德的区分,是老子的重要思想,打破了世人关于德的误解。不执著于世人所谓的德,叫做不德,实际上则是符合道的上德,或曰大德。道是人之外的,德是道在人身心的转化。所以讲道必须讲德,但不是世人通常所谓的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唐玄宗非常重视心与迹的俱无,有心无为,还不是最彻底的无为,无心的无为,才是最高的无为。道的无为可以做到彻底的无心,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心。而人就不可能无心,人的思想与行动,都离不了心的约束。所以,人的无为,无法无心。况且,人的无为是通过对道的思索而认知的,这本来就是心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怎么可以追求彻底的无心无迹呢?

不思、不勉、不行,就是唐玄宗所说的无心,甚至还要严重。因为不行就不再是心的问题,而是行的问题了。孔子曾说自己到七十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就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但也没有说不行而至。孔子是圣人,圣人也不能不行,何况其他人?宋徽宗区分了圣与贤。圣人根本不用心,甚至不用行,而贤人则还要思、勉、行,至于一般的人,则连思、勉、行,一样都没有,是无自觉的人生。贤人是自觉的人生,而圣人则是无为而自得的人生。

明太祖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因其措事已定,别无可为,亦不尚巧,即是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以其尚巧也,即有以为,将为德坏也。

明太祖此时已经得了天下,所以他说措事已定,别无可为,亦不尚巧。他要以这种无以为来管理天下,是希望天下安定的意思。凡开国君主,一旦得了天下,首先都要安定,这是巩固统治的要诀。但在安定之后,能否保持这种无为之心,就很难说了。而这正是比较君主治术高低的分水岭。

统治天下是一门大学问,老子是一个史官,可以从旁静观历代君主统治天下的成败,并进行深刻反思。所以老子的《道德经》中充满了这方面的智慧。有为无为,是关于治天下的大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有为不好,或无为好。人类社会不管统治者的有为还是无为,都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前进。统治者的有为无为,都是一种为,这种为如果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起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不能完全阻挡社会的进步。统治者的为,如果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就能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完全决定社会的进步。仁义礼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不是永远的需要,只能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起作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如何使有为符合事物的本来要求,这是帝王必须考虑的问题。至于有为无为,则不是重要的问题。天下是由民众组成的社会,社会的性质与活动方式,虽然可以自然地进步,但不能没有国家机器的管理。而建立怎样的管理制度,怎样盍这些制度进行管理,就是最高统治者的根本任务。一旦这个根本任务完成之后,就要让这部机器正常地运转,保证天下社会的正常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前者是有为,后者就是无为。无为是以有为为基础的。而有为则是为了无为。但有为无为,都只是帝王的事,不是整个国家机器的事。国家机器的根本任务就是运转,是有为。运转得好,就是上德,反之就是下德。

尧舜是上古时代的帝王,后来的人对他们有许多美化式的传说,基本上神话成了帝王的理想模型。但具体的说法则不一致,道家强调他们的无为,儒家则强调他们的仁慈。从历史的实际看,他们不可能完全靠无为或仁慈统治天下。所谓的无为与仁慈,都是有限度的,是相对而言的。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礼在古代是一种社会制度与社会风俗,是维系整个社会的一根纽带。所以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如同所有的历史产物一样,它不可能尽善尽美,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要批评它,不亦易乎?如同批评任何一种历史产物一样,都能找到理由与例证。礼也与其他的历史产物一样,不可能单独承担维系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部功能,它还必须与其他的历史产物一起,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有限的作用。这应是我们评价各种历史产物的基本态度。

礼是仁义的运用,目的都是调节人们的行为与关系,而使社会更和洽友好。这可说是人类的良好愿望。仁与义相比来说,仁强调人际关系的和洽,义则强调人际关系的正当合理。礼则是这两种特点的统一,既要实现仁,又要实现义,缺一不可。至于忿争之心,则不符合仁义与礼制,由它引起的乖乱或暴骨,应该说是仁义与礼制无力控制人们行为的结果。这也表明,只靠仁义与礼制是不能治理社会的,还需要其他的东西,如法制等。

有很多制度,民众是不欢迎的,虽然统治者强制推行,也有很大阻力。这就是莫之应。在任何时代,都有这种情况。这时统治者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所订制度有不合理之处?而不能用权势的力量硬性执行,否则会有不测之后果。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以纯粹的自然,以道治国,恐怕只有原始社会才有那种可能。只有进入阶级社会,就不会再有自然无为的政治。所以德仁义礼之类的东西就必然出现。在这样的社会里,当然是世俗浇漓,不如原始社会那样淳朴,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如欲有原始社会那样的淳朴,只有社会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才能出现。这也是发展的结果,而不能是复古的结果。老子的思想,看到了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他想进行针对性的补救,但他看不到进步的可能性,所以只有推崇古有的自然淳朴。后之政治家,是讲求实际的,所以老子的思想不能在现实社会政治中进行实践。在实际中,要么是儒家的仁治,要么是法家的法治,或二者的结合。虽然历史上也有无为而治的时期,但那都是相对而言的无为而治,不是彻底的老子式无为。

讲求德仁义礼,是现实的要求,有其客观的必要性。虽然它们与自然无为的道相去甚远,但那是无可奈何的。问题是如何使德仁义礼实行得更好,更有效。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礼的制定,是因为人们已经不能自觉以自然的和平方式相处,为了各种利益而进行无情的争斗。为了维护相互间的关系与整体中的秩序,不得不制定礼。忠信,本来是人类的一种良好本性,在比较原始的社会里,人的本性尚能保持较多的自然面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本性就因外在利益的影响而逐渐丧失,所以忠信从自然走向衰薄,也是必不可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救乱,就要实行礼制或礼教。因此,礼制或礼教,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强制,尤其是对个人欲望的限制。问题是礼的强制或限制,也要人的一定的自觉性,人若毫不自觉,则礼制的强制或限制,也就会走向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西周时期的礼治必然让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大乱,然后是秦代的法治,最后是汉代之后儒家与法家的结合。

西周时期的礼治,有其繁琐的一面。但礼制的崩溃,不在于礼制的繁琐,而在于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自觉问题。其后的法家之治,是尚智的政治思想与方法。但太过于无情,这不符合中国人的性格,所以不能单独用来治理中国,秦代很快灭亡,就因为此。儒家的思想,比较照顾人情与人伦,也强调等级与秩序,再把法这一强权工具赋予皇帝,所以就能实行以儒家为主,辅以法权的统治。道家的政治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若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是很好的一种统治,因为这种统治对民众的控制最少。问题是道家的政治思想,太缺乏实现的基础,所以它后来只能成为个人修身养性或调节精神情绪的工具,而不能在政治上产生太多的影响。

礼治不成之后,只好实行强权统治,即刑罚干戈,种种而有,都是为了止乱。乱的产生,是人的自觉性越来越差,为了物利,不择手段。人的自觉性,来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在后天的社会环境里,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日益衰薄,不讲忠信。儒家讲忠信,讲礼治,法家则强调刑罚干戈的强制管理。二者后来被统治者综合运用,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人不是道,道可无为,人不可无为。仁义礼乐之类,都是人为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圣人要无为,是对社会生活的脱离,是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只能实行于个人,不能实行于社会。人类社会也许有一天,会发展到不用仁义道德等伦理范畴,但从古代到今天,都还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此时谈无为,只能用于个人,不能用于社会。

恢复人的本性,按人的本性来生活,这是一种理想。人的本性,不是靠智慧来认识的,只能靠心灵来悟解。道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道不能让人的本性自动战胜一切外来的干扰,所以人们的本性,总被外在事物所引诱至邪途,使人变得不那么敦厚纯朴。

明太祖注:其上仁上义上礼与夫四失,及处厚薄而居实华,此皆老子言世道盛衰,大道不立故也。何谓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如帝尧与舜,舜与禹,官制不更,礼乐有序,明君贤臣,天下安和,大道欤?盛欤?何谓衰?桀纣非君,以天下美身,政务消而邪事长,正声去而淫声生,是谓大道德行仁义礼乐废,此数事当三皇五帝在位天下淳朴无显也。此所以呼为大道自桀纣靡其道,致成汤放,武王伐,此臣乎义乎?桀纣失唐虞之德,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然盛衰由此而见,仁义忠信自此而显,字得不谓之衰焉?非世之善美也,乃不美也,故本经前云绝仁弃义之说,不欲见此而已。但欲三皇王帝之仁义耳,岂老子之过欤?

三皇五帝时的政治,历来被美化为最好的政治。这实际上成为一种政治理想,成为现实政治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种美化还是有价值的。明太祖就是按照这个榜样来进行统治的。他从老子书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希望实现帝位的和平转让,同时保持政治的稳定,即所谓的官制不更,礼乐有序,明君贤臣,天下安和,这样的政治状况,可以说是大道的实现,是最为盛荣的政治。明太祖有此种理想,说明他是一个比较明智的帝王,在开国之初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希望有所作为,把天下治理得安和太平。

厚实与薄华的内外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在内达到了厚与实,就必然要在外面表现出来。这种表现也许是无心的,但仍能自然地显现出来。帝王尤其不能忘了外,在他的内心把厚与实真正做到之后,他应该用这种厚与实,来改善他的统治,这就是以内导外。不然的话,你务内的厚与实,还有什么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讲德行要符合道的本性,那么道的本性是什么呢?四个字可以概括
老子与孔子的分道扬镳及殊途同归
第七篇 仁 义
【罗安宪】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孔子问礼碑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从来不显山露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